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宇
摘要:我國銀保綜合經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銀行與保險公司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隨之也產生了資本重復計算、利益沖突、傳染風險、自主性風險、道德風險、人才短缺等新的風險點。可以從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集團內控機制、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及加大風險管理創新等方面加強對銀保金融集團綜合經營的風險防范。
關鍵詞:銀保金融集團;綜合經營;風險
中圖分類號:F840.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02
綜合經營是當前金融業發展的重要趨勢,金融集團在獲得金融綜合經營利益及提升金融業經營效益的同時,由于其組織結構的特殊性,也面臨著比分業經營更為復雜的風險。近年來,我國銀保綜合經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銀行與保險公司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隨著也產生了新的風險點。加強銀保金融集團綜合經營的風險管理有助于促進金融業的健康發展。
一、金融綜合經營的表現形式
在金融綜合經營中,其綜合性主要來自于金融組織機構形式和金融業務兩個方面,要么是金融組織結構形式的綜合,要么是金融業務的相互交叉。
(一)金融組織機構形式
從金融機構的組織形式來看,金融綜合經營可以分為兩種表現模式,即法人綜合模式和集團綜合經營模式。首先法人綜合模式是以全能銀行為依托,同時經營銀行、保險、證券中得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業務。由于這類組織模式具有相當高的風險性,必須要求其具有完善的內控制度、較強的法律觀念和自律意識、優秀的信用文化。其次集團經營綜合模式是以資本為紐帶,進行金融控股或是跨行業投資。就金融控股而言,母公司只是金融控股而不直接進行金融活動,具體金融業務都是通過相關金融子公司進行,母公司通過股權關系來控制并管理控股子公司。而跨行業投資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或保險公司跨行業投資控制其他金融機構來進行。[1]
(二)金融業務形式
金融綜合經營表現在金融業務上主要是進行交叉性金融業務,即一項金融業務同時在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保險市場上進行,或同時跨銀行、保險、證券等兩個一行的行業。在此種金融綜合經營模式下,其資金可以在不同的行業或市場上流動,加速了資金流動步伐,也使各金融機構之間能互利互惠。
二、金融綜合經營的主要風險分析
綜合經營是現代企業集團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同時也產生了新的風險點。銀行、保險等金融行業在經濟社會運行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銀保金融集團綜合經營所形成的新的風險點更加值得關注。銀保金融集團綜合經營的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本重復計算
銀行和保險都有獨立的資本充足率計算方法,在銀保金融集團中,即便每個金融子公司都滿足了各自行業的資本監管要求,對于整個集團來說資本的真實性還是有可能失真。為了實現資金利用效率最大化,擴大信貸規模,提高承保能力,銀保金融集團母子公司之間有時會采用交叉持股和相互投資的形式多次使用同一筆資金。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名義上分別滿足了銀行業和保險業對于資本充足率方面的要求,實際的集團整體償付能力可能不足。資本重復計算有可能導致銀保金融集團抵御風險能力下降。[2]
(二)利益沖突
利益沖突主要有金融集團內部的利益沖突和金融集團與客戶的利益沖突。
金融集團內部利益沖突方面。一是子公司之間具有相似的營業項目,對于市場占有率存在競爭,如果母公司更重視一方的業務,則另一方的業務可能受到影響。二是母公司將一項業務由A子公司轉移至B子公司,若A子公司所獲得的補償小于該業務的機會成本時,則B子公司因該業務轉移而獲利與A子公司因轉移而受損就是利益沖突。
(三)傳染風險
風險傳染根據其傳染途徑,主要有通過資本紐帶的傳染和通過信用的傳染。
資本紐帶傳染方面,金融集團為追求經營、財務和管理上的協同效應,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之間往往有大量的內部關聯交易。如果銀保金融集團中的銀行或保險公司出現經營或財務困難,往往會通過借貸、交叉持股等金融鏈傳染給其他子公司或母公司。[3]
信用傳染方面,公眾一般將銀保金融集團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如果集團內部的某個銀行或保險公司出現了問題,公眾可能會認為母公司及其子公司都出現了問題,進而對整個銀保金融集團造成不利影響。
(四)自主性風險
銀保金融集團內部銀行或保險公司的管理層在進行決策時,其行為可能受到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影響,導致決策受到掣肘, 決策自主權大打折扣。在有些情況下,出于整體戰略的考慮, 可能會犧牲某個在集團中份額和重要性相對較低的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利益。假設某銀保金融集團以銀行業務為主,集團為了增強主營業務的競爭力,可能會將本屬于保險業務的部分產品研發經費和管理人員轉移到銀行業務。[4]
(五)道德風險
