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紅英
(北京清果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北京100084)
【摘要】2005年至2011年,第三方支付方式的興起與發展使得互聯網支付得到迅速的擴張。而2013年以來,隨著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大眾籌資、點對點信貸、第三方支付、余額寶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蓬勃發展,特別是以阿里巴巴集團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平臺的擴大與增多,使我國互聯網金融用戶規模不斷增加,至2015年達4.89億人,整體市場占有接近15萬億。但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2017年國務院組織召開電視會議,宣布對互聯網金融領域進行專項整治,加強互聯網相關監管。本文旨在針對互聯網在法律監管上存在的相關漏洞與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關的建議,以達到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快速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監管漏洞;相關建議
互聯網金融以成本低、效率高、覆蓋面廣為主要特點,在近年來發展迅速,但相關的互聯網法律法規并沒能跟上其發展的步伐,立法的過程復雜且要考慮諸多問題,這就使得許多市場操作缺乏法律依據與政策規范,法律監管的不足與缺陷,使互聯網信用風險和網絡安全風險不斷增大。
一、加強互聯網金融法律監管的動因
(一)互聯網金融法律監管存在缺漏
目前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中,除了第三方支付有了較為明確的明文規定外,其他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監管法規少之又少。如果互聯網金融監管僅僅依靠《勞動合同法》、《民法》、《物權法》、《經濟法》等比較籠統的法律法規,那么互聯網金融的高風險的境況以及由此帶來的問題將無法得到全面的解決。雖然前有工商總局互聯網金融廣告的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后有中國上海“互聯網金融法治高峰論壇”,但是就目前而言,互聯網金融創新不斷涌現,高風險活動突破地域限制,現行的法律監管無法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繼續完善。
(二)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需要加強
互聯網金融模式相對于傳統的金融模式,在市場風險,技術風險,信息風險等有明顯增加,許多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云平臺進行交易,雖然更加便捷和節約時間,但是對第三方支付平臺而言,消費者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輕松支付,甚至在沒有能力支付的情況下,系統還給予了其他支付方式,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為例,如果支付寶沒有錢,還可以使用螞蟻花唄等信貸平臺。然而,支付的方便卻引發了多起詐騙案件,不僅僅第三方支付,在點對點信貸等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也存在類似情況,許多消費者的風險意識薄弱,在高利益的誘惑下難免會中圈套,在遭遇詐騙的情況下也往往不知所措,最后自認倒霉。因此,加強互聯網金融法律監管,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以及提高消費者法律意識非常有必要。
(三)降低金融市場的系統風險
就傳統的支付模式而言,新興的移動支付方式使雙方的地域限制、時間限制縮到最小。如支付寶和余額寶,現在已經成為人們常用的支付和理財方式之一,它們不限用戶數量,不限資金規模,甚至不在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之內,據報道,余額寶規模達500億元,支付寶更是每天以百萬計的資金量在流通,如此龐大的資金規模,一旦出現問題,即使使用出清的方式也不能夠挽救損失,最終可能帶來金融市場的系統性的風險。
二、互聯網金融法律監管存在的困難
(一)法律監管存在制度上的漏洞
一方面立法速度跟不上行業發展。上述已說明只依靠基本的法律是行不通的,還要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解決對應的問題。例如,針對點對點信貸,理財產品魚龍混雜,中介身份不明等情況要盡快制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辦法》;針對電子征信困難等問題出臺相關政策和法規等。
另一方面,現有的法律法規有待完善。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新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不斷給原來法律帶來挑戰,甚至有些法律已經不適應當前的社會背景,比如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隨著電子商務的進步,許多信息不再止步于紙質化,而是越來越趨向于電子化,然而《票據法》并沒有針對電子簽名、數據影象等做詳細規定,對電子票據當事人的責任也不明確。如此,就會給有心人創造機會,鉆法律的空子,使他人蒙受不白之冤。
(二)現行監管體制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
