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小晶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河南開封475000)
【摘要】休閑觀光農業是以農業和農村資源為依托,集生產、生態、旅游、創收、教育、輻射、文化傳承等功能于一體,有助于促進城鄉和諧協調一體化發展。新縣休閑觀光農業在自身優越的地理優勢和河南省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較大的成就。
【關鍵詞】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地域文化
一、引言
休閑觀光農業旨在將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利用自然風景和農家景觀,結合各種農業生產方式,將農業文化和農業生產活動以一種健康原始的方式呈獻給游客,為其提供觀光、娛樂、體驗、科普等多種服務。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河南省具有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區位優勢,同時多年農業經濟的發展也為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提供了可行性的經驗。
河南省的休閑觀光農業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興起,從城市附近的“農家樂”起步,逐步向能夠吸引游客的多功能旅游業發展。在最近幾年,休閑農業的發展在河南省十分迅速。據統計,2005年河南休閑農業工作人員有1.3萬余人,游客數量1385萬人次,營業數額7134億元,有效地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工作機會,促進了經濟發展。盡管發展休閑農業對經濟的發展有利好作用,但由于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在河南省還處于萌芽時期,有諸多問題,阻礙休閑觀光農業的穩健發展。下文以新縣的發展為例,進行說明。
二、河南新縣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分析
(一)新縣的地理位置分析
新縣位于河南省信陽市的東南部,位于河南省和湖北省的交界地帶,處于隴海線上,交通位置優越,客流量較大。同時,新縣位于大別山腹地,位于鄂豫皖三省六縣結合部。新縣境內河溪縱橫,具有山地、丘陵、河谷等地貌,全縣一部分屬淮河流域,一部分屬長江流域。地理位置優越。此外,新縣作為鄂豫皖三省的結合部,交通便利,經濟較為發達。新縣的林業尤為發達,是一個以林業為主的山區縣,新縣物產豐富,盛產林果、茶葉、中藥材等,其中,板栗、銀杏、茶葉、野生獼猴桃品質產量均居河南之冠,被國家林業局譽為全國名特優經濟林“板栗之鄉”、“銀杏之鄉”。
(二)新縣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優勢
新縣作為河南省旅游勝地,新縣依托自身綠色資源優勢,打造了以香山湖、金蘭山、江淮嶺為主線綠色旅游精品區,形成了金蘭山國家森林公園、香山湖國家水利風景區、連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江淮嶺生態園等眾多景區,是全國優秀旅游目的地。同時,新縣是鄂豫皖邊區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擁有歷史淵源的紅色旅游資源。這些旅游景點都為新縣的休閑觀光農業提供了輻射效應和帶動效應。新縣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具有外在優勢和內在優勢。
1.外在優勢:交通、地理位置的優越,附近高校和便利的鐵路交通提供了充足的客源;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歷史久,新縣的休閑農業繼承了傳統的農業發展技術,休閑農業的發展得以技術上的支持;建設農業科技博覽園、生態休閑園、農家體驗園,打造新縣自然優勢下的特色園區,因地制宜的發展休閑農業。并爭取到了國家級的特色景區。如:金蘭山森林公園、連康山自然保護區、香山湖水利風景區。同時,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縣政府對農業旅游產業化項目進行政策支持和資金獎勵,對發展鄉村旅游和投資新建農家樂綜合項目,分年度給予投資基數補貼。縣財政累計獎補資金1000多萬元,幫助休閑觀光農業進行金融貸款8000多萬元。
2.內在優勢:新縣地處三省交界地帶,作為以農業為經濟發展主導的產業城市,有大量的務農人員和剩余農村勞動力,為新縣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同時,常年發展旅游業所帶來的經驗和農業的豐富的種植歷史和種植經驗,為新縣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發展基礎;此外,新縣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縣城,有豐富的地方特產和獨特的民俗民風,這些都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文化基礎。
(三)新縣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劣勢
1.旅游資源布局整合措施差。不同園區的旅游特點各不相同,旅游文化和旅游資源的整合上存在劣勢,不能最大限度發揮它對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生態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會造成各自分散發展造成資源浪費和整體效益欠佳,增加游客對鄉村環境的影響和沖擊,很難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2.景區內勞動力素質不高。新縣休閑觀光農業旅游景點的負責人員為當地的農民和文化層次較低的年輕勞動力。首先,在旅游景點的引導方面不能很好地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給游客以很好的指示;第二,工作人員工作方式欠佳。第三,景區人員培訓并不專業,不能給游客以整齊統一的感覺。第四,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對景區未來發展的技術和人才支持效果欠佳。
3.基礎設施條件差,民俗特色不明顯。在景點與景點之間的交通設施不完善,同時,各類基礎設施的供給不完整。新縣作為有歷史沉淀的縣城,在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時,在建筑、包裝、服飾、接待禮儀、餐飲、住宿等方面都少見當地民俗風情和民間文化。民間藝術、紅色革命歷史在景點中都沒有展現出來,休閑旅游產品開發不夠。
三、新縣休閑觀光農業的解決方案
(一)實現景區一體化建設
學習臺灣地區推動休閑農業園區建設,實現不同園區之間的旅游景區一體化。適當加入新縣地區當地的文化,同時在不同園區之間加入過渡的元素,使得景區差異化程度降低。適當的引入符合景區文化的項目,使景區內的各個項目協調和諧,構成統一的景區文化。并對景區有一個合理的規劃。在兩個景區中間的路途建設相應的基礎設施
(二)實現科技支農,加快農業發展的轉型
將技術應用于農業,有利于河南省農業的創新與發展。對于新縣休閑觀光農業旅游景區,加大科技的投入,重點維護本地區的林業,提高景區旅游質量,加大教育資源的投入,提高勞動力素質和管理水平。同時利用科學技術宣傳景區文化,促進農業的轉型。
(三)延長景區產業鏈的建設
發展體驗型旅游和休閑農產品的開發。通過發展景區外延性項目來讓游客適應旅游環境,為游客提供高度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以此提高休閑農業的層次。
參考文獻:
[1]伍冠鎖.我國休閑農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14):268270
[2]鄭政宗.休閑農業行銷策略分析[J].農業推廣文匯,1998(43):181182
[3]姬汝茂.新農村建設中的休閑農業[J].農業經濟,2008(8):2022
[4]田宜龍.河南省觀光休閑農業發展強勁一年攬金16億[N].河南日報,20071030(1)
[5]詹莉莉,許剛.我市50戶首批農家樂示范戶昨授牌[N].鄭州晚報,20090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