彭玲藝
摘要 移動學習方式正逐漸成為高師院校師生學習的新趨勢,深刻地影響高師課堂文化,而高師傳統課堂教學文化嚴重滯后“互聯網+”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移動學習趨勢下通過重視傳統課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確立課堂文化重建的根基、加強高師學校文化的建設以營造課堂文化重建的良好氛圍、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以搭建課堂文化重建的運作平臺、加強課程文化的研究以尋求課堂文化重建等四大途徑創新高師課堂文化。
關鍵詞 移動學習 高師課堂文化 創新 路徑分析
1移動學習趨勢下高師課堂文化創新的必要性分析
1.1課堂文化是師生的生活方式
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里,受文化的滋潤和浸淫。因此,文化顯性為歷史地凝結成的生活方式。課堂文化是師生在課堂環境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生活方式。它如同人的血脈溶入師生教與學的各個層面中。
1.2“互聯網+”時代的帶來引爆高師課堂文化的變革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深入全面地滲透于大眾的生活之中。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把“互聯網+”納入了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促使高師師生的生活方式(即高師課堂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創新高師課堂文化,優化高師課堂教學現狀成為當前教育新時代的重要課題。
1.3高師傳統課堂教學文化嚴重滯后時代發展的需要
(1)高師課堂教學重“教習”、輕“研習”。高師課堂教學中,多數教師秉持一種“技術”的手段來處理教學,教學過程幾乎完全按照事先的預案進行,學生學習過程變成了預先操作的程序。這種教師本位的課堂教學加劇了學生思維的僵化和思考靈性的缺失,助推高師“課堂沉默癥”的爆發。很多師范生在課堂上成了“低頭黨”、“手機族”,無心于課堂學習;即使有極個別的學生在課堂中敢于提問或回答問題,往往被認作是愛出風頭之人。當愛提問與愛表達被看作是出風頭的時候,一種“反對話”的文化取向悄然生成并蔓延開來。考前背重點,平時“打醬油”的心態滋長了背誦式的學習方式和“臨時抱佛腳”的學習態度。重“教習”、輕“研習”的課堂教學肆意橫行,進一步催生和加劇了教師中心的課堂教學主體、知識中心的課堂教學內容和封閉僵化的課堂教學程序,高師課堂教學文化呈現出專斷性、封閉性、單一性等特點。
(2)高師課堂使用信息技術低效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各個高師院校硬件環境的建設。大多數的教室添置了計算機多媒體設施、連通了互聯網絡,基本實現了各個教室的網絡連接;各個班級也組建了自己的班級群和論壇等交流的平臺。即便硬件的配置和設施在高師課堂一應俱全,但是傳統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在高師課堂中仍然大行其道。各教室配置的大量的數字化設施被用于“黑板搬家”和“教案復制”。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極其依賴多媒體課件,與原有的教師中心主義課堂教學一起形成了“人灌”+“機灌”的填鴨式局面,加劇了學習的異化。師范院校的厭學之風如同瘟疫一樣繼續泛濫成災,催生了更多的課堂“低頭黨”。課堂如同一塊“雞肋”,大多師范生身在曹營心在漢,智能手機和iPad往往成為師范生課堂中打發時光的工具。因此,高師課堂中一邊是教師按照預案自導自演,一邊是師范生低頭于手機或其他智能工具,師生兩方各行其是,相安無事,課堂教學嚴重低效化。
2移動學習趨勢下創新高師課堂文化的路徑
2.1重視傳統課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確立課堂文化重建的根基
由于文化本身具有延續性,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拔地而起,一蹴而就。網絡新時代高師課堂文化的構建必然以傳統課堂文化為根基,融入時代的特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方能彰顯課堂文化的生命力。傳統課堂文化也是孕育了無數的優秀仁人志士和治國人才,其中自然包含有很多精彩和精華,如課堂中的尊師重教氛圍、大學課堂的學術性、大學課堂中理性思維的培養等等在今天仍然是我們需要守護并傳承的文化要素。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新時代的帶來,傳統課堂文化也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順勢而為,一些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要素也是必然要拋棄或改造的。如課堂中的課本中心和教師權威在網絡媒介的沖擊下已無法遁形。師生平等對話成為網絡時代課堂行為文化的主旋律,“授之以漁”和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是時代交給高師教師的重要課堂使命和責任。
2.2加強高師學校文化的建設,營造課堂文化重建的良好氛圍
