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
摘要:當前,社會公眾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越來越關注,而在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方面,企業還有較大的改進空間。基于此,首先對企業在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一步對形成原因進行剖析,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強化企業和員工對承擔社會責任重要性的認識;完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指標等對策,從而規范企業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
關鍵詞: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會計;會計信息披露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6-0065-02
一、研究背景
中國正式提出社會責任報告這一概念的時間比較晚,在2008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出臺了《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該《意見》的出臺象征著中國社會責任報告開始在央企中使用。也正是此次《意見》的出臺標志著社會責任報告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重視,國資委也開始對社會責任報告進行監督,同時指導其規范化操作。但這些往往都是針對國有企業,相比較而言,作為民營企業,由于沒有得到相應的監督和指導,主動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狀況還略有不足。根據潤靈環球社會責任評級的數據,通過分析研究之后,根據2015年滬深兩市A股企業的評級數據研究發現,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內含可持續發展的僅僅只有701家,同比2014年也只增長了2.9%,雖然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但增長速度緩慢。在這701家中只有約27%的企業披露了CSR報告,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披露情況整體還處在下游水平。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有效改進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對于完善和提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提升在國際中排名有促進作用。
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一)披露的信息缺乏系統性
從大部分企業的披露情況來看,企業往往缺少完整的信息披露框架。在披露企業應當承擔的社區責任方面,由于企業往往做得不到位,所以披露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對社區環境的保護以及所提供的物資幫助,且未單獨披露,因此,企業還有較大的空間來承擔相應的社區責任。作為企業承擔起社會責任不僅可以提升當地的就業狀況,也可以為所在區域、為公眾謀取福利。
(二)披露的信息缺乏可比性
由于不同企業在選擇遵照相應準則和政策時,具有較強的隨機性,不利于企業間的信息比較。這種隨意性公布的方式使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看起來更像是企業對外的宣傳廣告,沒有達到真正完整、坦誠的公布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外公布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意義,在履行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方面也有所不足。
(三)負面信息披露不足
企業具有趨利避害的屬性,一旦發生不利于企業形象或者長遠發展的事情時,企業往往會選擇性地披露信息,減少對企業不利影響相關信息的披露,甚至是不披露負面信息,尤其是一些高危行業,如:煤炭、化工行業。在發生事故后,這些企業往往不會披露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對事故的處理結果和處理方法也沒有明確的敘述,這樣會導致利益相關者無法對事件的發生及進程做出相應的了解。
(四)定量信息披露不足
從當前企業披露的方式來看,企業還是較多地采用了定性的披露方式,主要還是依靠文字或圖片來表達,而以數據為基礎的定性披露方式還較少采用。就報告本身而言,過多的文字敘述會讓利益相關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披露只是在喊喊口號而已,而沒有數據作為支撐,這使得整個報告缺乏應有的客觀性和專業性。
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成因
(一)企業對承擔社會責任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目前,對于中國的大部分企業而言,追逐重點還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核心目標,能夠積極主動地披露并且在此基礎上著力建設的企業鳳毛麟角,對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如果企業尋求長遠發展,應當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協同發展,只關注利益增長是遠遠不夠的,企業還應當重視社會責任的履行,并重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如果企業能夠積極主動地披露高質量的社會責任信息,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會增加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的信任和支持,在社會上建立良好的口碑,這是一筆無形的財富,會使企業在日后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指標不完善
從制度層面來看,中國政府當前缺少完整的規范性文件,對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所應披露的內容、披露的方式及時間都沒有統一要求,導致了企業并沒有可參考的指導性建議,企業社會責任披露形式也是五花八門,企業所披露的內容也不固定,更有甚者用了大量的文字分散披露企業的現有情況,使得其報告沒有相應的專業性和可讀性,也沒有統一的理論基礎。就中國目前煤炭行業的情況而言,由于沒有可參考的依據,在企業內部往往只是披露表面現象,隱藏對于企業的負面信息,也沒有連貫性。
