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怡靜+張翌
摘 要:江南水鄉古鎮歷史悠久,景色秀麗,文儒輩出,引人入勝,令人流連忘返。但在現代化的開發中,古鎮建設出現了一些非理性、不科學的成分,亟須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改善,以保護古典文化意蘊,留存這份獨特的人文遺產。
關鍵詞:江南水鄉;古鎮;保護;開發
1 江南水鄉古鎮歷史文化
江南自古以來就是人杰地靈之地,攬江南之勝的水鄉古鎮更是氣韻生動。它們的產生既有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也有社會因素的存在。這些水鄉古鎮大部分集中在蘇南和杭嘉湖等地。內部水網密布,湖泊河流縱橫交錯,水資源在古鎮的崛起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像南潯、烏鎮、震澤等地處江南古運河及其支流,依水而生,交通便利。而同里、周莊、西塘、甪直等地則以諸多湖泊為中心,進行過多次遷移。但與此同時,它們的形成和發展也受到商業、軍事等條件的影響,大致可分三種情況:“一是,從最初的軍鎮發展成商業市鎮;二是,農村聚落直接因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促成的市鎮;三是,圍繞某一人或某一官吏世家而聞名發展起來的市鎮。”[1]例如,烏鎮和西塘最初是由軍事戍鎮演化而來的,南潯和同里是由村落逐漸發展成為市鎮,周莊、甪直則分別因當地的名人周迪功和陸龜蒙而聞名。
千百年來,人們傍水而居,為后世人留下了眾多古意盎然的水鄉建筑。南潯的“百間樓”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成排成片的民居依水而建,錯落有致,處處可見飛檐翹角、起伏變化的封火山墻和高聳的屋脊。而在這粉墻黛瓦之中,古鎮的私家園林尤為突出,例如同里的退思園、震澤的師儉堂、南潯的小蓮莊。明清時期,江南的達官貴人、商賈富豪運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遵循自然之趣,因洼疏地,依山造亭,這才有了“江南園林甲天下”的美譽。古鎮因水成街,橋多路少。陸上街面較窄,車輛不多,一般僅供行人步行通過。古橋數量較多,留存年代久遠,大多為明清時代所建造,例如同里“三橋”、烏鎮“橋里橋”等。千百年來,堅硬的橋面石板經過行人腳底的打磨,早已變得光滑。在這里,用詩句“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來形容江南水鄉的路、橋格局,真是再恰當不過了。正是這些古橋、古街、古屋、古巷等遺跡的存在,才造就了如今“小橋、流水、人家”的典型水岸風情。
自西晉以來,北方戰亂較多。為了求得安寧,人們紛紛逃亡南方避難。這就為南方帶來了充足的人力資源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這一帶地區變得更為文物薈萃,人事繁盛。書院、私塾普及,學風蔚然。重教尚文的結果,使得百姓受教育較為普遍,受教育程度也較高。例如南潯鎮“數百年來,人文蔚起,阛阓紛屯”[2],烏青鎮“士夫多才能,市業生理甲于他鎮,子弟敏秀,好文重儒,自嘉隆以來,人文益盛,系學籍者百有余人,科第不絕”[3]。功成名就后的文人雅士積極反哺家鄉,參與地方文化建設,促進家鄉的繁榮發展。以同里鎮為例,在乾隆六年,趙植、任德成、陸廷聘等人進士及第,錦衣返鄉,招募資金,開鑿市河,修筑得春橋。
2 江南水鄉古鎮的現狀
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江南水鄉古鎮作為一種獨特的城市群體,正在經歷著數量衰減、巨大轉型的嚴峻考驗。曾經密布江南的水鄉城鎮已經從“隨處可見”變得“稀缺珍貴”。就算是古鎮內部也面臨著年久失修、居住擁擠、產權復雜、設施匱乏的劇變。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成為大勢所趨。人們沒有意識到文化古跡的重要性,很多古建筑在城市化中被拆除,許多風俗習慣也在現代化浪潮中消失殆盡。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同濟大學針對周莊的情況特點,專門制定了保護規劃書。這份計劃書明確規定了“保護古鎮,開發新區,發展旅游,振興經濟”的十六字原則。在此指導之下,周莊開始了古鎮的保護與開發之路。這顯然與當時如火如荼的鄉鎮改革背道而馳。結果卻出人意料,周莊另辟蹊徑的舉措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周莊古鎮憑借自身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典雅清麗的水鄉風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了大批海內外游客,既很好地宣傳了水鄉古鎮的歷史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繼周莊獲得初步成效之后,西塘、烏鎮等其他古鎮紛紛效仿,都走上了保護發展之路。一時間,江南水鄉古鎮這一歷史遺產集體綻放,異彩紛呈。
然而,在市場化氛圍的熏陶下,人們過多地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古鎮的發展歷程出現了一些偏差。例如在傳統古鎮周莊,人們利用上宅下店或者前店后宅的地理優勢,販賣水鄉周邊產品獲利。利用傳統優勢來改變現代生活,當然是可以的,但過度商業化的行為也使得其原本古樸的氛圍大受影響。而在水鄉其他地區,“古鎮模式”炙手可熱,粉墻黛瓦、依水成街、亭臺樓閣等建筑似乎成了類似景區的“標配”,游客們不停地在雕花門窗、鄉土特產中轉悠,各個古鎮景區之間的辨識度也越來越模糊,同質化現象愈演愈烈。各個古鎮不同的民風民俗缺乏個性化的展示,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各江南水鄉古鎮的自身發展與共同進步。
在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對于古鎮文化歷史、風土人情等情況了解較多的基本上是老一代人,年齡偏大。年輕人中也有了解古鎮文化的,但所占比例較少。大部分人僅僅只能說出部分古鎮或景點名字,對于其中詳情卻不甚知之。由于古鎮保護區域基本生活設施的落后,年輕人大都選擇搬到新發展區域,從而使得古鎮建筑出現了部分“空心化”的現象。
3 江南水鄉古鎮的保護與發展
