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瓊 荊婷 葉敏
摘要 在國家“人才強國戰略”的持續推動下,高等院校作為培養和塑造國家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域,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教育活動,不僅有益于推進國家富強、民族和諧和民生保障,且有益于助推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修繕和落實。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存在著:缺乏前瞻性的德育觀念、缺乏聚合性的師資團隊、缺乏實戰性的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的輿論導向四大核心問題。因而,建議從固化德育教育理念、深化師資隊伍建設、優化課程教授形式、強化輿論監管力度四個層面進行改進,旨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培養優質人才,助力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關鍵詞 高等院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現實意義 踐行路徑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貫穿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各領域。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做出重要批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高校辦學育人的全過程。可見,積極開展思想教育活動,將道德育人的理念深入高校,對高質量人才的培養與輸出以及國家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意義重大。
1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實意義與訴求
1.1現實意義
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中強調:“少年強,則國強。”談及教育,亦是如此,即“教育強,則國家強”。在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國家“人才強國”發展戰略布局的需要。近年來,我國無論是在經濟社會穩定、增長速度、民生改善、強國強軍,還是在對外開放、國際交流與合作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驚嘆之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前行道路上面臨的挑戰與阻隔卻依然不可小覷。當前,我國正處在前所未有的變革調整時期,面對國際敵對勢力的虎視眈眈,改革開放的社會形勢下各種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紛繁復雜,建立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是當前中國社會的迫切需要。對于思想價值觀念的建設,抓好重點人群是關鍵,大學生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潛在力量,是國家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因此,為了加快推進國家完成繁榮富強的崇高使命,高校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顯得時不我待。
第二,高校“雙一流”建設目標達成的需要。據教育部統計,2016年全國普通高校的畢業生攀升至756萬人,相比2015年增加了7萬人。高等教育事業由于高校招生人數的增長,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21世紀中葉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目標的推動下,在密切關系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前提下,培養具有具備愛國情懷、強國報復和科學知識的卓越型人才就成了高校現階段人才培養的重要擔當。
第三,個體“全面發展”培養目標實現的需要。2017年1月10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新形勢下,高校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切實把握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論體系,按照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對學生的思想素質做出精細化的培養,推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文化和價值自信以及綜合競爭力和人才吸引力。
1.2現實訴求
1.2.1設施設備是基礎保障
創辦一套信息含量豐厚、形式多樣且有趣便捷的知識傳播體系,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深入貫徹和落實的基礎要素。除高校經典的學習設置設備,如圖書館、宣傳欄、校園廣播之外,互聯網+教育、線上網絡課程、專題學習網站、微格教學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也正大舉融入高校的人才培養,多樣化的學習形式便于透徹理解思想政治理論的深層含義,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1.2.2師資隊伍是核心保障
組建一批具有優良思想素質,優質教學能力且擁有優秀潛質的師資隊伍,是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深入貫徹落實的核心要素。在大學生三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加強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樹立師德形象對學生成長成才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杜威“教育即生長”理論可以推論,高校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會在某一時間段組成當時的社會,決定時代的性質。因此,高校重點加強以師資建設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道德建設,對于確保國家價值觀的有效傳播與貫徹意義重大。
1.2.3課程設置是關鍵保障
開設多門深入淺出、涉及多元且貼近實際的思想政治課程,是促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深入貫徹落實的關鍵要素。通過顯性課程學習,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理論基礎以及重大歷史和現實意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進而在心理上產生同化和認同。除顯性課程設置外,隱性的思想政治形式也具有指導意義,如湖南農業大學近年來在寒暑假召開的以“踐行八字真經,投身四個全面”、“青春建功十三五,攜手共筑中國夢”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每周組織召開的主題班會、組織生活會等,即是在行動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了貫徹。
2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存問題
