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德生+王啟帆
摘 要:目前,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于中醫藥人才的需求已不僅僅停留在單方面的醫療層次上,而是已經呈現出了如康復、養生等更深層次的需求結構,這種社會環境下中醫藥院校該怎樣培養出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成為一大問題。因此,通過對當前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現狀的探討與分析,發現現行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所呈現的弊端和問題。為此,提出了加強學科交叉、整合院校教育與中醫傳統師承教育為一體等多方面的對策,意在為中醫藥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夯實的理論基礎,力求對于我國未來中醫藥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醫藥;復合型;人才培養;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7-0084-02
近期,我國中央政府已經出臺了一些有關于中醫藥人才隊伍培養建設的相關政策文件,中醫藥已經從一種醫學學科轉變為一種興國戰略。我國中醫藥事業產業的發展已經經過了50余年的快速發展,間接帶動了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同時培養了一大批充實在全國各地的中醫藥優秀人才。但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群眾的需求也逐漸增加,中醫藥教育從一定程度上講也出現了不適應社會發展的缺陷,就當前社會的需求來看,更為需要的是一種中醫藥復合型人才。
一、我國當前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基本模式現狀
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醫藥的人才培養基本模式就開始逐漸的發生一系列的變革,在這之前主要都是以中醫藥傳統師承教育為主的教育體系。直到21世紀初期,隨著國家經濟的轉型與社會的發展改革,全國高校相繼開始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中醫藥人才培養基本模式得到了進步和完善,把中醫藥進行了進一步細化,比如開設中醫實踐課程、中醫經典班、中藥實驗班等多種手段。當前社會對于中醫藥人才培養的總體情況是處于一種強調學生創新能力和時間能力的教育教學,以普遍的素質教育為主,對于不同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來說,培養目標基本相似,培養方式和手段有所區別但殊途同歸,人才培養的管理制度相比之下較為固定。
(一)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方式
首先,在教學方式方面,目前中醫藥院校主要實行的是高校教育,只有個別院校采用院校教育和中醫傳統師承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其次,在專業的設置和專業學制方面,中醫藥院校的專業設置都是三個方向:中醫學及相關專業、中西醫及相關專業以及針灸推拿相關專業,學制為5年。再次,在課程設置的方面上,中醫藥課程設置一般都是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以及專業課,中醫課程與西醫課程的比例約為1:0.8。最后,在考核方式上都采用傳統閉卷考試的方式,臨床技能是在實習的過程中進行臨床實踐考核。
(二)發展與就業環境需要中醫藥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中醫藥高等教育已經經過了50余年的發展與進步,高校在校學生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從中醫藥高等院校畢業生的基本就業狀況來看呈現出并不理想的狀態,西醫醫院一般并不會錄用中醫藥院校的畢業生,同時一些中醫醫院對于人才的篩選更為嚴格,導致就業的人數也就相對較少。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很多中醫藥高校畢業生不能得到理想的工作。當前,由于社會發展,人們對于醫療的需求結構也有提升,同時一些和中醫相關的產業人才也呈現出一種短缺的狀態,比如醫養結合與中醫康復等。醫養結合把中醫養生的優勢恰到好處地應用到了養老服務當中去,體現了中醫的特色,但是目前這方面的人才相對較少,很多高校基本都沒有開設這類的專業與課程,所以當前社會需要中醫藥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二、當前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缺陷
第一,忽視了中醫傳統師承教育的地位。早些年,對于中醫人才的教育培養主要應用師承教育。隨著社會發展與教育改革,當前大部分高校都采用的是一種強調專業和學科的院校教育,這種教育模式降低了中醫傳統師承教育在中醫藥高素質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這種對于傳統教育方式的忽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醫藥文化傳承的脫節現象。普通高校的院校教育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特色與優勢并不明顯,對于人才素質的總體把控也相對較差,中醫傳統師承教育則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實現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培養。
第二,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存在不足。目前中醫相關專業的學生,中醫課程與西醫課程都占有一定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這種中西醫結合課程設計會導致學生二者都會但是二者都不精的現象。同時,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理論課程的教學相對便捷,所以對理論課程的設置相對較多;相反,實踐課程的開展相對較難,需要特定的教學場所或者臨床實踐,所以對實踐課程的設置相對較少。這種情況使得醫學理論基礎和臨床實踐二者分離,出現了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間接降低了教學的質量,所培養人才的實踐能力也有所限制。