課堂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可能脫離學校文化的滋養而獨立存在。因此加強高師學校文化的建設,通過建設學校人文環境、開展多層次的校園文化活動、引導校園網絡文化的發展、塑造開放多元的校園文化,可以為網絡時代高師課堂文化的重建營造良好的氛圍。首先,通過優化高師物理空間環境形成合理的具有特色的高師環境文化,同時創建以人為本的服務型管理體制,以營造高雅、人本的校園人文環境,讓師范生在身處其中深受環境的感染和熏陶。其次,高師通過開展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尤其是研究型的探索活動和社會服務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和實驗室,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為學生的個性自由發展創造條件。再次,網絡文化的開放、多元與自由為師范生的學習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模式,但也對師范院校的校園文化的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沖擊。網絡文化的良莠不齊、信息海量、非結構化的超文本鏈接,往往讓師范生深陷網絡之中而無所適從。因此引導校園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讓師范生提高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自覺抵制網絡中的不良信息,合理利用網絡進行學習,讓師范生把控好網絡這把“雙刃劍”,既能為己所用又不被其所傷。最后,網絡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還需要高師打破自我封閉,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實現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統一;需要各學科打破自身的學科壁壘,加強學科之間的交流與整合:需要高等教育走出國門,提升國際交流與國際合作的力度,從而塑造一種更具開放性和多元化的校園文化。
2.3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搭建課堂文化重建的運作平臺
在博耶爾(E.L.Boyer)看來:“學習共同體是所有人因共同體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學習的組織,共同體中的成員共同分享學習的樂趣,共同尋找通向知識的旅程和理解世界運作的方式,朝著教育這一相同的目標相互作用和共同參與。”由此概念可看出,學習共同體中的所有成員都朝著共同的愿景,通過平等對話共同參與活動,在活動中遵循和認可共同的規范,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由此可見,學習共同體具有共同的愿景、平等對話、共同規范、認同與歸屬等文化特征。因此,如果在課堂中通過某些方式,可以形成一種共同體意識,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可以為高師課堂文化的重建提供運作平臺。
在當前網絡時代,課堂學習共同體不僅可以是固定的、實體的,更可以借助于網絡手段和信息技術構建移動的、虛擬的學習共同體。其中,移動學習共同體是由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個體(不僅包括課堂內的教師和學生,還可以包括課堂外對此課程和內容感興趣的教師和學生,可稱之為虛擬教師和虛擬學生)依托強大的信息技術,自主構建一個個不受時空限制,僅依賴于無線網絡環境的虛擬共同體,如微信群、QQ群、學習社區等。這些共同體徹底突破現實課堂空間的限制,共同體的任一成員都可以隨時隨地參與群體的交流、討論與學習。這種共同體中的成員可能是由課堂教學中的班級或學校成員構成,更有可能是由有著相同旨趣的來自五湖四海的虛擬個體構成。高師課堂的移動學習共同體可以分為三類:基于教師團隊的教師移動學習共同體、基于師徒關系的移動學習共同體和基于學生同伴關系的移動學習共同體。無論是哪一種共同體,它既可以是全新構建的新型虛擬學習共同體,也可以是現實課堂學習團體的補充。
2.4加強課程文化的研究,尋求課堂文化重建的有效途徑
高師課堂文化的重建是高師課堂深層結構的變革,它需要高師教師自覺地、積極地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不斷探索與實踐,以尋求課堂文化重建的有效途徑。高師教師與其他階段的教師有所不同的是,高師教師沒有所謂升學的壓力,但是有著教學和科研的雙重任務。多數高師教師都是教學科研“雙肩挑”人才。“以研促教”、“教研兩手抓”是高師對教學與科研關系的統一認識。因此,要促進高師的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就是高師教師的研究要回歸課堂,把課堂放在研究中的突出地位。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高師教師關注現實,尤其是自身課堂教學的現實。一直以來,理論研究和“書齋式的研究”備受高師教師的青睞,但這些研究由于缺乏對實踐應有的觀照往往顯得曲高和寡,難以真正走入他人的內心。因此,要創新高師課堂文化需要高師教師直面自身和同事的課堂實際情境,綜合性地從課堂教學行為、制度、環境、師生主體關系等方面展開研究,以應對網絡媒介對高師課程教學的沖擊和挑戰;另一方面應強化高師教師的課堂教學反思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的反省來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基于思考和對現實的調查分析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就是一種思考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也是高師教師從事課堂研究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很多教師的研究課題就是來源于對自身課堂教學的反思。同時,教師是課堂文化建設的主體。他們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發現問題”這樣周而復始思考與研究方式改進自身的課堂教學,實際上就是在改進和創新高師課堂文化。如果教師沒有反思意識,沒有現實問題意識,不對自身的行為和觀念進行反思,如果教師不對其教育信念和行為進行反思,他將永遠保持既有的信念和行為,這必然會阻礙新的課堂文化的形成。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反思是課堂文化重建的關鍵。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課題“移動學習趨勢下高等師范院校課堂文化的危機與創新研究”(課題編號:15C029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