(三)行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準則不健全
中國在新頒布的《公司法》第五條中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進行了規定,并且配套出臺了《產品質量法》《環境保護法》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規與公司法相呼應。這些法律條文雖然為社會責任會計指引了前進的方向,但是沒有對具體的披露方法和內容做出規定,也就是沒有具體的條文對披露情況加以實際意義上的約束。
(四)缺乏第三方監督
當前,由于企業缺少相應規范性文件的要求,企業往往會趨利避害,較少地披露甚至不披露與企業相關的負面信息。而由于缺乏這種披露的標準使得大部分企業認為可以將之“合理化”,不公開披露負面信息,讓企業的公信力和公布信息的真實性大打折扣,而對于閱讀信息的人也難免會對企業發布的信息不能盡信。因此,為了提高信息的披露質量,必須建立監督機制。企業可以通過委托專業的事務所,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進行專項審計,再出具相應的報告,從而保障信息的真實性。
(五)缺乏必要的獎懲機制
要保證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質量,僅僅依靠監督機制是不夠的,還應該建立具體的獎懲機制。如果對于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較好的企業沒有獎勵,那么難以形成企業標桿的作用,也起不到鼓勵企業積極披露的效果。同樣,如果對于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狀況不好或者提供虛假信息的企業沒有進行應有的懲罰,那么這種不良現象恐怕會愈演愈烈,同時影響到行業內部對披露信息的積極性,對于其他企業對披露的信息是否具有真實和完整性都有影響,所以說中國目前對于獎懲機制的缺乏不利于社會責任的推廣。
三、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對策
(一)強化企業和員工對承擔社會責任重要性的認識
企業要想長遠發展,就需要保證社會也能長遠發展,所以企業在樹立長遠發展目標的同時,也要注意對社會責任的履行,實現協調發展。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除了需要履行對員工的義務,也需要對其他相關方履行社會責任,比如輿論責任等。而員工的社會責任意識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密切相關,且具有層次性,所以企業應當重點培養員工的社會責任意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完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指標
當今時代,企業如果只考慮股東利益,不關注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話,企業往往會被社會淘汰。這就要求企業除了要保證自身能夠獲得利潤外,還需要考慮其他主體的利益,使得企業的社會責任邊界無形被擴大。由此可見運用利益相關者框架和相關理念來披露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是明智的選擇,符合當前企業的發展現狀。
(三)完善行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準則
在規范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方面,盡管中國政府已經頒布了一定的規章制度,但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并沒有得到改善。因此,政府應當在充分了解當前企業披露的實際狀況基礎上,同時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制定出適合于中國國情的規范和標準,使得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不再流于文字表達,對于企業的負面影響也要如實披露,并加以大量的數據進行依托,而對于其內容也要求完整、真實、準確,這樣的框架才可以披露對于投資人、員工、社區、環境等方面的責任,而這樣也更能規范的監督和各行各業的履行情況。
(四)完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督機制
政府是監督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重要一環,其重要性無可替代。政府首先應當保護社會公眾的利益,進一步關注各主體利益,必要時運用政府自身擁有的行政力量,對各主體進行恰當干預,考察各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以及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質量及真實性。此外,還需要適當引入專門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監督。由于事務所本身具備的獨立性以及專業性,在事務所履行相應的審計程序后,可以確保企業對外發布的社會責任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五)建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獎懲機制
科學合理的獎懲制度和規范是保證企業有效履行社會責任的關鍵。從操作層面來看,企業亟需政府適當的引導。一方面,政府可以在行業內設立榜樣,引導企業的行為;另一方面,如果企業能夠很好地踐行相應的社會責任,并且相應的信息披露也很完善,政府應當給予一定的獎勵,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對于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狀態不好或者提供虛假信息的企業,要根據違規動機,結合帶來的負面影響,對企業進行批評教育和嚴格的處罰,并提高企業的違法成本,使企業不敢輕易違反要求,進而規范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參考文獻:
[1] 李愛英.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問題及對策研究[J].商業會計,2014(19):102-104.
[2] 沈 弋,徐光華,王正艷.“言行一致”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大數據環境下的演化框架[J].會計研究,2014(9):43-49.
[3] 馮振強.以低碳經濟為視角對我國中小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履行現狀反思[J].知識經濟,2014(21):8-9.
[4] 于洪彥,黃曉治,曹 鑫.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關系中企業社會資本的調節作用[J].管理評論,2015(1):169-180.
[責任編輯:王 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