目前,國家文化部已經確定由江蘇省牽頭,推進江南水鄉古鎮的聯合申遺,力爭2019年提交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申遺”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提出的“文化邁上新臺階”精神的要求。江南水鄉古鎮是農耕時代的聚落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已醞釀多年。近年來,由于世界遺產組織實行全球平衡戰略,遺產申報的難度越來越大,競爭日趨激烈。而各個江南水鄉古鎮,不管是在建筑遺跡還是物產習俗方面,也都有著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例如南潯與震澤都有著“繡花錦”這一特產,都有著喝風枵茶、熏豆茶的習俗,區別在于南潯喝的是“三碗茶”,震澤喝的是“四碗茶”。在此基礎之上的聯合申遺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在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旨在拋磚引玉。
3.1 保護古鎮整體傳統風貌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在中國文物學會古村鎮專業委員會成立會議上號召,要切實加強古村鎮的文化遺產保護,堅定不移地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保護、修葺古建筑應該做到修舊如舊,保持原汁原味,保留和恢復老街面貌。
在保護傳統古建筑的同時,,還應該注意保護其所處街道的整體歷史格局和文化風貌;保護與古鎮歷史文化密切相關的自然地貌、河流、古樹名木等歷史環境要素;保護反映歷史風貌的古民居、古建筑群、民俗精華、傳統工藝和傳統文化等,這才能最大限度地維持整個古鎮的傳統風貌。
“整體性保護”不單單是保護所有的歷史文物建筑,更要維護這塊鮮活的生活區域。古鎮保護應當注重歷史文獻研究,利用地方方志與老照片,征求文保專家和當地居民的意見。古鎮的維護修建應當注重古鎮的原有特色,不可千篇一律改成商業景點,要體現水鄉古鎮的生活作用。古鎮建筑“空心化”現象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政府在修葺古建筑時,一方面要做到修舊如舊,保持本身固有的歷史滄桑感,另一方面更應該切實滿足居民的生活要求,適當加入現代化的生活設施,比如管道煤氣、寬帶通信、廚衛設施等,這樣才能方便居民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生活。
3.2 挖掘特色民俗風情
江南水鄉古鎮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不一而足,每個古鎮都可以定位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如同里古鎮以同里宣卷和“走三橋”等傳統文化習俗聞名,蘆墟以吳地山歌而吸引大量游覽者。保護水鄉古鎮需要發掘傳統習俗中的特色,以震澤為例。震澤以江南蠶絲文化為載體,建設具有震澤特色的“繭鎮”。震澤蠶農繅絲技巧高超,所產生絲細勻潔韌,光白晶瑩,為湖絲中的上品,備受江浙絲業界推崇。慈云蠶絲更是被指定為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蠶絲被制作技藝傳承單位,因此震澤古鎮就以蠶絲行業打亮自己的品牌。
江南水鄉古鎮是江南地區水鄉風貌的典型代表,是一份寶貴的社會財富。結合江南水鄉古鎮歷史文化傳統和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對江南古鎮的開發,應遵循“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同時依托各個古鎮自身不同的特色,充分挖掘古鎮內涵,打造自主品牌,發展旅游業,從而找出傳統與商業的最佳契合點。
3.3 加強對古鎮居民的教育和宣傳
在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古鎮居民的保護、發展意識還有待加強。并且,在在未經較多旅游開發、商業化程度不高的市鎮中,居民的保護發展意識明顯稍遜一籌。
在未經較多旅游開發、傳統特色保存較好的市鎮中,政府應大力宣傳和貫徹執行古鎮保護的政策和方針,并把宣傳古鎮政策與普及古鎮保護知識結合起來,讓廣大人民群眾既懂得國家保護歷史文物和歷史文化名鎮的政策法令,又懂得文物遺跡和古鎮保護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才能做好保護工作的措施和辦法。只有居民自己認識到身處其中的古鎮的歷史文化價值,他們才會從心底里倍加珍惜,從而使得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真正成為深入民心的事業。
而在開發較好、商業化程度較為發達的市鎮中,居民應更注重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維護古鎮的水鄉風貌,自覺地去發掘古鎮先輩的優良傳統,并將這些優良傳統在現實生活中展現出來。
在當前現代化、城鎮化大潮洶涌的社會背景下,江南水鄉古鎮所承載的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正在不斷流失。以江蘇省牽頭推進江南水鄉古鎮的聯合申遺為契機,切實保護好古鎮整體傳統風貌,傳承和搶救鄉土歷史文化,更好地展示出每一個古鎮的歷史文化延續性和傳承差異性,理應盡快盡早提上日程。在保護江南水鄉古鎮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將提升水鄉古鎮知名度與經濟開發相結合,提高水鄉古鎮原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古鎮景區的開放程度,提高旅游景點品質,游客舒適度與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陳曉燕、包偉民:《江南市鎮——傳統歷史文化聚焦》,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 頁。
[2]汪曰楨:《南潯鎮志》志廿三,風俗。
[3]萬歷《重修烏青鎮志》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