2.1缺乏前瞻性的德育觀念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前瞻性的德育觀念即將教育決策放眼于教育長遠發展的目標,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當前,在國家做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戰略決策的指引下,高校辦學也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高校前瞻性德育觀念的缺失,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領導層面缺乏前瞻性的教育眼光,導致人才培養方案的“失重”。比如近幾年,高校通過短時期內提升畢業生就業率、研究生錄取比例,提升競爭的軟實力,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重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而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以企業擇人標準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殊不知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其二,高校教師不注重德育課堂的引領作用,只是單純將知識點傳給學生,而忽視知識背后所蘊含的為人修身的道德價值。高校的教育首先還是應該以思想教育為本,做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既提升其科學文化水平,又積極塑造其人文精神,注重科學文化、道德素養與意志品格的和諧統一發展。
2.2缺乏聚合性的師資團隊
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離不開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當前,高校教師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擔當,現實中卻常常出現力不從心的無奈局面,其主要原因可歸結于聚合性師資團隊的稀缺。所謂聚合性,聚即可理解為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壯大師資隊伍;合即發揚協同創新的精神。聚合性師資隊伍的缺乏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其一,高等教育正步入大眾化發展趨勢,一時間,教師的招聘錄用成了難題,年輕教師的學歷與教學能力不達標,教育質量短時期內難以提升。據統計,2014年,每五名高校教師中僅有一名教師是博士學位,部分欠發達地區的本科院校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甚至是低于平均值,憑借每年僅為2%左右的增漲速度,這連高校對專任教師的需求都滿足不了,那么,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學歷師資隊伍的組建就更是難上加難。其二,在新進教師急增的影響下,教師隊伍的學歷、職稱、人緣的結構都會相繼發生變動。專業科研團隊的組建需要長時間的磨合,團隊問缺少滲透協同創新的理念。即便聚在一個團隊,也難以形成合力,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帶來不少阻隔。
2.3缺乏實戰性的課程設置
理論聯系實際方能出真知,在課程開展中融入實戰性環節,即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局限于課堂傳授,而且要深入日常實際。而高校實際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往往專注于理論的傳授,對實戰性的課程設置不予重視。如XX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設置,雖然將“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修養”、“中國近現代教育史”、“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作為必修課程,但是課程的實踐部分僅要求學生上交實踐報告,對于實踐環節缺乏明確的組織、檢查與評價機制,又加上課程評價體系中理論占80%,實踐僅為20%,導致學生參與實踐的動機與效果大打折扣。
2.4缺乏科學性的輿論導向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多限于教的層面,而未能讓其成為一種校園主流文化,缺乏輿論對傳播的正確、科學導向。恰逢信息化智能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對社會大眾而言也成為了現代生活的主流。在網絡世界里,信息千變萬化,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交織匯集,對大學生來講,思想觀念尚且不穩定,這些負面信息相比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更容易學會和接受。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大學生的思想價值體系紊亂,給國家精神、民族文化的傳承帶來深重危機。
3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踐行路徑
3.1固化德育教育理念
從古至今,德性修養一直被放在我國教育的首位。古代“四書”之一的《大學》中首句就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中共十七大提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十八大報告又首次將“立德樹人”確定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并進一步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作為當前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撐與文化引領,而且是推進社會進步的道義基礎。因此,高校育人方針也應首先加強觀念上的認識與認同,將培養有道德的公民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部分,其次才是提高學生的專業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才質量。
3.2深化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深化師資隊伍建設應滲透到教師職業生涯的全過程。一方面,高校要嚴把新教師的引進關,嚴格建立與實施教師的招聘引進制度,不僅要滿足學歷、教學、科研水平上的要求,道德層面也是重點考慮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切實提升在職教師的素養,加強師德建設,可對教師開展定期的交流培訓,鼓勵教師出國(境)研修,加快推進普通教師向骨干教師進而向專家型教師的轉型。
3.3優化課程教授形式
課堂教學作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場所,深化課程改革,優化知識的傳播形式對于政治思想的傳播至關重要。高校優化課程的教授形式,一方面,建立詳盡的思想政治課程考核與考察制度,改革思想教育課堂,在原有的教師講授為主的基礎上,變換教學形式與策略,以此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在加強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同時,還要確保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發揮隱性課堂的作用,把握高校學生思維敏捷、思想開放的特點,以多元化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根植到學生的觀念意識之中。
3.4強化輿論監管力度
在多元化輿論蔓延的感染下,高校應全面遵循黨和國家宏觀政策,有創造性的制定符合長遠發展利益的改進措施。首先,高校應按照《意見》指示,借用新媒體勢力,加強和改進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領導形式,明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其次,聯合政府機關,建立健全網絡管理制度,嚴厲打擊輿論勢力。最后,借用新媒體傳播導向,提升網絡宣傳、網絡文化、網絡服務的正向帶動功能,加強校園微信公眾號、微博關注、QQ等社交軟件的正面宣傳與引導作用。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可以看出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建設,因而,高校應貫徹國家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導精神,做到以德為育人強校之基,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思想政治課堂、嚴厲打擊輿論傳播勢力,將社會主義的治國理念、強國方針融入高校思想建設,牢筑新一代思想觀念之堤。
★本文系2017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72041,批準文號:鄂教思政函[2017]3號,負責人: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