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梅
(義烏市中醫醫院,義烏 322000)
針刺配合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瘀滯型肩關節周圍炎療效觀察
馮麗梅
(義烏市中醫醫院,義烏 322000)
目的觀察針刺配合經皮穴位電刺激對瘀滯型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治療后的活動度及鎮痛效果的影響。方法將100例瘀滯型肩周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治療組采用針刺配合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針刺治療。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治療前后分別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對兩組患者鎮痛效果進行評價,采用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對肩關節活動度進行評估,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兩組治療后VAS評分和肩關節功能評分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 VAS評分和肩關節功能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愈顯率為74.0%,對照組為5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配合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肩周炎療效顯著,患者的肩關節活動度及疼痛均得到顯著改善。
針刺療法;經皮神經電刺激;肩凝癥;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VAS評分;痹證
[Key words]Acupuncture therapy;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Frozen shoulder; Shoulder motor function scale; VAS; Bi-impediment syndrome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肩部疼痛和肩關節運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癥候群,其具體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常由軟組織損傷、外傷或者退變等因素引起。本病起病緩慢,病程相對較長,有些可持續1~3年,局部肌肉有可能出現萎縮[1]。根據不同的病變過程,可分為粘連前期、粘連期、緩解期3個階段。該病的發病以40~50歲中老年人多見,又稱“五十肩”[2]。中醫外治療法在治療該病中具有很大的優勢。經皮穴位電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治療肩周炎項目是2015年浙江省中醫藥科技計劃適宜技術推廣項目之一,筆者通過臨床實踐發現,針刺配合TEAS治療瘀滯型肩周炎臨床療效明顯,鎮痛效果好,患者的肩關節活動度及疼痛癥狀均得到很大的改善,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0例肩周炎患者均為浙江省義烏市中醫醫院及其合作的5個基層衛生院針灸科或中醫科門診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采用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治療組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齡為(52±8)歲。對照組中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齡為(51±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肩周炎的診斷與康復》[3]關于肩周炎的診斷標準。
粘連前期:肩周部疼痛,夜間加重,肩關節功能活動正常或輕度受限。
粘連期:肩痛減輕,但酸重不適,肩關節功能活動受限嚴重,各方向活動范圍明顯縮小,甚至影響日常生活。
辨證為瘀滯型可表現為肩部腫脹,疼痛拒按,以夜間為甚,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黃,脈弦或細澀。X線攝片檢查無特殊發現。
1.3 納入標準
①瘀滯型肩周炎(粘連前期和粘連期);②年齡40~65歲;③自愿受試,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單側肩周炎。
1.4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嚴重的心、肺、肝、腎疾病者;②合并有骨結核、骨腫瘤、骨折、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者;③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患者;④孕婦、哺乳期婦女;⑤精神病或老年癡呆患者;⑥正在服用甾體抗炎類等藥物且有可能影響療效判定者。
1.5 剔除標準
①在治療期間內自行使用非本研究規定范圍內的中西藥物或療法;②數據收集不完整者,無法進行統計分析比較;③中途提出退出研究者。
2.1 治療組
采用針刺配合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
2.1.1 針刺治療
外旋功能受限選取肩前、肩髃穴;內旋功能受限選取臑俞、肩髎穴;摸耳受限選取肩髃、臂臑穴;摸背受限選取肩貞、天宗穴。患者選擇舒適體位,采用0.25mm×40mm一次性針灸針進行針刺,進針深度根據患者穴位處肌肉豐厚程度而定,施以平補平瀉手法,各穴運針至得氣后,留針30min。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2.1.2 TEAS
針刺后進行TEAS治療。根據患者肩關節活動受限情況交替選用以上肩周部穴位一組及遠道外關、合谷穴一組。選用華佗牌SDZ-ⅡB型電子針療儀(浙江中醫藥大學與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聯合研發)。兩對電極片分別貼在上述所選的兩組穴位上,刺激參數為連續波、高頻100 Hz,刺激10min后轉為低頻2 Hz刺激 30min,強度為(15±5)mA,其中合谷、外關刺激強度可適當減低。隔日治療1次,每次40min,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2.2 對照組
