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近年來,蘇北地區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但相比蘇南,蘇北是江蘇的欠發達地區,人口多,底子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度加大,城鎮化水平遠低于蘇南。只有蘇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實現江蘇的全面小康。在這種形勢下,蘇北地區應遵循城鎮化發展的內在規律,結合實際,科學規劃,探索一條具有蘇北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一、蘇北城鎮化發展現狀:差距相對較大,不均衡
城鎮化水平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蘇北地區的城鎮化起步晚,真正進入穩步發展階段是在改革開放以后。2000年以來,蘇北城市建設進入全面發展階段,但總體水平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與蘇南的差距仍然較大(見表1)。
與江蘇省小康目標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為更好地發揮指標體系的導向、激勵和監測作用,自2003年出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系后,江蘇省于2013年正式發布《江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2013年修訂,試行)》,對相關體系進行了進一步的修訂,由原來的四大類18項25個指標擴展到五大類22項36個指標,新增、強化和替換了部分指標。其中,城鎮化率指標就是強化了的指標。在新的小康指標體系中,對城鎮化率的要求為65%,從表1來看,蘇北城市無一達到。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徐州市也相差了3.9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最低的宿遷市,與全省目標要求相差9.5個百分點。因此,蘇北城鎮化發展與江蘇省小康目標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未來城鎮化發展壓力較大。
與蘇南發達地區城鎮化水平差距較大。江蘇一直存在蘇北、蘇中和蘇南的差距,這種差距也反映在城鎮化發展水平上,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蘇北城鎮化發展基礎薄弱,與蘇南發達地區差距較大。但由于蘇北地區積極采取多項措施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因此,發展速度快于蘇南。當城鎮化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時,速度逐漸緩慢。以2010年為節點,2000-2010年間,蘇北每年城鎮化率增長2.13個百分點,蘇南每年城鎮化率增長1.1個百分點,蘇北城鎮化發展速度遠高于蘇南;2010-2015年,蘇北每年城鎮化率增長1.4個百分點,蘇南每年城鎮化率增長0.9個百分點,城鎮化發展速度明顯降低。
蘇北內部五市城鎮化發展不平衡。蘇北五市由于人口、經濟發展水平等原因,城鎮化發展不平衡。蘇北五市中,徐州市經濟發展水平最高,但由于是人口大市、農業大市、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城鎮化水平不高,一直滯后于工業化水平。蘇北五市的城鎮化發展水平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徐州市和鹽城市,在五市中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超過60%;二是連云港市和淮安市,城鎮化發展較快,2000年與徐州、鹽城兩市差距是5-7個百分點,到2015年,差距為2-3個百分點;三是宿遷市,與蘇北其他四市差距較大,與蘇北城鎮化發展最快的城市徐州相比,2000年宿遷相差10個百分點,2015年相差5.6個百分點。
二、蘇北城鎮化發展困境:發展相對落后,帶動弱
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由于自然條件、社會歷史發展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蘇北地區經濟發展一直落后于蘇南、蘇中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化發展相對緩慢,導致集聚作用不強,對城鎮化發展的拉動作用弱。根據國際指標,在工業化中期,非農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80%以上,城鎮化率應超過30%;在工業化后期,非農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90%以上,城鎮化率應超過60%。從改革開放直到20世紀末,蘇北城鎮化發展一直滯后于工業化,阻礙了產業結構調整,影響經濟發展,難以形成良性循環。1981-2000年,蘇北地區GDP年均遞增9.6%,城鎮化水平年均遞增4.8%,城鎮化水平明顯低于經濟發展速度。2000年以后,蘇北發展開始發力,城鎮化步伐加快,與工業化發展逐步匹配。
中心城市帶動能力弱。在現代社會,城市集中了一個區域80%左右的人、財、物,城市的發展代表了一個區域的發展水平。城市越發達,輻射帶動能力越強,城鎮化發展水平越高。蘇北的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第一產業比重較高,間接反映了蘇北的農業人口基數還很大;第二、第三產業還未充分發展,從事二、三產業的非農業人口比重不高,城鎮的產業規模還沒形成。產業結構層次不高,服務業比重較低,中心城市及重點城鎮對周邊區域輻射帶動力不強,承載能力有限。其中,GDP總量最大的徐州市,在江蘇省排名第五位,但農業占的比重仍然很高,服務業與蘇南相比較為落后,影響其吸引輻射能力。蘇北五市產業結構同質化嚴重,經濟聯系不強,中心城市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蘇北的整體城鎮化進程。
城鄉二元化結構明顯。與蘇南相比,蘇北地區在城鎮化方面呈現出典型的二元結構,城鄉差距大。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基礎設施發達;農村經濟以典型的小農經濟為主,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相對于蘇南城市,蘇北農村人口眾多,城鄉差距明顯,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高于農村。此外,蘇北地區城鎮的空間布局比較散亂,不能滿足城鎮化的要求。城鎮規模小,基礎設施不完善,直接影響了城鎮的服務功能和經濟功能。
三、蘇北發展城鎮化的出路:堅持科學發展,促提升
在新形勢下,蘇北城鎮化發展應拓寬思路,抓住當前經濟發展的各種機遇,如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江蘇新型城鎮化與城鄉一體化規劃等,抓住發展的突破口,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堅持科學發展,走有自身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提高發展質量,提升發展內涵。
1.加強規劃指導,促進城鄉一體
