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聯動”指的是將社區、社會組織與社會工作者三者有機整合,通過社區建設、社會組織培育以及社會工作現代化體制建立的方式,形成三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近年來,雨花臺區緊緊圍繞和諧社區建設目標,以內生培育為主,外部引進為輔,加大社會組織培育力度,強化社區共建共享服務,使“三社聯動”形成合力,實現了社區治理水平和群眾幸福指數的“雙提升”。
一
雨花臺區通過三社聯動機制,推動社區協商民主,深化社區自治,形成了社區自治和服務創新的不同特色模式。
以翠竹園社區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內生自組織聯動模式。翠竹園社區是一個以中高檔商品房為主的社區,共有3000多戶8000余位居民,社區居民來自24個國家,國內居民來自多個省份,具有構成多樣、文化多元、服務需求多層次的鮮明特點。經過探索與實踐,翠竹園社區以居民自發組織起來的“翠竹園社區互助會”為龍頭,強力孵化帶動其他內生型社會組織全面開花,同時整合社區、社會組織、物業公司、業委會構筑“四方平臺”,每月召開平臺會議,議題每月首個周四通過微信平臺事先發布,四方輪流主持會議,商議和處置社區內的各項事務,給社區居民帶來了極高的獲得感、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截至目前,翠竹園社區已擁有各類社會組織和團體118個,社區互助會模式已分享至全國100多個社區。
以景明佳園社區為代表的自上而下的內生自助型聯動模式。景明佳園社區是南京市首家經濟適用解困房社區,現有6620多戶近2萬居民,困難群體、弱勢群體和特殊群體比例較高。在社區建設管理初期,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動化解了就業、交通、入學、醫療等諸多難題。在此基礎上,社區積極借助專業性社會團體,協同推進社會治理。恩派匯豐項目資助的“屋里廂”,發揮樞紐型社會組織作用,招投標引入5家社會組織。“匯豐社區伙伴計劃”發動居民參與,積極營造尊重、參與、分享的“熟人社區”。專業性社會組織的引領帶動,催生出景明佳園“彩虹”志愿者服務隊、公益“微基金”決議會等一批“自組織”,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景明佳園經濟適用房社區自治模式已經成為全國經濟適用房社區“由亂到治、和諧共處”的樣板。
以大方社區為代表的由內而外的核心輻射型聯動模式。大方社區屬于傳統村居與商品房小區并存的混合型社區,居住人口3萬多人,構成較為復雜。2014年10月,大方社區引進“翠竹園社區互助會”工作模式。被引入的“互助會”派出具有豐富“社區營造”經驗的骨干力量,組建“大方社區互助中心”,大力激發居民的參與感和志愿者精神,“大方情深、情暖大山”志愿者服務項目榮獲省優秀志愿服務獎項,“大方社區108道菜”、“跳蚤市場”、“明志童書屋”等一批特色活動,成為融洽鄰里關系、增強社區凝聚力向心力的堅實紐帶。大方社區由內而外的輻射型聯動方式,結合社區、物業公司、業委會、核心社會組織和47個衛星“自組織”形成的多維協商共治社區模式,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多方協商、友好共享的社區治理之路。
以古雄社區為代表的由外而內的多元整合型聯動模式。古雄社區是由過去的古雄村改造而成的新興涉農社區,轄區住戶以涉農人口、外來人口、拆遷戶等群體為主,轄有居民4903人。社區采用政府主導、社會組織運作、群眾參與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政府累計投入近200萬元,改造形成了近1000平方米的社區居民活動中心,以建設精品社區為抓手,注資引入樞紐型社會組織統籌協調,并以項目方式公開招募提供為老、為少等6大類服務的社會組織,通過20多個服務項目,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由此,社區、社會組織、社工攜手聯動,整合社區資源,切實實現了社區先期確定的“三心”目標,即:以社區特色文化凝聚民心、倡導睦鄰友好安民心、推進志愿服務情暖民心。
二
三社聯動機制的探索和建立,激發了多元參與,增添了社區活力,起到了超預期的良好效果。
有效推動了多元主體協同。社會組織是三社聯動機制建立的有效載體。雨花臺區以區級社會組織培育中心為依托,不斷強化立體化扶持體系建設,切實加大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力度,全區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始終位居全市前列。社會組織的蓬勃發展,改變了原有社區管理主體相對單一的現狀,逐步形成了黨組織領導,社區居委會牽頭,社會組織、業委會、駐區單位和社區居民多元參與、共同治理的格局,切實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切實滿足了居民多樣的需求。加強三社聯動,是構建新型社區治理體制、提升社區服務水平的必然要求。雨花臺區注重從居民實際需求出發,引導和促進“三社”為改善民生而“動”、為促進和諧而“動”、為完善社區治理而“動”、為轉變政府職能而“動”。