第三,教學方式陳舊化。當前高校的教學方式主要還是一種單純的講授過程,這種過程單一陳舊,沒有在各方面做出更多的創新,使得一些課程索然無味。當前國家多數的中醫藥高校都實行了專業課程結構體系調整,開始強調人才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僅僅只有小部分院校開設中醫創新班,還有一些院校通過開設數量更多的實踐課程來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性的目的,但是并沒有在教學方式的角度上進行思考。
三、中醫藥院校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對策
第一,實行普通院校教育與中醫傳統師承教育結合的教育體系。當前全國中醫藥院校主要都是實行普通高校院校教育,中醫傳統師承教育所占的比重甚微。院校教育相比之下更加強調醫學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而相對減少了中醫實踐與創新的比重;同時,院校教育面對的是數量龐大的學生,對于每個學生的素質很難做到全方位的把控。而中醫傳統師承教育就能彌補這些缺點。中醫藥既然作為一種中國獨有的文化,那么就有必要得到中醫人的傳承,所以,中醫藥院校也就應該把普通院校教育和中醫傳統師承教育相結合,形成一種更為嚴謹的教育體系,重點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與實踐能力,發揮中醫藥的優勢以及師承教育的優勢,實現中醫藥文化精髓的傳承。
第二,加強專業及課程的頂層設計與師資力量的建設。以目前醫養結合工程為例,醫養結合強調的是一種學科的交叉,相關工作的開展需要在大力發揮中醫藥在養生方面優勢的同時發揮醫學作用,實現醫療與養老的合二為一。但是目前我國從事醫養結合的專業人員人才呈現出一種短缺的現象,很多中醫藥院校并沒有在醫養結合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在專業設置方面并沒有關于老年問題的相關專業,課程設置方面也并未開設一些類似老年臨床醫學、老年心理學等課程,師資力量方面也顯出了匱乏的狀態。所以,各個中醫藥有必要根據目前各自學校的基本情況以及社會需求的現狀,及時開設人才稀缺的專業,引進優質的師資力量,注意教學中學科的交叉性,做好專業以及課程方面的頂層設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中醫藥人才,實現為社會及時提供高素質復合型中醫藥人才的目標。
第三,注重學科交叉性,加強教學方式與考核方式改革。首先,可以憑借現有的考核系統,加大對于學生所掌握理論深度和廣度的考核。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一些中醫性質的前沿與動態,通過與學生的討論與啟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可以利用網上的一些精品課程資源,加大現代網絡教育在中醫藥教育中的運用,為學生提供更完備的學習素材。再次,中醫藥高校有必要實行考核方式改革。對于醫學基礎課程可以實行一種思維能力、寫作能力以及閉卷考試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對于一些臨床實踐課程可以采用選題論文、臨床實踐以及臨床研究報告三結合階段的考核方式,提升學生綜合分析、歸納應用、發現問題以及臨床實踐等多方面的基本素質,體現中醫藥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第四,優化人才培養環境,加強教育硬件建設。教育的硬件主要包括專業教材的編撰、科研管理、臨床實訓基地等方面。當前所使用的部分教材更新不足,與醫學進步相對較為脫節,需要及時更換新教材來促進教學效果,具體的教材以及相關編寫工作可以根據各個院校的具體情況來靈活調整。同時,部分學校由于一些原因沒有臨床實訓基地,所以在一些課程上沒有設置實訓課,使得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出現了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中醫藥院校有必要整合現有教育資源,優化人才培養環境,積極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課程設施與課程場所。部分院校可以借助發揮附屬醫院的優勢,讓更多的學生在學習的中醫理論知識的過程中走近臨床實踐,同時要求不同科室的定期輪換實現多方面知識的交流與運用。
參考文獻:
[1] 張敏州.傳承聯動創新,培養中醫藥特色復合型人才[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135-136.
[2] 王爍,汶希,焦潤藝,馮毅.中醫藥院校醫體結合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十年 教育模式探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6):41-43.
[3] 曾元兒,汪玉梅.高素質復合型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4):23-24.
[4] 陳立群,謝海濤,周鋒.論廣西中醫藥外向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127-129.
[5] 董發勤,王基生,謝鴻全.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2,(4):23-24.
[6] 楊希全.發揮企業優勢.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復合型人才[J].遼寧高職學報,2011,(5):3-5.
[7] 葛立軍,朱振洪,萬海同.多學科交叉在中醫藥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0,(4):5-7.
[8] 王梅英.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C].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下卷(一),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