當前,蘇北地區城鎮化體系構建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原則,既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又重點發展小城鎮,科學謀劃,分工協作,重點布局,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強化徐州市的地位與帶動作用。一個區域的發展需要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蘇北地區距離江蘇省經濟發達的蘇南較遠,距離臨近的山東、河南、安徽各省的發達地區也較遠。因此,只能走自身做大做強的道路,以中心城市引領周邊地區發展。徐州市在蘇北五市中各項指標均居于領先地位,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2015年徐州居于36位,2012年居于40位,其他四市均未進入前50名,與徐州差距較大。徐州是江蘇省三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之一,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區位條件優越。作為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和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不言而喻。因此,徐州做大做強,對于蘇北城鎮化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具體而言,要將徐州做強,形成強大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將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作為區域次中心對接發展,高度重視徐州在都市圈內的核心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和大交通、大市場建設,擴大城市規模,進一步增強徐州市作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蘇北地區和歐亞大陸橋東部中心城市及商貿都會的地位和作用,以徐州特大城市建設帶動徐州都市圈的發展,推動蘇北地區城鎮化水平提高。一是要積極融入長三角,努力形成與長三角一體化互動協調發展的格局;二是要對接江蘇沿海開發,打造東隴海先進制造業走廊;三是要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四是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
以小城鎮建設帶動農村城市化發展。蘇北加強小城鎮發展可以有效帶動廣大農村發展,破解蘇北城鄉發展不平衡的難題。蘇北五市目前包括16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17個縣,經濟發展與蘇南相比,差距較大。2017年4月,工信部下屬研究機構發布“2016年縣域經濟百強”榜單,江蘇入圍17個縣市,前五占據四席,綜合排名全國第一,但17個縣市集中在蘇南、蘇中地區,蘇北僅有鹽城的東臺市入圍。2016年9月,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全國重點鎮增補調整工作的通知》,江蘇共有96個鎮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鎮,其中蘇北五市有49個,占全省的51%。因此,蘇北小城鎮建設發展潛力巨大,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發展水平,增強輻射帶動力。要大力發展縣級市和縣城,優先發展中心鎮。將條件好的縣級市和縣城發展成為中等城市,在政策上積極扶持,努力提高發展質量與內涵,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健全服務體系,形成較強的集聚和輻射能力,成為蘇北各城市的次中心。將條件好的中心鎮發展成為小城市,可與特色鎮的發展結合起來,進行功能分區,完善城鎮功能,改善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的強力支撐,成為縣級市和縣城的副中心。
2.強化產業支撐,構建產城融合
產業結構不合理是蘇北城鎮化水平相對滯后的主要原因,產業發展層次較低,服務業所占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弱。“產城融合”是解決問題之道。由于蘇北自然稟賦的影響,加上長期以來不合理的產業發展與布局,導致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不相匹配。建議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不能一味追求速度,應結合實際,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服務業既包括傳統服務業,如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務業;也包括現代服務業,如金融服務業、新興服務業等。應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對接江蘇產業結構調整戰略,承接蘇南產業轉移。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城鎮化水平,重點進行小城鎮和中心鎮的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就近轉移。
3.創新體制機制,提升發展質量
蘇北地區城鎮化發展的內涵是改革現有的體制機制,更好地促進人、財、物自由流動。要建立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在相關的配套政策上進行改革創新,逐步消除城鄉之間的不平等,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土地政策。蘇北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糧食基地,在國家對耕地嚴格保護的情況下,應積極探索完善土地政策,緩解城鎮發展用地的矛盾。一是鼓勵外出務工農民依法進行土地使用權合理流轉,將勞動力解放出來,可以探索采取出租給種糧大戶或以股份的形式家人合作組織。二是集約化使用土地。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如居住地的合理規劃。有的地區開始試行將進城農民的承包地或宅基地進行評估,與城鎮規劃內的土地進行調換,作為農民的居住、經營用地,也是一種有效的探索。
戶籍制度。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正式公布,2016年4月,中國出臺戶籍制度改革方案的省份已達29個。2015年5月,江蘇省通過《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規定5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鎮中具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的人員,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等,可以在當地申請登記常住戶口。未來,江蘇將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戶籍制度改革將逐步推進。戶籍改革將會對中小城市發展帶來較大機遇,蘇北地區應積極響應,促進城鎮化進一步發展。
資金保障機制。蘇北地區人口多,加快城鎮化進程的資金缺口較大,必須廣開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首先,通過財稅體制改革,使城市政府的財力與公共服務事權相匹配,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有必要給地方開征房產稅、資源稅等新稅源。其次,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當前,要發揮好現有政策性金融機構在城鎮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之類措施,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按照中央有關新型城鎮化的部署和戰略規劃,增強服務城鎮化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找準自身的切入點,為城鎮化建設提供綜合化和創新性金融服務。最后,應當加快簡政放權,創新民間資本參與新型城鎮化的融資通道與機制,允許民間資本以更大規模、更快速度進入高速公路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城市水務、城市供氣等諸多領域,加速參與新型城鎮化進程。
(作者單位:中共徐州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