采用單純針刺治療,取穴、操作及療程同治療組。
3.1 觀察指標[4]
3.1.1 疼痛指數
根據中華醫學會疼痛分會采用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價患者的疼痛變化。選用長10cm直線尺,線的一端為0,表示無痛;另一端為10,表示劇痛。正面為顏色分區,代表不同程度疼痛分值,背面有mm刻度。患者根據自我感覺在正面橫線上劃一記號,表示疼痛的程度。無痛為0分,極痛為10分。
3.1.2 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
采用《頸肩痛》[5]推薦的肩部活動功能評定指標,即使用卷尺和旋轉測量角度盤測量肩關節內旋和外旋的角度,摸背試驗和摸口(耳)試驗,將以上4項指標(總分為360分)測定結果按評分標準換算。
3.2 療效標準[6]
治愈:癥狀完全消失,肩關節活動正常。
顯效:疼痛基本消失,肩關節活動接近正常。
有效:肩關節疼痛緩解,活動度改善,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
3.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非正態分布資料采用中位數表示。計量資料服從正態分布和方差齊性,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由表1可見,兩組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VAS評分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 VA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
3.4.2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比較
由表2可見,兩組治療前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
3.4.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由表3可見,治療組愈顯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74.0%和100.0%,對照組分別為50.0%和100.0%,兩組愈顯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肩關節周圍炎主要病因為肩關節組織退變、肩部外傷、肩部慢性勞損或損傷等[7-10]。肩部受風寒、疲勞或精神刺激等是本病的誘發因素。其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關節囊、滑囊、肱二頭肌腱、喙肩韌帶等退行性改變。早期表現為充血、水腫、炎性滲出及炎細胞浸潤,引起炎性介質的釋放產生疼痛,繼之出現組織纖維化。隨著退變的進展,纖維化逐漸加重,發生粘連,逐漸限制了肩關節的活動。臨床上以肩部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受限為主要特征,肩關節多個方向活動受限,如外展、上舉、背伸、外旋、內旋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即使穿衣、梳頭、洗臉、撿拾東西等簡單動作也不能完成,甚至因夜間疼痛而影響睡眠。本病按疾病發展進程主要分為3期,即粘連前期、粘連期和緩解期。粘連前期肩部疼痛劇烈,夜間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粘連期肩部疼痛減輕,但肩部活動功能受限明顯,尤其是以外展、外旋為主要受累。在肩周炎的粘連期,關節功能障礙是其主要問題,疼痛往往由關節運動障礙所引起,肩周炎的治療原則就是緩解疼痛,松解粘連,恢復關節活動度[11-14]。
中醫學認為肩周炎的發病原因是年老肝腎虧虛而不足以濡養肌肉筋骨,溫煦四肢百骸,加上外感寒濕之邪,從而影響氣血流通,氣滯血瘀,從而導致肩部疼痛、關節活動不利。肩周炎屬中醫學“痹證”范疇,治療方法當以舒經活絡、祛風散寒、活血止痛[15-18]。肩周炎發病周期長,臨床中雖存在多種治療方法,但是沒有一種速效、特效的治療手段,依靠其中一種治療方法試圖治愈肩周炎的可能性不大,采用多種方法綜合治療是治愈本病的關鍵[19]。
TEAS治療肩周炎項目是2015年浙江省中醫藥科技計劃適宜技術推廣項目之一。本課題主要針對肩周炎伴有疼痛和活動障礙的患者。TEAS是融合了我國傳統針灸穴位和經皮神經電刺激技術,通過皮膚將特定的低頻脈沖電流輸入人體以治療疼痛的方法。該療法是由浙江中醫藥大學方劍喬教授為組長的專家組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探索出來的。多項研究已證實TEAS在各類急慢性疼痛的鎮痛療效上至少與經皮神經電刺激具有等效性。TEAS可個體化的選擇穴位和參數,在改善疼痛伴隨癥狀和生活質量方面有優勢。內源性阿片肽是針刺鎮痛的主要物質基礎,研究表明2 Hz頻率可引起腦啡肽、內啡肽和內嗎啡釋放,100 Hz可引起強啡肽釋放,2/100 Hz交替能引起4種內源性阿片肽釋放[20]。本研究所采用的TEAS通過不同頻率刺激穴位,不易產生耐受,能有效地刺激相關的運動感覺神經,抑制外周疼痛刺激信號上傳,又促進內源性阿片肽的釋放發揮鎮痛作用,同時還可加速血液和淋巴回流,有利于肩關節周圍炎癥和水腫消退,減輕疼痛,解除患肩的粘連僵硬狀態,從而改善肩部活動功能和有效預防肌肉萎縮。TEAS對肩關節無損傷,患者樂于接受,療法操作簡單方便,基層醫務人員經過簡單培訓后即能熟練掌握應用,使用該療法的基層醫務人員及患者的滿意度均達到98%以上。此外,本療法具有較好的鎮痛效果,并有比電針更好的鎮痛后效應,故適宜在基層推廣。
針刺治療中以患部取穴為主,各穴分別屬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3條經脈皆循行過肩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針刺之能通經活絡,疏通肩部痹阻。不同針刺選穴配合TEAS,兩者聯用,能更好地疏經通絡、活血止痛。現亟需開展優化設計的隨機對照研究,更全面體現其療效優勢,促進該項技術的臨床應用。
綜上所述,針刺配合TEAS對肩周炎治療的療效顯著,患者的肩關節活動度及鎮痛療效均得到了較理想的改善,值得臨床應用,同時也為不同的治療方法治療肩周炎提供了充分的臨床依據。
[1] Lehmann LJ, Schollmeyer A, Stoeve J, et al. Bio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synovial fluid of the shoulder joint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rotator cuff tears[J]. Z Orthop Unfall,2010,148(1):90-94.
