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幸
璧山微刻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及時適應環境,廣納徒弟,在傳承與發展中,新作不斷,今日所作作品以《璧古八景》最具特色。
在熱浪如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璧山微刻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保護與關注。在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下,璧山微刻順應時代發展,在傳承與發展中不斷革新,作品層出不窮,使璧山微刻能夠更好的發展。璧山微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潘啟慧,是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具有堅實的繪畫、書法功底,多年來刻苦鉆研微刻,所作作品工藝精湛,為人稱好。潘啟慧所作微刻作品眾多,如《清明上河圖》《馬到成功》《江山如此多嬌》等優秀作品,近日所作作品中以《璧古八景》最耐人尋味。
《璧古八景》材料選用巴林瓷白石,巴林瓷白石是中國四大名石,該石通體似白色陶瓷,給人以特別純潔之感,故名瓷白石。《璧古八景》是微刻大師潘啟慧于巴林瓷白石上創作的微刻白描畫。此作品根據古詩詞記載,由八幅圖景構成,主要以線刻為主,同時配以古詩詞,圖文生動,耐人尋味。此件作品都是相同大小的畫幅組成,皆屬刻章,畫面連續性強,十分工整。
《璧古八景》根據清代同治時編纂的璧山縣志璧古八景圖籍,以及詩人黃在中所作詩句設計而成。詩人黃在中字公瓚,江西宜春人,清代進士,雍正十三年(1735年)任璧山知縣。時璧邑地廣人稀,百廢待舉,他任職后,惠農勸學,重修書院、文武圣廟及文昌宮各殿宇,博學多才,政績突出,曾纂璧山縣志。《璧古八景》包括《覺院夜雨》《東林曉鐘》《圣燈普照》《茅萊仙境》《梁山云遮》《金劍晴雪》《虎峰馬跡》《石泉凝脂》(見圖1)。
《璧古八景》每一幅微刻作品講述了一個故事,它主要采用國畫線描的形式,生動地展示了璧古八景,線條輕重相間,粗細變化,虛實對比,疏密對比,構圖形式多變,是一幅幅集欣賞與實用于一體的“小型國畫”,畫面質樸,形象地詮釋了璧古八景景色,讓這一幅幅已經摧毀的美麗景色,再一次呈現在人們的眼中,令人回味。《璧古八景》主要以樹木山石景色為主,刻畫細致,加以寺廟屋羽、行人點綴,畫面活潑,于靜山靜水中,多了幾分生機。
《覺院夜雨》近處溪水潺潺,林木蒼郁,樹下坐落房屋幾處,由近及遠,層層疊疊,遠處的山峰疊巒,似有似無,好一處悠然自得之景。
《東林曉鐘》四處皆為陡坡巨石,山脈間各處有零星樹木,陡崖絕壁中竟有一條曲折小路,把“招提不是人間路”刻繪得淋漓盡致,通向山中那若隱若現的東林寺。東林寺寺廟后,有嶺形似猛獅,故名獅子嶺,刻畫細致。
《圣燈普照》山嶺連延不綿,聽山間流水,清脆悅耳,樹木蔥茂,松柳搖曳多姿,嶺上有一寺,名曰圣燈寺,由于寺后有老虎巖,故又名圣燈巖。相傳半夜時,山巖間有燈形光芒四射,奪目耀眼,寺中有人無眠,對坐促膝而談。
《茅萊仙境》又名重壁山,元代時又稱巴山,山上樹林參天,茂盛雄偉,山西北兩面險峻陡峭,東、南兩面稍平,山上有普澤廟,也稱土主廟,山上“茅萊殿閣”“萬樹桃花”,有虛有實,仙味十足,令人向往。
《涼傘云遮》近處一棵松樹,枝繁葉茂,再加些許樹木,遠處崇山峻嶺,群山層層碧綠相映,云霧繚繞,云里霧里屋宇時顯時隱,似仙境一般。坪上山巒羅列,四面環拱,風光秀美。挺拔峻秀,蔚然蒼翠,美不勝收。
《金劍晴雪》金劍山有許多層次分明的山石裸露,顏色微白,每當雨后天晴時,遠望此山,分外秀麗,山石恰像絮雪鋪蓋。金劍山山峰陡峭,碧樹、綠草、白石相襯,山下屋舍相連,安靜如畫,悄然藏于大山之中。
《虎峰馬跡》山峰巍峨,逶迤伸延,山峰蒼翠,巍然屹立,直上云霄,松下歸僧頭戴斗笠,踏馬而歸,悠然自得,于懸崖峭壁之上,古松昂然挺立,樹木蔥綠,如虬龍盤曲,為此畫之兩點,古松刻繪精美。
《石泉凝脂》水清明凈,山谷中散布著許多倒凸形石頭,泉水繞石周流出,遠看水和石,均如凝脂一般。橋上行人駐留觀賞,山間林木蒼翠欲滴,遠山漸遠。
《璧古八景》微刻畫體現了實用、藝術的一體化,將實用與藝術緊密結合起來。《璧山微刻》以國畫白描形式,雕刻精美,每一幅作品獨具特色,生動地再現了璧山的優美景色,為人所向往。在現代社會大環境下,適應發展是難點,傳承發展是重點。璧山微刻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現有特色藝術文化條件下,繼續適應當下環境,廣納徒弟,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學系)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文理學院研究生科研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以璧山微刻為例”(項目編號:M2016ME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