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婧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 北京 100191)
?
新石器時代“鋦碗”現象的思考
喬 婧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 北京 100191)
“鋦碗”是指將破碎的瓷器、陶器等器物鋦合在一起。事實上,最晚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距今6500年的仰韶文化遺存中,就已經出現了將破損的陶容器修復后再使用的情況。盡管當時不可能將陶器“鋦”合,但是無論是從對陶器再使用的理念上講,還是陶器的修復方式上講,都和現代鋦碗驚人的相似,為了便于表述,本文稱其為新石器時代的“鋦碗”現象。
新石器時代陶容器的修復再利用的現象,一直以來并沒有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只有張智尚在其研究殘陶再利用的文章中對這一現象有所提及,但未深入論述①。事實上,新石器時代的“鋦碗”現象并不少見。

圖一 半坡博物館陳列的寬帶紋彩陶缽
如圖一所示,西安半坡博物館陳列的陶缽就是一件修復后再使用的陶器。推測其修復方式應當為:在陶缽裂縫的兩邊各鉆一個孔,將陶缽拼合后,使用輔助材料把兩片固定后再使用,這種陶器修復的方式同現代鋦碗的修復方式非常的接近。但是,當時究竟是使用什么材料將陶器固定還沒有定論,推測應當為麻繩之類的繩索,這樣修復的陶器盡管不能再盛裝液體,但是可使用的范圍仍然很大,所以這樣修復的陶容器很常見,但卻很少會被注意到,主要是由于考古學界對這種現象并不重視。
考古發掘是一件漫長而枯燥的過程,往往一個遺址的發掘就會經歷很長時間,發掘后的材料又需要經過整理,發表發掘報告后才能被大家看到。受限于考古發掘報告的篇幅,報告一般更注重于器物本身的描述,對使用痕跡很少闡述,沒有使用痕跡的描述,這種“鋦碗”現象當然不會被注意到。近年來學術研究逐步深入,學識研究思維逐漸轉變,一些考古發掘報告中才會對使用痕跡有所提及。例如:楊官寨遺址發表的彩陶缽,不僅繪圖時繪制了缽的裂痕和兩個鉆孔,并在報告中寫出“腹部有一對鉆孔”②,這顯然也是一件修復后使用的陶器。盡管發掘報告中對鉆孔有提及,然而如果不是特別注意這種“鋦碗”的現象,則很難將其與鋦碗聯系起來。張智尚在其論文中就注意到,并闡述了這一現象,但其研究的是二里頭時期的陶器,這個時期遠遠晚于仰韶文化時期。前文中提及的半坡遺址、楊官寨遺址均為仰韶文化的典型遺址,位于現在的西安地區,而位于內蒙古南部的王墓山坡下遺址同樣是仰韶文化的遺址,也有“鋦碗”的器物發表③??梢?,在仰韶文化時期,這樣的“鋦碗”現象已經相當普遍。
仰韶文化時期,修復的陶器大多數為細泥紅陶,這種陶器的特點是,胎質細膩,硬度較高,能夠在器物上進行操作,這與陶器制作技藝的提升有很大關系,所以仰韶文化時期較為堅硬的細泥紅陶為“鋦碗”技藝的使用提供了前提。也就是說陶器制作技藝的提升,使得陶器具備可以修復的物理屬性。
另一方面,細泥紅陶制作精良,在選料、陶土的淘洗等一系列的工序上都更加的耗費人力,所以細泥紅陶在當時應當為較貴重的陶器。相比于陶器的生產,修復所需要消耗的成本非常的小,所以古人很容易傾向于將陶器修復后再使用。
以上兩個原因就導致了“鋦碗”這種現象在仰韶文化時期非常的普遍。尤其是第二個原因,很容易被人理解,更容易被人忽略,以至于“鋦碗”被當做了一件小事,并未被研究者重視。事實上恰恰相反,這件小事反而更應該被重視。
相對于考古學更重視的器物本身所能體現的社會發展水平,“鋦碗”體現的是人類行為,考古學作為一門研究古人類的學科,研究人類行為有更深刻的現實意義。
出現在6500年前的“鋦碗”這件小事,一直流傳到了今天的中國。盡管現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鋦碗的需求越來越少,但不可否認現代人對鋦碗的理解與6500年前的古人類沒有區別,更使人驚嘆的是就連修復的技藝都穿越了數千年的時光,本質沒有發生改變??梢姡M管沒有著書立說,但在“鋦碗”這件事情上,必定是代代相傳,從未中斷,而“鋦碗”這件事也不見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之中,所以,這樣傳承下來的人類行為和思維方式才是真正的民族血液里的DNA。
在文化界大嘆中華文化受到沖擊的今天,更是我們需要反思什么才是歷史真正留下來的遺產。不是什么奢華絢麗的文物,而是在文物背后質樸的人類行為?!颁|碗”這樣一件小事就這么在大家的忽視當中傳承了數千年,而他還將繼續傳承下去。也許這件小事還會被忽略下去,但是回頭一看就會驚訝的發現,這件小事已經穿越了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伴隨我們走到了今天,這件事遠比上古傳說和文字記載的歷史陪伴我們的時間久遠。再思考這樣行為的時候,就會發現正是這樣的人類行為將我們和幾千年的歷史連接在了一起,展示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綿延不斷的文化傳承,是中華文明得以薪薪相傳的關鍵。
注釋:
① 張智尚.殘陶再利用現象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2,(02):87-89.
② 王煒林,張鵬程,袁明.陜西高陵楊官寨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1,(06):16-32.
③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岱??脊?三)[M].科學出版社,2003.
喬婧(1982-)女,河北邯鄲人,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石器商周考古。
K871
A
1672-5832(2017)07-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