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勾畫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藍圖時,創造性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并以此作為統攝新發展理念的價值核心。這實際上是我們黨在總攬全局的“頂層設計”層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貫穿始終的價值主線予以明確的理論指認。自覺堅持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確保我們的民族復興大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并在為人民謀福利的發展實踐中獲得人民的廣泛支持,獲得源源不竭的力量源泉。
一、以人民為中心:一以貫之的精神傳承
新發展理念中貫穿始終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由黨的性質、宗旨及其領導的改革發展事業的人民性所決定,又在90多年來黨的建設和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歷史性進程中,表現為一以貫之的精神傳承。我們黨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在長期的奮斗實踐中,同人民群眾建立了魚水般的密切聯系,成為真正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先進政黨。它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肯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主體地位,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以人民為最高的價值主體和評價主體,以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和實踐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和評價標準,體現了依靠人民與為了人民的有機統一。黨及其領導的事業之所以一直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能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是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斗。毛澤東始終強調: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政權的唯一的、最高的宗旨。“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1004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根本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1]1031。從哲學前提看,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的根本決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1094、1095從價值意蘊看,它凝結了“人民主體論”的科學價值觀。“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1]1096從實踐落實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新民主主義政治綱領,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建設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都集中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價值指向。從根本上說,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偉大群眾性的人民解放運動。
我們黨領導人民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變一窮二白的國家面貌,是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斗。毛澤東指出:“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2]黨取得政權之后,更必須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而脫離群眾、腐化變質則是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鄧小平強調:“中國共產黨員的含義和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3]222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成為先進部隊而領導人民群眾,全部理由就在于“它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它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幫助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爭”[3]218。從實踐上看,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緊接著,在以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薄弱經濟文化條件下,黨領導人民展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創業實踐,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國民經濟體系,為新時期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全面發展事業,打下了彌足珍貴的物質基礎。
我們黨領導人民實行改革開放,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是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斗。黨所領導的改革和發展事業,是全國各族人民實現自身利益、創造美好生活的偉大群眾性事業。資本主義國家也有“發展事業”,但其“發展事業”是以實際上為少數人占有的物質財富的增長為最終目的,因而只是少數人的而不是廣大人民的事業。中國共產黨是為國家為人民謀利益的黨,它本身絕無任何私利可圖;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事業是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為人民群眾謀福利的事業,其目的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使人民獲得逐步走向全面發展的條件和手段。習近平指出:領導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是我們黨在新時期的歷史性責任,從根本上說,“這個重大責任,就是對人民的責任”。“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4]從根本上說,黨所領導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事業,就是依靠人民群眾并且為了人民群眾的,因而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
二、以人民為中心:新發展理念的價值核心
樹立新發展理念,首先要解決為什么人、由誰享有這個根本問題。正如《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所說:“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議》從現代化建設的全局著眼,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新發展理念,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階段的又一創造性發展,必將對我國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布局產生深遠影響。而新發展理念共同拱繞的價值核心,就是以人民為中心這個根本價值觀。
在“十三五”規劃的整個《建議》文本中,有三次提及“中心”概念:一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二曰“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三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三個“中心”語境不同、內涵有別,彼此關聯,而互不矛盾。“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就經濟建設在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基礎性地位而言;“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要是就經濟建設本身而言,致力于推進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以人民為中心”則是對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之價值主線的理論設定,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事業的人民性特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根本上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這兩個“中心”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這一價值主線;而“以人民為中心”并非一句空話,它必須落實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發展實踐中去,唯此才能滿足人民需要,增進群眾利益。因此,“以人民為中心”貫穿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發展實踐中,并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局事業的出發點、主體依托和價值歸宿。