現在,平均每個社區擁有40多個社會組織,服務內容涵蓋社會事務、文化體育、志愿服務、文明交通疏導、外來務工子女關愛等各個領域。社會組織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已經成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顯著促進了社區的有效自治。三社聯動之于社區,一個更為顯著的成效在于引領社會治理創新,提升居民自治能力。特別是各專業性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與社區居民的聯系日益緊密,在鼓勵居民為公益服務項目設計建言獻策、向居民推薦合適的公益服務信息、引導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協商解決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借此,居民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從個別參與到全員參與,真正使民主正義、誠信友愛成為社區主流。
全面提升了社區的品牌影響。三社聯動是建設和諧社區的重要推動力量。近年來,雨花臺區先后獲評“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全國社會工作服務綜合示范區”,由區級社會組織孵化中心培育的“益創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成為民政部“首批企業社會工作試點單位”。特別是隨著一批具有較強帶動效應的社會組織服務項目的涌現,雨花臺區的和諧社區建設得到了顯著加強,截至2016年底,雨花臺區省級和諧社區建設合格率達到95%,在省、市處于第一梯隊。
三
雨花臺區探索建立“三社聯動”機制的實踐,對推進公共服務社會化、促使更多力量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讓渡社會空間、厘清主體關系是“三社聯動”的前提。近年來,雨花臺區經歷從農村郊區、到城郊接合部、再到主城新區,在自身嬗變的過程中,敏銳地把握住社會轉型趨勢,深刻認識到政府大包大攬并不等于科學正確、群眾收入提升并不等于生活幸福。為此,雨花臺區積極打破傳統的政府包辦、統管的傳統模式,更加重視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在社區治理中的積極作用,著力營造有利于“三社聯動”發展的社會空間,積極構建有利于“三社聯動”發展的主體關系,讓社會組織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突破掣肘,在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騰飛發展,切實激發了社區的主體活力。實踐證明,只要勇于打破束縛,找準路徑方法,就一定能夠在加快社會轉型中贏得先機、掌握主動。
健全規章制度、培養人才隊伍是“三社聯動”的保障。雨花臺區在探索建立“三社聯動”機制的過程中,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在給政策、給資金、給服務的基礎上,給平臺、給環境、給人才,全力打造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創新市場化運作模式,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在公益服務等既有領域做大做強、在自治服務等拓展領域創新創優。與此同時,雨花臺區十分注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通過邀請國內外專家開展能力建設,推薦社會組織優秀人才擔任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方式,提升社會組織的專業服務能力和社會公信力。實踐證明,完善的制度體系和政策支持,是社會組織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成長、發展的關鍵,也為雨花臺區構筑“三社聯動”機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體現群眾需求、提供專業服務是“三社聯動”的根本。“三社聯動”是否有成效,關鍵取決于群眾滿意不滿意。雨花臺區推行“三社聯動”,無論是制定目標規劃、引進公益組織運營,還是完善配套政策、提供公共環境支撐,都堅持把群眾滿意放在第一位。特別是在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聯動的過程中,雨花臺區多次組織專門人員,到上海、深圳等地參觀學習,深入借鑒先進地區的理念、做法和經驗,不斷拓展公共服務的內涵,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基本上社區里每一個居民都能找到符合興趣愛好和滿足自身需求的社會組織。實踐證明,只要積極整合資源,探索有效服務,就一定能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和滿意度,“三社聯動”發展也就有了不竭的動力,社會治理的水平也能夠不斷得到新的提升。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