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爽
摘要:隨著“互聯網+”思維的不斷深入與融合,藝術金融產業出現了新的變革,國內越來越多的藝術品機構、金融機構圍繞藝術與金融的融合積極開啟“互聯網思維模式”。本文論述了“互聯網+”的涵義與特征,對“互聯網+”時代藝術金融行業的發展進行了剖析,提出在互聯網+時代下藝術金融管理的發展趨勢,互聯網+推進藝術金融服務水平升級、數據化的發展促使藝術金融核心的轉變,促進藝術品金融行業的平臺化建設、實現基于產業鏈的全流程的藝術金融管理服務等發展趨勢。
關鍵詞:互聯網;藝術品金融管理;藝術品市場;區塊鏈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2
中國藝術品市場經歷了十幾年的過山車般的發展,從2011年市場遇到了冰點,整體市場下調,到2016年底,藝術品市場沿著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艱難前行,在經受市場深度調整的同時也逐漸走向成熟與專業。傳統的藝術品金融市場仍未走出寒冬。與傳統藝術品金融市場的萎靡不振相對的藝術品電商市場,近年來卻呈現出勃勃生機。2014年至今,國家對文化產業頻出政策利好,加上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經濟發展和廣大群眾消費水平的提高,讓藝術品金融市場的活力再次煥發,尤其體現在“互聯網+藝術品金融”市場引發的新的變革上。這一變革體現出中國藝術品金融產業的現狀是正在處于規范和創新發展的平衡期,而科技金融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藝術金融產業朝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互聯網技術進入中國,得到長足的發展。到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到,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這是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將“互聯網+”上升至國家層面?!盎ヂ摼W+”已融入到人們生活,并且逐步向中國的第一第二產業滲透。
“互聯網+”的精髓是以用戶體驗為導向,由用戶啟動產品和技術發展, 并且實施快速更新換代,實現免費服務和增值服務?!盎ヂ摼W+”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滿足人的各種需求,以人為本,倡導以個性化、客戶需求為導向的生產經營模式。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主要表現為跨界融合、創新驅動、結構重塑、尊重人性、開放生態和連接一切等六大特征,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正在改變原有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改造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來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提升效益,促進國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從而為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注入活力,為企業的變革、創新、發展開辟了新的平臺。
二、“互聯網+”助力藝術金融產業發展
作為藝術市場的新生力量,藝術品電商平臺是互聯網技術與藝術金融的結合得到較好發展的產物,隨著“互聯網+”思維的深入發展,互聯網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大約自2013年以來,各類藝術品電商平臺陸續建成啟用,藝術品網上交易開始蓬勃發展,《Hiscox2017藝術品網上交易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藝術品網上交易總額達37.5億美元(由于缺乏公開數據,該統計未包括中國市場),同比增長15%,藝術品在線交易額在全球藝術品總交易額中占比達8.4%,比2015年增長了1%。在2016年秋拍期間,包括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廣東崇正、上海天衡以及國際拍賣行佳士得、蘇富比(微博)等均開展網絡競拍,爭奪新拍賣渠道。由此可見,在線業務仍是今后幾年傳統拍賣行發展重點。
1.數字化、平臺化的優勢改變傳統藝術金融的模式
