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繁榮,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適用范圍開始推廣,在企業中實際運用的比例也得到提高,從而使得學者們開始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能否承擔會計任務,為財務報表使用者提供更加重相關的信息,幫助財務報表使用者作出決策,帶來增量信息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規范式或實證式的研究。本文從公允價值概念的產生出發,繼而分析價值相關性概念和會計信息質量中相關性的區別,最后分別對國外和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論文進行梳理。
【關鍵詞】公允價值;價值相關性;增量的信息價值
公允價值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國1898年史密斯與阿邁斯議案的高等法院判例,只是當時的公允價值更多的是著重于法律的角度。而在會計上最早提出公允價值概念的則是美國著名會計學家William Paton,他在其1946年發布旳一篇名為“會計中的成本和價值”的文章中,提到了公允價值這一概念(陳曉琴,2012)。1953年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第43號研究報告中指出以非貨幣交換形式取得的無形資產應按其放棄或取得資產的公允價值定價,最早提出了公允價值計量。之后隨著學術發展、經濟變化,公允價值計量經過了一系列曲折的發展過程,終于在2006年FASB正式發布SFAS157《公允價值計量》,才把“公允價值”統一定義為:“公允價值是在計量當前市場參與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價格或轉移資產付出的價格。”
要將此處的價值相關性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之中的相關性相區別。相關性是指會計信息系統提供的會計信息應該與使用者的決策相關(杜興強,2005)。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是在會計信息提供給信息使用者之前就已經存在的特征,而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則是基于準則制定角度,對會計信息對于信息使用者是否有用的判斷,是通過分析會計信息提供給信息使用者后,信息使用者的反應來確定的(劉永澤2011)。Holthausen and Watts(2001)的綜述認為價值相關性是會計數據與股價或其變化之間的關系。只有在正確認識價值相關性之后,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公允價值相關性的研究才會有意義。
中國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根據美國的研究為參考,再結合中國的具體實情進行相應分析研究,所以先對美國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梳理。Beaver and Landsman(1983)的研究發現歷史成本較RRA信息對資產的市場價值具有更強的解釋力。Harris和Ohlson(1987)發現在解釋權益的市值方面,石油和天然氣賬面價值的解釋性更強,其相關性要超過石油和天然氣的估值信息。然而也有與之相對的研究觀點。
Khurana(2001)研究了美國的銀行控股公司(BHC)從1995~1998年所披露的公允價值信息,發現若BHC規模較小或沒有分析師跟蹤,貸款和存款的歷史成本比公允價值更具有信息含量。同樣的,此時期也存在對立的研究觀點,Barth(1994)以銀行為樣本選取了1971年至1990年的數據,研究發現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具有很強的解釋能力,而歷史成本相對于公允價值不具備增量的解釋能力。Ball(2006)指出,公允價值會計僅當兩種情況下能夠提供比歷史成本更好的信息:(1)完美市場流動性,能夠取得可觀察的市場價格;(2)能夠根據獨立可觀察的參數準確的估計市場價格。
同樣的中國學者也順應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中國的發展歷程,結合中國企業的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對此類問題進行了相應研究。鄧傳洲(2005)研究發現,在歷史成本的賬面值基礎上,證券投資賬面值的公允價值調整額缺乏增量的價值相關性;而持有利得(收益)則具有較弱的價值相關性,即持有利得(損失)與股票收益率存在相關性。劉永澤和孫翯(2011)則認為公允價值信息對價值相關性的提升未明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而這些學者的研究結果卻大相徑庭,認為在一定情況下,公允價值相較于歷史成本有著價值增值。胡奕明、劉奕均(2012)的研究表明股價能夠反映公允價值會計信息,且在市場波動期比平穩期更顯著。
徐經長和曾雪云(2013)認為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估值有用性有賴于綜合收益呈報方式,在展現經營結果而不是權益變動的報表中清晰地呈報全部綜合收益有助于投資者的價值判斷。李增福(2013)通過研究發現股票市場對列報位置不同的公允價值變動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我國資本市場存在投資者“功能鎖定”現象。王鑫(2013)認為綜合收益具有價值相關性,并且價值相關性高于傳統的會計利潤,在財務報告中披露綜合收益信息能夠提高報表體系的決策有用性,有利于投資者理解并作出決策。也有學者試著將不同層次上的公允價值信息與市場反應進行聯系,探究是否是公允價值自身的層次性導致市場反應差異。
通過上述文獻回顧可以看出,學者們都是順應制度變遷,從變化中找到研究主題,探究制度變化前后對比情況,逐步將問題細化分解,進行深入研究。結合不同的資產,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呈報位置等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所以我們也可以考慮從一個細微切入點切入進行進一步研究分析,為該領域的研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鄧傳洲.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B股公司的證據[J].會計研究,2005(10):5562
[2]王鑫,綜合收益的價值相關性研究_基于新準則實施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3(10):2027
[3]李增福,李慧玲,連玉君.公允價值變動列報的市場反應——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3(10):1319
[4]徐經長,曾雪云..綜合收益呈報方式與公允價值信息含量——基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研究[J].會計研究,2013(1):2026
[5]鄧永勤,康麗麗.中國金融業公允價值層次信息價值相關性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5(4):310
[6]劉永澤,孫翯.我國上市公司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基于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背景的經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1(2):1623
[7]胡奕明,劉奕均.公允價值會計與市場波動[J].會計研究,2012(6):1218
[8]Beaver W.,and Landsman.W. Incremental information content of FAS 33 disclosures[J].Research report,1983
[9]Magliolo J..Captial market analysis of reserve recognition ac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