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石柱縣委黨校,重慶409100)
根據重慶市五大功能區域劃分,石柱縣屬于生態保護發展區。2016年,該縣縣委響亮地提出打造“全國著名康養休閑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目標,把康養休閑生態旅游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來抓。有產業才有錢袋子,發展康養文化產業是其中一條有效的路徑。愚以為,可以從如下三方面去努力。
一、在“硬”字上下功夫,即優化布局,多渠道完善康養硬件設施建設
(一)完善康養文化硬件設施建設,在全縣合理布局康養文化主題廣場、公益性文化服務點和綜合康養文化站
一是在縣城中精心設計幾個文化主題廣場,凸顯土家文化元素。按人口疏密程度分為幾個片區,把每個片區人群最密集的廣場確定為康養文化主題廣場。要請專家精心設計,使這幾個文化廣場的主題各有所側重,但總體卻貫穿同一個大的主題,且遙相呼應。使每部分獨立成篇,合起來又具有別樣的韻味。二是推進公益性文化服務點建設。譬如將縣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影劇院等據點統一遷至體育館附近的文化中心。使文化中心和體育中心連成一個版塊,動靜結合,方便群眾參加各種活動,也能使這片僻靜的地方增加人氣。三是依托每個鄉鎮建成綜合康養文化站。升級鄉鎮原有的文化普及站,完善各種功能室,要落細落小,盡量人性化,讓他們在溫馨的氛圍中體驗文化的魅力,給游客和群眾帶來“星級享受”。
(二)融文化娛樂于一體,打造星羅棋布的康養休閑中心
一是整合資源,做大做強康養文化企業。可以引進一些高水平的文化龍頭企業,示范帶動康養休閑中心的建設。也可以引導本地文化企業弱弱聯合或兼并成大的康養文化公司。二是規范、優化、美化康養文化經營活動場所。整治不健康的娛樂場所,祛除不和諧因子,規范運營。比如對有意愿建成康養休閑中心的電影院、網吧、茶樓、體育健身、書城、水吧等納入統一規劃,對其康養文化主題進行論證,盡量避免主題重復形成惡性競爭。要使它們各有情調和側重點,絕不雷同。無論走到哪里,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三是形成多種功能的康養文化模式。可以考慮在原來服務項目上添加一些項目,讓游客更方便,例如“網吧+咖啡(茶水)”“影院+餐飲”“茶樓+啰兒調”“健身+咖啡”“書城+土家小零食”等多種功能的康養文化服務模式,將石柱縣城打造成為重慶市集品茶、養生、休閑和文化消費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康養休閑中心,使游客流連忘返,留下終身難忘的記憶。
二、在“大”字上做實,即培育新的市場主體,發展新型業態,打造康養產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
(一)抓大扶小,培育新的市場主體
一是“抓大”。即依托重大項目建設招引“金鳳凰”。特別是要抓好康養石柱“視覺戰略”、秦良玉文化工程、“中國土司城”等項目是重中之重,要花大力氣做好。突出重點,高起點規劃。嚴格招投標制度,吸引市內外著名企業入駐,投資創辦大型康養文化產業集團,把新的康養文化理念和先進的經營模式帶到石柱來。二是“扶小”。響應李克強總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號召,放寬準入門檻,孵化各種小微康養文化企業,鼓勵他們把蛋糕做大。在政策、資金等方面有所傾斜,讓他們有機會“茁壯成長”。
(二)讓利于民,發展新型康養業態,打造產業集聚區
一是拓展消費市場??h商務局要推進康養文化消費試點行動,讓發展得有一定規模的康養文化企業組建康養文化消費企業聯盟,開展康養文化產業消費節活動。根據不同人群不同的消費水平,推出各具特色的康養文化消費卡。依據消費的額度享受不同等級的回饋。營造良好的文化消費氛圍,讓群眾有同等的學習機會,真正享受到實惠,從而提升石柱群眾的整體素質。二是扶持新型產業。根據本縣定位合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型產業,激發內生動力,增加就業崗位。比如對文化創意企業、文化生態企業、文化休閑企業進行高標準整體策劃包裝,提檔升級,給足發展政策和空間。三是打造產業集群,形成一定規模。首先,把“中國土司城”建設項目作為重點。以傳承土家文化為己任,重點打造秦良玉博物館、秦良玉大都督府、萬壽山練兵場、白虎堂等建筑群,使之能展現巾幗英雄秦良玉的風采。其次,抓好縣城和西沱兩個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h城文化產業集聚區要科學規劃建設土家美食小吃街、土家風情街,打造龍河康養休閑生態文化長廊,新建帽頂山秦良玉文化公園,完善旗山公園文化設施,使縣城成為休閑、度假的心儀之城。西沱古鎮文化產業集聚區要凸顯“巴鹽古道”的歷史文化底蘊,修繕古鎮損壞的歷史遺跡和古建筑,以古鎮古道的獨特記憶和人文風情為主,打造康養魅力古鎮,形成康養綠色生態文化景觀長廊,延長產業鏈。
三、在“名”字上出彩,即立足縣情,傾力打造馳名中外的康養文化品牌,以特色活動的推介擴大影響力
(一)建好土家名人庫,使之發光發熱
該庫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人:一是非遺的傳承人。二是土家民間藝人中的佼佼者。三是文化館的特殊人才。四是作家協會的著名會員。四是家在石柱但在市外工作且有突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把這幾類人的個人信息都錄入土家名人庫,使之為石柱康養事業做貢獻。
(二)掛牌成立“中國土司文化研究會”,發揮已有基地的作用
一是成立“中國土司文化研究會”,定期開展研討活動。以此為載體形成高端論壇品牌,匯聚各路英杰,“借智”為石柱科學發展把脈,力爭縮短與發達地區的距離。二是發揮好“少數民族文學基地”這塊招牌菜的作用。該縣于幾年前掛了牌,但其作用還沒有真正得到體現,要在做實事上下功夫。比如每年作協舉辦“重走巴鹽古道”采風活動,讓市內外文人匯聚石柱進行采風創作,編纂大型康養文化集子,公開發行專輯。通過他們的微信、微博、QQ等轉發,吸引全國人民的目光。
(三)以特色活動的推介擴大影響力,提高石柱知名度
一是舉辦全國萬人土家歌舞才藝大比拼活動。積極策劃,通過政府網站、全國網絡媒體記者、網絡達人等加大宣傳力度。再唱經典民歌,舞動魅力畢茲卡,大力弘揚土家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邀請我國演藝界知名人士當評委,力爭把它舉辦成全國的盛會。二是舉辦中國.重慶.石柱康養民族文化節。組織非遺文化展演,尋根秦良玉,徒步巴鹽古道百里民俗風情文化走廊,體驗鹽運背夫生活,住云梯古鎮吊腳樓。品土家美食,看民俗風物,唱巴鹽古道鹽夫歌謠,使游客留下永恒記憶。
作者簡介:
歐小蓉,女,土家族,碩士,重慶市石柱縣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