我國目前實行分業監管的體制,在體制內,各銀行機構和各監管會各司其職。但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使得許多金融業務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甚至還出現了監管盲區。各個監管機構針對各自的金融業務制定不同的方針,這就有可能出現不同機構針對同一業務制定不同的規范,從而造成矛盾沖突,在問題出現時,有些監管機構為了逃避監管不當的責任,甚至主動忽略問題的存在,來保護自身的利益。金融機構利用盲區進行非法活動,提高了互聯網金融業的風險,因此各監管機構之間應明確各自的監管范圍。
當前,我國的一些法律不但沒有促進該行業的發展,反而在無形中形成了阻礙。比如點對點信貸,法律規定民間借貸利率最高不得超過36%,但是就現實而言,在急于用錢的時刻,往往會忽略短期的利息支出,而點對點信貸偏偏就是針對那些急于用錢而籌集不到錢的用戶而推出的一個渠道。除此之外,互聯網金融業所觸犯的法規,如違反了法規中資本、股權比率不符的問題等,明顯也適用現在互聯網金融人數眾多,資金規模巨大的特征。
(三)互聯網金融電子信息采集困難
傳統的金融業在識別客戶身份時往往會使用到身份證原件,做現場驗證,但互聯網金融采用電子征集信息的方法。一方面當事人提供的證件是否是他本人的證件,有待查證。在現實操作中,網站為了增加注冊的數量,也為了節約時間,審核方便,往往在客戶填列了基本信息后,草草了事。另一方面,客戶提供的信息認證困難。雖然目前已經采取了身份證認證、銀行卡認證以及短信認證,但是真偽難辨,同時法律依據甚少,我國法律規定在辨別材料內容真假時,強調原件的重要性,但電子數據經過一定的傳播途徑之后,相比于原件而言,只是“仿造品”,而不是原件。
(四)信息共享存在阻礙
我國現在的信息數據庫有金融信息基礎數據庫,公共服務平臺數據庫以及互聯網企業建立起來的數據庫等,但各自之間保密程度較高,沒有實現共享。互聯網時代是以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為基礎,各個平臺為了保護各自的商業利潤,也沒有向其他平臺共享數據,不能達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三、互聯網金融提高法律監管的相關建議
(一)完善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
首先是在原有法律上不斷完善,如《票據法》的電子漏洞問題,點對點信貸中的利息比率的問題,只有不斷的推陳出新,結合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才能在問題出現時有法可依。其次,建立新的法律法規,我國目前的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相關規定還比較少,比如客戶個人隱私以及電子合同身份認證等需要有明文規定,制定相關的標準。
(二)實行多重互聯網監管
我國實行分業監管的監管體制,本身沒有問題,但在復雜的互聯網環境下,互聯網金融企業把原來毫不相關的多個金融產品融合成為一個新的產品,造成了各個監管機構之間的監管漏洞。在這種狀況下,不妨實行集中管理模式,把混業經營下的金融企業統一由一個機構監管,這樣監管的漏洞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了。但目前要形成集中監管模式,還缺少一定的條件,所以各個機構之間要加強溝通與協作,盡快實行信息共享。
(三)自律組織加強自我監管與輔助監管
互聯網金融企業之間可以發揮行業間的自律行為,在行業之間建立許多不成文或明文規定,來約束自身行為,使互聯網環境不斷變好。這樣不僅在無形中彌補了國家法律法規的缺陷,還有利于行業的發展。例如,2015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在會議上宣布了自律公約,公約中涉及到了資金運用,信息披露與審查、營運能力、商業欺詐等。
(四)加強與國際監管組織的合作
我國的互聯網起步較晚,雖然發展快,但是經驗不足,如上述說到的金融企業混業經營,我國沒有前車之鑒,然而許多西方國家卻早已有了成功的經驗,這一方面我國可以借鑒。
比如,澳大利亞實行對虛擬賬戶實名制,網上支付服務商必須要對其交易的對象進行實名身份核實并且如果客戶的交易額達到一萬澳元以上,必須提交詳細的分析報告,否則后果自負。加強與國際監管組織的合作,有利于我國監管系統的完善。
(五)提高對電子信息數據的采集
針對我國電子信息采集困難的問題,一方面完善《票據法》等有關于互聯網金融的規定,解決電子證件與法律上規定的原件之間的矛盾。此外,相關的監管人員應該適當加強學習計算機方面的知識,培養專業的電子信息數據辨別人才。在設備上要不斷研發新的設備,跟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以便處理好電子數據識別困難的難題。
(六)加強信息共享建設并嚴懲失信行為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信息沒有納入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這有利有弊,但就互聯網長遠發展而言,納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不僅使得我國數據庫信息得到不斷的完善,而且可以更好的保護消費者的信息安全,同時可以早日實現信息共享。互聯網金融行業也應該建立自己的征信系統,實現數據共享,規避許多不必要的風險。
而對于失信行為,可以提高失信的懲罰度,如增加罰金,建立黑名單等,也可以加強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針對客戶信息在認證時及時對接,提高身份認證的時效性。
四、結語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彌補了我國傳統金融的許多不足,同時也對我國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國民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對互聯網金融的法律監管進行不斷的完善,發現和解決在互聯網監管上的難題,才能使其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楠.淺析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J].時代金融,2014,(4)
[2]周宇.互聯網金融:一場劃時代的金融變革[J].探索與爭鳴,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