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武華
近年來,濱海圍繞“聚焦富民”主題,堅持“富民興縣”導向,緊盯群眾具體訴求,關注群眾切身感受,抓實富民精準舉措,不喊口號、不務虛功,努力讓濱海的發展更有溫度、群眾的幸福更有質感。
一、發展現代農業,夯實富民增收基礎
完善農業布局體系。根據濱海的區位特點和資源稟賦,重點建設“四區五帶八基地”,在現代農業經濟區、沿海鹽土片區、渠南水網片區、渠北高亢片區四個片區,打造省道327高效設施農業等五條農業示范帶,加快建設農副產品加工、農副產品物流等八大基地。
提升農業發展水平。推動農業產業化,依托海大食品、九洲飼料等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占地7000畝的國家級農副產品加工集中區;加快“中農批”項目建設進度,打造區域性農產品市場流通平臺。推動農業規模化,加快推進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年內新增適度規模經營10萬畝。推動農業特色化,做大做強“濱海大米”、濱海白首烏、“濱海大套蜜梨”等農產品品牌,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商標“三品一標”農產品。推動農業現代化,縣設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12個鎮區各打造1個現代農業園,今年新增高效設施農業1.5萬畝,設施農業總面積達22.5萬畝。
拓展農業新興業態。探索“農業+旅游”深度融合,建設萬畝果園、萬畝菜園、萬畝花園,加快實施梨花雨、隨耕生態園、黃河灣等重點項目。積極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建立淘寶特色中國濱海館等5個本土電商平臺,新建智能農業示范點4個。發展創意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融于一體的復合型農業業態,打造四季年華農業公園等農業綜合體。
二、推進全民創業,拓寬富民增收渠道
建強創業載體。推動12個鎮區全民創業園提檔升級,在建成標準廠房200余萬平方米的基礎上,今年完成園區基礎設施投入16億元以上,創建星級服務平臺4家。健全完善電商產業園、科技創業園和南山智匯園服務配套功能,推行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四眾模式”。對廢舊學校、村部進行改建,鼓勵農業務工青年返鄉創業。
出臺創業政策。落實30項創業優惠政策,設立全民創業獎勵資金800萬元,安排創業貸款貼息資金600萬,向創業主體推介優秀創業項目100個,加快形成公平、普惠、開放、活躍的創業生態。
開展創業行動。組織實施網絡創業提升、返鄉創業集聚、科技創業引領、草根創業燎原“四大行動”,引導發展小網店、小工廠、小農場、小物流、小服務“五小”創業項目,確保全年新增私營企業2000戶、個體工商戶11000戶,實現農民返鄉創業1500人、創業帶動就業6000人以上。
三、推進脫貧攻堅,補齊富民增收短板
堅持開發式扶貧與救助式扶貧相結合,富民與強村相結合,黨建引領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實施扶貧項目、使用扶貧資金、評估扶貧績效,扎實推進產業、創業、就業和保障等系列扶貧舉措,著力補齊低收入農戶這個富民增收的最大短板。2016年脫貧13306戶、30697人;5個省定經濟薄弱村、10個縣級重點幫扶村實現“新八有”。
重抓產業扶貧,增強“造血”功能。突出項目引領,重抓項目到戶,獎補資金3100萬元,實施四青蔬菜等項目1.2萬個,帶動8326戶脫貧;重抓項目到村,投入3.6億元,實施光伏、資產收益等項目48個,村增積累960萬元。突出載體帶動,加快建設中農批等24個農業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大戶+農戶”聯農機制,帶動3200戶脫貧。突出多業并舉,推進創業、就業、金融和綠色扶貧,實施“技能培訓促富民”行動,隨耕生態園獲評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發展創業項目2135個,提供就業崗位4638個,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4億元,為3.1萬戶送林果苗木41.6萬株。
重抓托底救助,筑牢“阻貧堤壩”。不斷提高低保戶、五保戶、殘疾人、困境兒童和因災致貧對象救助標準,實現應保盡保、吃穿不愁、收入脫貧。為11.2萬人參保新農合、3.9萬人投保意外傷害險繳費1745萬元;通過新農合、醫療救助、大病保險等措施,為16320人報銷費用1.85億元。籌集資金2547萬元,資助12300名學生,實現從幼兒園到大學救助全覆蓋,杜絕因貧失學。重抓機制創新,實現“精準滴灌”。嚴密程序,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按照“五優先、六進、七不進”要求,運用“綜合評判法”,嚴把“三關”,健全扶貧對象進退機制。菜單點供,精準實施扶貧項目,通過發布項目申報指南、鎮村兩級認證、縣級核查備案、部門聯合驗收,提高點供項目精準度。今年排定10大類項目1.3萬個,已實施7226個。全程跟蹤,精準使用扶貧資金,實行資金獎補限額制、項目現場驗收制和資金直接撥付制,今年已投入4.53億元。創新方法,精準評估扶貧績效。建立精準扶貧信息管理系統,縣鎮村戶一體化管理,實現全過程監管和精準化考核。
重抓基層基礎,建強“戰斗堡壘”。健全責任體系,加強縣鎮扶貧辦力量,設立村扶貧專干和組聯絡員,制定六張“責任清單”。整合幫扶力量,對經濟薄弱村,建立“1+N”幫扶機制;對低收入農戶,實現黨員干部“結親”幫扶全覆蓋。建立社會扶貧信息服務平臺和愛心捐助平臺,構建全社會參與大扶貧格局。
四、加強基礎建設,改善富民增收條件
重抓基礎設施建設。完成農村公路提檔升級480公里,危橋改造143座,將300公里鎮村道路改造成6米寬、雙車道的黑色化路面,確保今年6月底前開通鎮村公交。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整治中低產田10萬畝,建設泵站131座,疏浚河道溝渠121.3萬方。完成三級管網及自來水進村入戶,實現農村安全飲用水入戶率100%。
重抓基層組織建設。實施黨員干部大學習、大培訓、大提升計劃;結合村“兩委”換屆,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在去年派駐60名“第一書記”的基礎上,今年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組織開展“正風肅紀360”和“暖企惠民·百村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提升黨員干部形象、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加大村級黨組織經費財政支持力度,確保基層干部報酬待遇、政治激勵、關心關愛三項機制落實到位。
五、健全保障體系,筑牢富民增收底線
提高社會保障標準。提高新農合籌資標準和報銷比例,建立重大疾病應急救助基金,住院費用報銷比超75%;提高農村基礎養老標準,加大擴面參保力度;對2.6萬名80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尊老金1644萬元。
完善托底救助機制。建設完善縣鎮村三級社會救助中心、社會救助工作站,整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教育救助、臨時生活救助等各項救助政策,實現“一門受理,協同辦理”。
實施康居工程。構建以商品房為主體,拆遷安置房、廉租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為補充的住房保障體系。我們計劃三年改造農村危房8343戶,完成棚戶區拆遷82.9萬平方米,新開發商品房277萬平方米,今年改造農村危房2440戶,新開發商品房100萬平方米,建設安置房45萬平方米,完成拆遷面積67.9萬平方米,改造棚戶區1700套,實現衛生防護區群眾全部安置到位,船民全部上岸。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濱海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