[2] 楊然,劉云霞.中西醫分期治療肩周炎臨床研究近況[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13):151-153.
[3] 郭長發.肩周炎的診斷與康復[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135-136.
[4] Constant CR, Murley AH. A clinical method of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shoulder[J]. Clin Orthop Rela t Res,1987,(214):160-164.
[5] 周秉文,陳伯華.頸肩痛[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56.
[6]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7.
[7] 揭炳全,李娟,劉歡.星狀神經節阻滯配合單次痛點注射在肩關節周圍炎治療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4,20(34):98-99.
[8] 季玲琳,華宇,李瑛,等.齊刺肌筋膜扳機點配合溫針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7,36(1):85-86.
[9] 陸春明.動痛點滯針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2):162-164.
[10] 方君輝,宋豐軍,劉海飛,等.腕三針治療粘連前期肩關節周圍炎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5,34(6):562-564.
[11] 袁慶東,李佳,馮曉東,等.巨刺運動針法治療頸源性肩周炎的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34):3825-3827.
[12] 何勇,劉威,王大明,等.肩周炎疼痛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6,35(10):987-990.
[13] 孫大明,陳騫虎,宋珍貴,等.運動針法與常規針法治療肩周炎的比較研究[J].湖北中醫雜志,2014,36(11):68-69.
[14] 劉雪峰,程亮.對肩周炎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治療的療效探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3):16-17.
[15] 周鑫,王平.肩周炎的中醫藥實驗研究進展[J].中醫研究,2015,28(11):73-76.
[16] 趙萌,韓森森,劉斌.針灸遠端取穴結合肩部運動療法治療肩周炎30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6,32(6):101-102.
[17] 范純海.溫針灸聯合微波治療肩周炎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5,29(9):158-159.
[18] 韓明亮.從“久病入絡”論治肩周炎患者的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7,9(4):54-56.
[19] 黃健琳.針灸治療肩周炎研究進展[J].海南醫學,2011,22(14):109-110.
[20] 王春榮,馬祖彬,陳鋒,等.運動針刺療法治療肩周炎臨床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3,29(12):1083-1084.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plus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for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due to Stagnation
FENG Li-mei. Yiwu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Yiwu 322000,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plus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 on the range of motion and pain in stagnation-induced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MethodA hundred patients with stagnation-induced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50 cases each.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acupuncture plus TEA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acupuncture alone. The interventions were given once every other day, 10 sessions as a treatment course, for 1 course in total.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was adopted for evaluating pai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the motor function scale of shoulde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range of motion of shoulder joint.The clinical efficacies were also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VAS scores and shoulder motor funct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both groups (P<0.05); the VAS sc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treatment (P<0.05). 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was 74.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5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between-group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Acupuncture plus TEAS can produce a significant efficacy in treating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as it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range of motion and pain.
R246.2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7.0828
1005-0957(2017)07-0828-04
2017-01-29
浙江省2015中醫藥科技計劃適宜技術推廣項目(2015ZT022)
馮麗梅(1972—),女,副主任醫師,Email:fenglimei7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