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的應用普遍化,藝術數據開始通過數字渠道收集和分發,以提升藝術家核心價值為目標的“藝術家綜合服務”成為可能,以藝術家個人數據庫為基礎,整合藝術家數字資產管理、出版服務、展覽服務、互聯網服務等系統、全面的數字化服務體系成為今后互聯網金融與藝術品結合發展的方向。例如阿波羅藝術網致力于通過打造藝術品的“基因庫”,全方位展示藝術家的創作,也讓收藏者有機會將藝術家各個時期的作品收入囊中。這既實現了對藝術品的系統收藏,也可以讓藝術家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得以完整呈現。這種藝術家和藝術作品通過科學技術的轉換數據庫的建立對藝術金融行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積極意義,依托大數據技術,如今的藝術品市場很多瓶頸將可能突破,如查詢藝術品的權屬問題,藝術品的真假鑒定,藝術品的抵押權、融資狀態,藝術品的估值,藝術品的保險、流轉等信息,使很多金融模式以此為基礎展開產品設計,改變傳統的信息不透明、不對稱的弊端。
2.打破了審美壟斷,實現全民化、大眾化
互聯網藝術金融打破了審美壟斷,實現了去小眾化、壁壘化、高門檻和中心化,實現了藝術金融市場由原來的“陽春白雪”到 “下里巴人”的轉化。藝術品的投資與收藏不再集中到資金實力5000萬元以上的小眾群體,互聯網藝術金融大大降低了藝術的參與門檻,投資者投資與交易的是藝術品資產的金融份額,多少由投資者自己掌握,藝術金融從真正意義上讓藝術品走進了“尋常百姓家”?;ヂ摼W時代的大數據使客戶資源、營銷渠道都有可能實現共享,而藝術品在流通的各個環節中涉及到所有的成本、時間、空間等等節點,在互聯網的時代下可實現零成本,從而真正實現全民化、大眾化藝術品。如從2015年4月30日成立至今的阿波羅藝術網,主要針對有潛力的青年藝術家進行推廣、發掘,并面向中低端的藝術品消費市場,其銷售作品價格在1-5萬元,累計交易額5000萬元,服務1000多名藝術家,注冊用戶達6萬多人,每天活躍用戶超過3000人,為逾4000位藏家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作品。
3.引入互聯網思維,創新技術新范式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國內越來越多的藝術品機構、金融機構圍繞藝術與金融的融合積極開啟“互聯網思維模式”,創新技術新的范式,涌現出藝術品互聯網眾籌融資、藝術品基金電子化交易、藝術品份額化交易、藝術品版權公盤交易(藝術授權)、藝術品資產證券化交易等新型交易平臺,并逐漸形成藝術品市場新的業態。而在傳統畫廊、拍賣公司之上,也陸續誕生了一個全新的交易平臺。該平臺的規則是互聯網化的,即:線上終端、自由買賣、大數據系統管理,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評估定價機制,使整個交易過程更透明、更公正。例如北京東方雍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推出的“藝術家公盤”模式,就是在“互聯網+”思維模式下致力打造一個“一主三輔”的綜合多元化市場體系。這一交易平臺既包括傳統的市場渠道——畫廊、藝術展覽、拍賣,也有金融產品渠道——基金、信托、銀行等,還包括互聯網市場渠道——電商、眾籌、P2P、O2O等。從這個角度說,藝術金融是互聯網思維在藝術產業上的落地與實踐。
三、“互聯網+”背景下藝術金融管理的發展趨勢
藝術金融管理,是將藝術品轉化為金融工具,以管理的方式將藝術金融資產納入個人和機構的理財服務管理方式。藝術金融管理作為針對“物”的管理,就是對藝術金融中藝術品產權交易、藝術基金、藝術銀行與信托、藝術品按揭與抵押、藝術品租賃等形式的綜合管理。其體現在藝術作品資產化、產權化管理,藝術資產入市與產權交易管理,藝術的投資、收益與風險管理,藝術的流通、保險、評估管理等。
藝術金融產業在“互聯網+”時代下的大數據技術支撐、云服務技術支撐和移動通訊技術支撐等三大技術支撐的強大推動下,其管理模式由項目產品向平臺支撐服務轉變;管理內容也由基于產品的過程服務向基于產業鏈的全程服務轉變;管理的方式由點對點到點對多、多對多轉變;管理的核心也由資金向信用、向數據信息方向轉變;其管理平臺也由傳統的“平臺化+需求”向“平臺化+互聯網+需求”的方向轉變。這些重要的方向轉變,都從藝術金融發展的內在驅動上推動互聯網藝術金融需求的進一步提升。
1.“互聯網+”推進藝術金融服務水平升級
互聯網藝術金融是在互聯網機制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技術、工具與方法針對藝術品的特種金融服務。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帶動下,一種全新的交易、交流、展示、溝通渠道已經形成,其突破了傳統渠道的數量、時間、空間、地域等的限制,從傳統重視融資、收益而輕視服務到如今的重視用戶體驗、流量變現、雙向互動,為消費者提供精準的藝術金融服務功能轉變?;ヂ摼W+藝術金融正在改造與重建藝術品的市場格局。消費群體也基于互聯網的應用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更多的交流平臺和話語權,可以更加主動、有針對性的接觸和選擇心儀的藝術品。在云服務、互聯網、終端等產業要素的整合過程中,涌現出越來越多的藝術金融衍生品及周邊產業系統,也必將創造出了全新的交易模式,這種依托科技發展的全新的交易模式,是推進藝術金融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也是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規模、結構及治理水平的不斷發展的動力。在這種格局下,藝術金融服務業體系變得日益豐富,藝術金融資產化進程進一步加深,也促使消費業態向縱深發展,從而形成全產業服務體系。