這一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核心在新發展理念中的地位和作用,頗似馬克思所形容的那般:“這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改變著它們的特點。這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著它里面顯露出來的一切存在的比重。”[5]創新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通過改革激發億萬群眾的主體性創造活力,其目的在于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以更好更多的發展成果造福于人民;協調發展的動力在于通過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經濟社會并重的改革措施調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其目的在于以發展的協同性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調適社會利益關系,夯實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一致性的基礎,攜手共圓中國夢;綠色發展的動力在于通過生產方式的合理化變革協調發展過程中的天人關系,其目的在于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開放發展的動力在于以新的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來順應全球化浪潮,推進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良性互動,其目的在于更好地開發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又好又快地發展我們的民族經濟,改善民生福祉;共享發展的動力在于以人民為主體的社會化生產呼喚共享發展成果的內在要求,其目的在于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目標穩步前進,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建議》強調:“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精確揭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時代內涵,集中體現了為了人民與依靠人民的有機統一。“為了誰”、“依靠誰”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決定著現代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本質上是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的事業,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服務對象和依靠力量。正如《建議》所說:“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一方面,我們的發展事業是為了人民,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我們黨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時代體現。習近平強調: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6]128。“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的收官階段,必須緊緊扭住現實存在的各種“短板”,在補齊“短板”、解決現實問題上下足功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展的同時,一些地方和部門在實際工作中客觀存在偏離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軌道的情況,特別是在經濟領域單純強調GDP等量化指標的增長,見物不見人,人為拉大了城鄉、區域和人們之間的貧富差距,累積了發展過程中的諸多矛盾。在此背景下,黨中央提出新發展理念,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無疑是有著現實針對性的,對確保我們的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前進征途上,只要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就會贏得人民的擁護而永立不敗之地。
另一方面,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發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習近平強調:“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我們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6]128我們的發展事業必須依靠人民,我們黨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須真心實意依靠人民群眾。革命戰爭年代,黨奪權勝利的關鍵在于人民的支持;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我們取得的偉大歷史性成就同樣是人民群眾共同支持和創造的結果。反之,一旦我們黨及其領導的改革開放事業脫離群眾,就必然走向變質,就會喪失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失去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習近平指出: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從群眾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和力量。緊緊依靠人民,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投身到黨領導的偉大事業中來。”[6]128、129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是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事業興旺發達的根本保證。“為了人民”與“依靠人民”在改革發展實踐中的有機統一、良性互動,既構成我國改革發展實踐之貫穿始終的價值主線,又現實地書寫了“人民中心論”價值觀與時俱進的嶄新理論形態。
三、以人民為中心:關鍵在于發展實踐中的落實
正如習近平所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7]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只是個理論問題,更是個實踐問題,關鍵在于發展實踐中的貫徹落實。在改革發展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依靠、動員和組織最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奮斗,大力發展社會主義“五個文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不斷充實的條件和基礎;另一方面,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和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確保由人民群眾辛勤勞動創造的發展成果由人民群眾公平享有。
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執政,就是要帶領人民把國家建設得更好,讓人民生活得更好。”[8]人民是我們國家的主人,是改革發展的主體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堅持走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道路。公有制的經濟基礎使社會共同體的利益成為人們基本的價值取向,并在聯合的共同勞動基礎上實現共同體成員間的平等、互助和合作。它消除私有制條件下少數人剝奪多數人的不公正現象,確保生產資料和勞動成果為人民群眾共同享有,反映了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具有私有制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走共同富裕道路,就是在不斷發展的社會化生產力基礎上,廣大勞動者作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能共同占有并公正享有其所創造的社會財富。它集中體現了勞動者作為勞動主人和財富主人之雙重身份的有機統一,既是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一個突出體現。習近平強調:“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不能做超越階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說在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方面就無所作為,而是要根據現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盡量做起來,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7]社會主義社會是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并為共同富裕提供根本制度保證的社會,這與以往一切私有制社會因少數人剝奪多數人導致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窮所帶來的種種罪惡和不公正形成鮮明對比。一個公有制為主體,一個共同富裕目標,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確保我們黨永不變質,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的經濟基礎,也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所必須抓牢的根本。反之,一旦我們誤入私有化和兩極分化的歧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喪失了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以人民為中心”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當前要著重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是實施脫貧攻堅工程。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要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二是促進就業創業。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高就業服務能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三是改善社會保障。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堅持精算平衡,完善籌資機制,分清政府、企業、個人等的責任,統籌救助體系,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四是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加強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糧食安全、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努力實現全覆蓋,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社會主義“五有”社會,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沿著共同富裕方向,朝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穩步前進。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4.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
[6]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7]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8]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共文獻出版社,2013:15.
(作者系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