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樂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和健康發展極為重視,提出了新的總要求。本文分析了新形勢下國有企業加強內部控制的重要意義,結合實際提出了國有企業加強內部控制的基本原則,制訂了加強內部控制的關鍵任務和保障措施。
關鍵詞: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新形勢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02
在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國有企業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內部控制是企業管理的基石,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根本要求,新形勢下國有企業要切實加強內部控制,全面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為企業發展壯大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強內部控制的重要意義
(一)內部控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根本要求
內部控制是為遵循內外部監管要求,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由企業董事會、管理層及其全體員工實施的,為實現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等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有效融合共同構成了企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二)內部控制是企業管理變革的必然趨勢
加強內部控制管理是全球企業管理變革的必然趨勢,國內外監管法規對企業構建內部控制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并成為衡量一流企業的客觀標準。2008年5月,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制定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鼓勵非上市的大中型企業執行。2012年5月,國務院國資委下發了《于加快構建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中央企業抓緊推進內部控制建設與實施工作。
(三)內部控制是國有企業發展壯大的迫切需要
近年來,國有企業系統推進建章立制,不斷夯實內部控制基礎,取得了良好成效,但與改革發展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進一步加強內部控制,是國有企業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增強抗風險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建立現代管理制度,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精細化管理的基本途徑。國有企業上下必須切實增強認識,使內部控制管理成為經營管理各項基礎工作的有效載體和抓手。
二、加強內部控制的基本原則
(一)結合實際,注重實效
加強內控管理要充分體現國有企業的經營規模、業務范圍、業務特點、風險狀況以及所處具體環境等方面的要求,并隨著外部環境變化、管理要求提高等不斷改進完善。加強內控管理不是另起爐灶,而是要進一步梳理制度和業務流程,解決目前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使內控工作能夠廣為接受、易于執行、行之有效。
(二)全面覆蓋,突出重點
加強內控管理涉及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各個層面,涵蓋全部經營業務,貫穿于經營管理活動的全過程,在層次上應當涵蓋企業董事會、管理層和全體員工,在對象上應當覆蓋企業各項業務和管理活動,在流程上應當貫穿決策、執行、監督、反饋等各個環節,避免內部控制出現漏洞。在具體實施上既要不留死角,又要堅持重要性原則,突出對重要單位、重要業務、重要流程和重要風險點的管理和控制。
(三)職責明確,形成制衡
加強內控管理必須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的組織體系,使管理層及決策層能及時獲得適當信息;各層級、各部門、各崗位明確內部控制職責,全體員工能共同參與內部控制建設,共擔內部控制責任。要對權力集中的部門和崗位實行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定期輪崗和不相容崗位分離,形成有效的內部制衡機制,確保不同部門、崗位之間權責分明、相互制約、相互監督,防止權力濫用。
(四)依法合規,確保規范
實施內部控制是一項政策性、專業性、社會性都很強的工作,必須嚴格按照法律、法規、政策以及政府監管部門的要求。任何一項內部控制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必須建立在充分掌握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規定的基礎上,將其作為制度出臺的重要依據,確保不發生相互抵觸的情況。
三、加強內部控制的關鍵任務
(一)以問題意識為導向,梳理內部控制現狀
國有企業要認真總結各項巡視、監督、審計反饋意見中揭示的內控弱化等相關問題,強化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梳理分析內部控制現狀。
一是開展“內控體檢”,抓住權力運行的、內部管理的“關節點”和問題易發的“風險點”,對關鍵業務領域內部控制活動進行一次全面清查和自查,分析問題成因,汲取經驗教訓。
二是通過深入開展內控自評,識別業務流程和控制手段存在的缺陷或風險隱患,對控制缺陷進行評估,判定是否構成實質性漏洞,確定內部控制是否有效,為做好內控管理缺陷整改、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指明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規范完備為標準,構建制度流程體系
制度流程體系是內部控制的核心要素,要按照“集團化管控、專業化管理”的思路,推進內控制度流程體系建設,實施制度管理全覆蓋,實現內控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
一是要建立完善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和議事規則,加快規劃董事會建設,明確各類治理主體的權利運行機制,合理設置職責權限,規范決策程序,確保“三重一大”集體決策制度有效落實。要進一步厘清部門職責和管理界面,解決存在的重疊、交叉、疏漏之處。
二是要對照組織機構設置和部門職責,制定出臺覆蓋關鍵業務的制度和流程,對應建立重大風險預警與應急機制,制定和落實應急預案。
(三)以監督考核為抓手,強化評價改進機制
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個不斷完善和提升的過程,只有通過持續的監督考核和評價改進,才能保證內控的有效性,一是要建立監督考核機制。除日常監督外,定期組織開展專項監督檢查,對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部門和所屬單位,以及對內部控制失察的單位和干部職工違規行為,堅持有責必問、問責必嚴。加強內控監督改進與黨建、審計、法務、紀檢監察、干部管理等工作的協同,形成監管合力。強化內部審計監督,督促子公司健全內部審計機構和制度,加大重要子公司的審計頻率。
二是要不定期開展自我評價改進,各部門、各單位要對內部控制設計有效性和執行有效性進行定期評估,確保內部控制有效貫徹落實,當內部控制出現無效或者失效時,要認真查找制度缺失或流程缺陷,及時進行改進完善,直至內控流程符合規范要求。
(四)以信息技術為基石,提供有效實施環境
信息技術是國有企業加強內部控制的創新工具,要將業務流程和控制措施固化到信息系統,逐步實現主要內控流程信息化運行,即業務流程風險控制點由“人控”到“機控”。
一是要全面加強業務信息系統的深化落地,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現代企業管理體系。深入實施一批集團管控業務信息應用平臺重點工程,構建以數據為基準,以決策管控為導向的信息應用系統。
二是要進一步提升業務管理信息系統的集成度,整合信息資源,打破信息孤島,對業務內控有效性進行監控,做到過程留痕、責任可溯;對風險事件苗頭性、傾向性進行預警,做到早發現、早提醒、早糾正。
四、加強內部控制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企業成立內控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由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相關負責人任副組長,各業務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研究制定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研究決定企業層面及跨部門重大決策、重大風險、重要流程的內部控制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牽頭制定實施內控管理工作方案,宣貫內控管理有關政策和規定,負責內控管理工作成果的備案存檔,組織開展監督檢查。
國有企業還可結合深化改革和董事會規范建設工作,適時在董事會下設立專業委員會,負責公司內控管理工作。
(二)加強宣傳引導
充分利用企業專網、內刊、簡報、網絡等各種信息化手段,開展宣傳講座、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管理課題征集等活動,積極推廣傳播內控管理知識和理念,展示內控管理工作的進展和實施成效,廣泛宣傳規范權力運行、嚴格內控管理的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引導廣大干部員工梳理正確的權力觀,適應內控管理新常態,自覺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實現內控管理思想、理念、方法、手段的全員普及。
(三)加強監督檢查
每年定期組織開展對上年內控管理工作的專項監督檢查,對發現的缺陷和問題及時進行整改。不定期組織召開內控管理工作經驗交流會和成果匯報會,做到經驗共享、共同提高,形成內控管理持續改進的長效機制。完善內部考核激勵措施,建立健全內控管理成效評價機制,提供資金保障,積極扶持課題研究。
參考文獻:
[1]楊雄勝內部控制范疇定義探索[J].會計研究,2011(8).
[2]徐翔.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及運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14.
[3]吳壽元.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
[4]吳玉娟.淺談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防范[J].經營管理者, 2016(32).
[5]沈虞挺.信息化環境下國有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