2.數據化的發展促使藝術金融核心的轉變
傳統的藝術品金融化管理更多的是針對藝術品“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為主線的資本市場的資金流的管理,金融資本已經通過銀行、信托、基金、藝術品拍賣市場等形式介入藝術領域,各種藝術品理財產品以及基于藝術品的金融產品也層出不窮,這些都已經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個顯著特征?!盎ヂ摼W+”后,大數據技術的支撐誕生了一個全新的交易平臺——線上終端、自由買賣、大數據系統管理平臺。這個平臺隨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支付手段的便利化、多樣化,使得利用新技術推動建立藝術品誠信交易體系和制度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信用管理是貫穿互聯網藝術金融的核心,大數據及其技術是互聯網藝術金融正信的重要手段和支撐?!盎ヂ摼W+資管”模式正是依靠多方的信用體系和數據信息管理建立起來的,對諸如確權、鑒定、評估、見證、備案、集保等進行數據的整合,形成整合的資產的數據庫,從而推進藝術品及其資源資產化進程,提升藝術品市場的有效供給。
3.促進藝術品金融行業的平臺化建設
平臺化,即在專業化、職業化服務為基礎之上的多層次、多模式的藝術資產投資與交易的平臺。藝術品在市場化的過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運作模式,借助于金融工具和手段,呈現藝術銀行、藝術基金與信托投資、藝術品按揭與抵押、藝術品產權交易等多種形式,很容易將藝術與金融的對接處于點對點的產品級層面上,會造成投資者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金融產品本身可能帶來的收益,造成市場的投機。而平臺化是使藝術金融往大眾化、社會化與規?;较虬l展,在藝術品市場交易過程中,實現資源整合、風險管控、信息透明、降低交易成本,從而建立起公開、公正、公平、共知、共享、共信的生態系統和體系。在互聯網藝術金融平臺的體系化構建中,通過“互聯網+云服務”來提供信息服務,通過平臺技術來支撐業態創新,通過信息對稱共享實現平臺的優勢,通過交易信息的透明度來實現平臺的功能。因此,中國藝術金融行業的發展,只有通過“互聯網+藝術金融”這種綜合的平臺服務,才能真正實現藝術品資產化、金融化與產業化,從而可以達成方便、快捷的藝術品資產流轉與藝術品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4.實現基于產業鏈的全流程的藝術金融管理服務
傳統的藝術商品的營銷管理模式更多的是具有藝術品自身的營銷特點,從藝術品的角度出發,經過創作、成品,到展覽、營銷、宣傳等手段將藝術作品推銷出去,是一種基于藝術品自身的服務過程。而互聯網時代下,以消費者為導向,從產業鏈的源頭創作開始,經過構思、創意、成品以及整合式的營銷、展覽、運輸、保險;從藝術品資產包、藝術品抵押貸款到藝術品的金融代理;尤其是在“互聯網+云服務+平臺化+終端”的整合過程中,由單純的電商平臺逐步向產業物聯網發展,形成融藝術解決方案、藝術推廣、藝術金融、藝術公益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商業模式,運作形式已從線上到線下,從傳統到創新,跨終端、深挖藝術產業大數據,實現藝術品金融管理的全產業鏈的全過程管理,已經成為中國藝術金融產業發展的潮流和方向。
參考文獻:
[1]西沐.互聯網藝術金融發展的重心與趨向[J].人文天下,2016(2).
[2]李亞青.我國藝術產業與金融對接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西北大學學報,2012(11).
[3]李婧.互聯網是藝術金融的力氣還是陷阱[N].中國文化報,2014-09-27.
[4]趙涌,李虎.中國藝術品電商需要突破技術與物流瓶頸[N].上海證券報,2014-06-23.
[5]西沐.中國藝術品產業需要重塑發展模式[N].美術報,2017-02-11.
[6]西沐.中國藝術金融新發展——“互聯網+市場”模式帶來的藝術產業嬗變[N].中國美術報,2016-01-11.
[7]黃雋.藝術品金融:從宏觀到微觀[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6,1.
作者簡介:何 爽(1974-),女,山東濟南人,副教授,碩士,從事藝術設計和藝術金融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2016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專業課題《藝術金融管理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