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東



摘要:強化物理教學中的基礎教學,讓學生從基礎知識中找到學習物理的快樂,產出學生物理的興趣愛好,最終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各項技能,從中找到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基礎;干擾;技能;拓展
所謂的“三基”教學即為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識形成的基礎條件,從概念中了解物理新知識的來龍去脈,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與運用.在現在的物理教學中,直接考察物理概念的概率幾乎為零,但間接對物理概念的考察與應用又司空見慣,也就是說現在對物理概念的考察已轉化為對物理概念應用的考察.如何才能理論聯系實際,拓展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升華?從基礎開始,從概念開始,不斷的幫助學生分析、理解、詮釋概念中的關鍵點,從而提升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掌握與應用能力,讓學生形成清晰的知識結構,形成學生的基本技能,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1重視物理概念教學,排除干擾因素
基本概念教學是“三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并掌握必要的基本概念,可以幫助學生排除題目中出現的干擾因素,為學生順利的解題提供解題技巧.
例1如圖1所示,物體在相同力F的作用下分別在光滑水平面、粗糙水平面和斜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動了相同的距離s,力F做的功分別為W1、W2、W3,則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解析:這是機械功部分典型的例題,簡單但錯誤率很高,學生往往被題目中的光滑、粗糙、斜面這三個因素干擾,在本題中,學生把拉力F與摩擦力f做了一個偷梁換柱,認為同一物體在粗糙面上摩擦力大即F也就大.其實,如果我們從功的定義看:W=F×S即功=力×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力與距離必須要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力的方向與移動距離的方向也要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在本題中,仔細分析概念的組成,力F都相等,在F方向上移動的距離也相等,從而在三種狀態下功也就相等即W1=W2=W3.可見,加強概念教學,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概念的組成及注意點,才能夠讓學生形成清晰的知識結構.
拓展:如圖2已知斜面傾角為30°,斜面高為2m.小兵同學用繩子沿斜面將重為400N的木箱由斜面底端勻速拉到頂端.拉力大小為300N,繩重不計.求:
(1)小兵對木箱做的有用功;
(2)斜面的機械效率;
(3)斜面對物體施加的摩擦力.
解析:這是呼和浩特市的一道中考試題,初看試題很簡單,沒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只要會運用公式進行計算這道題就迎刃而解.在這道題中,我們的目的是使用斜面作為簡單機械,克服物體的重力,將物體移動到頂端,有用功和總功一目了然.而第3問則是這道題的精華所在,很多學生認為拉力即為斜面施加的摩擦力,得出結論F=f=300N,根據力的合成與分解:F=f+Gcos30°很繁,根據總功的定義:W總=W有用+W額外,由題意可得,W額外=W總-W有用=fs,這樣從定義出發,解題變得很輕松,思路更加清晰.
2重視物理基礎知識教學,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在物理教學中,很多基礎知識的形成都來自于對實驗現象的總結、延伸與拓展,透析實驗現象,歸納出實驗的結論,形成基本的知識,拓展基礎知識中隱含的性質與推論,最終讓學生運用這些性質與推論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例2如圖3所示,AB、BC是由同種材制成長度相同、橫截面積不同的兩段導體們串聯后連入電路中,比較這兩段體兩端的電壓及通過它們的流的大小,則下說法中正是()
A UAB=UCD,IAB=ICD B.UAB=UCD,IAB>ICD
C.UAB>UCD, IAB
解析:這道題考了三個基本知識點:(1)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長度、材料、橫截面積、溫度(2)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I=I1=I2(3)歐姆定律的應用.這三個知識點中,前兩個知識點都是通過實驗得出的基本規律,也可以認為是基本概念.將這兩個知識點相融合才能很好的解決這道題.很多學生都知道在長度、材料、溫度相等的條件下,橫截面積越大電阻反而越小,得出RAB>RBC,而電阻對電流有阻礙作用,電阻越大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越大,則電流就越小,選擇了C真正原因是學生對電路連接的基本方式的判別能力不足,根本就沒看懂這是一個串聯電路,而是將其分割開來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導致選擇出現差錯.如果在判別電阻大小的基礎上,分析出串聯電路,結合歐姆定律的公式,這道題就迎刃而解了,選D.可見重視三基教學的重要性.
拓展:如圖4所示,將兩只額定電壓相同的燈泡L1、L2串聯在電路中,閉合開關S后,發現燈泡L2較亮,燈泡L1較暗,小明認為“可能是在串聯電路中電流每經過一個用電器,電流都會減弱一些,即I2>I1”,從而導致L2較亮,L1較暗你認為小明的看法正確嗎?結合你所學習的知識幫助小明解決困惑.
解析:首先很明確串聯電路電流相等,小明的認識是錯誤的.解決的辦法有兩個:其一,交換兩燈的位置,看燈的明暗程度,如果仍然是靠近電源正極的亮,后面的暗,則小明正確,反之小明錯誤.其二,將電路中的不同位置安裝電流表,讀出電流表的讀數即可幫助小明糾正錯誤思想.通過實驗的方法來驗證基礎知識,既鞏固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基本技能.
3重視物理基本技能的培養,促進學生能力發展
學生能力的形成來自于對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包括審題能力、閱讀能力、信息能力、動手能力、實驗能力、思考能力等等.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拓展能力等能力的提升和發展.
例3如圖5要使燈泡L1和L2串聯,應閉合開關;若要使L1和L2并聯,應閉合開關;絕對不允許同時閉合開關,因為此時電路處于狀態,會把電源燒壞.
解析:解決這道題的出發點主要是串聯、并聯電路的性質:串聯電路只有唯一的一條路徑,所以只要閉合S3;并聯電路互不干擾,彼此能獨立工作,閉合S1,能使L1工作,閉合S1、S2能使L1、L2工作;短路則要根據定義即不經過用電器,電流直接從電源的正極到達負極,去掉L1、L2,只需閉合S2、S3.從這些電路的基本性質、規律出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
拓展:甲和乙兩燈泡的額定電壓均為6V,若甲、乙兩燈泡的電流隨其兩端電壓變化的圖象如圖6所示.現將兩燈串聯后接在某一電路中,要使其中一個燈泡正常發光,并保證電路安全,則電源電壓最大為()
A. 6VB. 8VC. 10VD. 12V
解析:很多學生看到額定電壓為6V,不加思索,認為正常發光即為實際電壓等于額定電壓,故選D,這是審題能力的不足,題目還沒看完就輕易下結論.在本題中的關鍵點是“串聯電路”以及“電路安全”.這道題可以說是“串聯電路電流相等性質的重要應用”或“控制變量法的重要體現”,要使一個燈能正常發光,其實際電壓必須等于6V,又要滿足電路相等的串聯條件,采用“數型”結合的數學思想,當I=05A的時候滿足題目要求,根據串聯電路電壓的關系U=U1+U2=2V+6V=8V,故選B
當然物理教學中的“三基”教學,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不斷的夯實基礎,強化基礎的訓練,從基礎中提升學生的知識結構,最終形成“金字塔”的知識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