金融集團往往有著龐大的資產規模和營業網點,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金融集團的破產會產生巨大的外部效應,甚至影響到金融業的穩定。金融監管當局從保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人利益的角度出發,當金融集團發生困難時,往往對其進行救助,如1984年美聯儲救助大陸銀行、1994年法國政府救助里昂信貸銀行、2009年美聯儲救助AIG以及2012年西班牙政府考慮救助國內第三大銀行Bankia等。[5]
(六)不透明組織結構風險
組織機構的不斷龐大也導致了組織機構透明度的降低。金融集團規模越大,業務往來越復雜,就其自身或監管部門而言就越難正確判斷其多元化的風險。金融集團不透明的組織結構使得集團內部的協調和溝通越發困難,不能在危機發生初期進行預警,導致不可彌補的后果。還有就是對于那些機構更為復雜的跨國金融集團來說,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法律法規和會計制度均不相同,金融集團在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就更加難以有效監管。再有由于組織機構的不透明性,也可能讓一些從業人員利用其職務上的便利,從事違法亂紀活動,最終導致集團的重大損失。[6]
三、銀保金融集團綜合經營的風險防范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我國已有的相關金融法律法規已經不能適應金融集團綜合經營的需要,所以必須要結合當前金融集團綜合發展的實際,盡快建立起體系完備的相關法律法規。首先要加快對現有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工作,結合我國金融集團綜合經營發展的實際,加快相關配套法律法規的建設工作,以促進我國的金融集團綜合經營健康、快速發展;其次是加快對已有法律法規的修訂工作,針對金融集團綜合經營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加大對現有金融法律法規修訂的步伐。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金融集團綜合經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也便于監管機構的監督。
(二)加強集團內控機制
在完成對銀保金融集團綜合經營風險識別的基礎上,要想切實防范其經營風險重要的是要加強集團的內控機制建設。首先應該在集團層面設立風險控制部門,對集團內各分支機構的經營風險進行全面的防范,這就避免了集團內部各分支機構各自為陣、只顧自身利益的行為;其次要建立“防火墻”體系,即在集團公司內部各部門之間建立風險隔離的制度和技術屏障,最大可能在集團中限制內部交易,從而有效避免風險在各個部門之間進行傳遞;最后是要建立完善的集團內部信息披露制度。
(三)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我國目前實行的分業監管模式已經不能適應金融集團綜合經營發展的實際,即使采用了聯席會議制度的協調機制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的監管部門必須及時更新思路,才能保證我們的監管真正發揮作用。首先應該轉變監管理念,在借鑒國際金融行業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監管模式,使我們的監管不但科學可行,而且行之有效;其次是要優化監管組織結構,加大各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力度,有效的防范風險在不同行業之間傳遞。[7]
(四)加大風險管理創新
首先要積極探索適合我國金融發展實際的信用評級體系,為提高投資者的風險決策水平、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創造良好環境;其次是進一步拓寬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進而不斷豐富我國金融行業的風險管理工具,同時加快推進金融衍生產品創新,從而不斷完善金融產品的風險防控能力;最后是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對金融集團風險的預警、防控,使得這些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迅速在我國金融體系內推廣開來,從而推動我國的金融集團健康、快速發展。
總之,我國的金融集團綜合經營發展的趨勢已經相當明顯,我們只有在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適時的加大其風險防控的力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其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俊巖,李冰.金融綜合經營與保險業風險防范[J].保險研究,2009(10):68-72.
[2]張環.地產泡沫破裂推升壞賬,西班牙欲擲巨資救銀行[N].金融時報,2012-5-9.
[3]趙建剛.金融混業經營趨勢下保險業的發展探析[J].上海保險,2012(10):53-55.
[4]廖凡.競爭、沖突與協調——金融混業監管模式的選擇[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109-115.
[5]秦國樓.金融綜合經營與分業經營的比較分析與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3(9):57-65.
[6]艾洪德,周繼燕,于君.我國商業銀行綜合經營的路徑與發展——基于花旗集團和瑞銀集團經營案例的反思[J].財經問題研究,2011(12):50-55.
[7]張俊巖,李冰.金融綜合經營與保險業風險防范[J].保險研究,2009(10):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