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軍 杜捷先
當今歐美政治潮流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民粹主義的勃然盛行、翻騰得勢。就歐洲而言,無論英國退出歐盟的公投決定、法國極右政黨國民陣線的崛起、北歐諸國右翼政黨的抬頭,還是排外性政黨在許多“新歐洲”國家的突進,抑或西班牙激進的左翼政黨社會民主力量黨、希臘新興的極左派——左翼激進聯盟黨的選舉表現,都被視為歐洲民粹主義的昭著征兆。民粹主義在當今西方世界風行天下引起了中國國內外學界的高度關注,本文基于已有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從論及原初意義上的民粹主義之基本含義開始,總結歸納并略為探討當今歐洲的民粹主義及其對歐洲社會的(可能)影響。
一、民粹主義的基本含義
類似于其他很多理論——歷史概念、理念或者教義、行動準則,民粹主義作為意識形態、政治文化乃至政策行為信條,包含非常豐富的內涵,具有可變和多樣的實在形態,在不同國家和不同發展階段,有其不同的表現形態。人們只要對歷史和思想史有最粗淺的印象,無疑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民粹主義:不同時期俄國版的民粹主義、美國版的民粹主義、菲律賓版的民粹主義、越南版的民粹主義、委內瑞拉版的民粹主義、東歐國家版的民粹主義,等等。民粹主義實可謂“一個游蕩世界的幽靈”。
那么到底何謂“民粹主義”?“民粹主義”在原初意義上到底意指什么?“民粹”,顧名思義,意指“以民意為精粹”,而“主義”則傾向于將其推至極端化,使之具有二元對立色彩非常濃厚的政治社會觀,亦即將社會人為劃分為兩個彼此敵對的內部少有分化的同質體——“純粹無暇的人民”和“腐敗不堪的精英”,并且相當頑固地認定政治應當是人民之“公意”的表達。如果按照中國國內著名學者俞可平教授20年前在其理論文章《現代化進程中的民粹主義》重要揭示,可以進一步做出更加細致辨析:民粹主義既是一種政治思潮(思想觀念、意識形態),又是一種社會運動,還是一種政治策略。首先,民粹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其基本含義是它的極端平民化傾向,即極端強調平民群眾的價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眾化作為所有政治運動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終來源,以此來評判社會歷史的發展。可見,它在理念上反對精英主義,忽視或者極端否定政治精英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民粹主義作為一種政治運動,主張依靠平民大眾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并把普通群眾當作政治改革的唯一決定性力量,由此從根本上否定政治精英在社會政治變遷中的重要作用,平民化便成為民粹主義政治運動的本質特征。最后,民粹主義作為一種政治統治的策略,意指動員平民大眾參與政治進程的方式。這種政治政策的主要特征是通過強調諸如平民的統一、全民公決、人民的創制權等民粹主義價值,而對平民大眾從整體上實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縱。于是,民粹主義又成為“操縱群眾的一種特殊的具體方式”。這種政治動員的方式,在現實政治中常常演變成政治領袖出于政治控制的需要而對人民大眾進行蠱惑人心的宣傳鼓動。
在邏輯上和歷史上,民粹主義都只是隨著現代市場文明的成長才出現的,并且通常是作為現代市場文明的抗拒和批判力量,才獲得了它那確認、表達和捍衛現實或想象中的普通民眾利益的特定意義。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現代化進程批判反思者、法國彪炳史冊的思想家盧梭,理應是考察民粹主義(理念)的一個合適的歷史起點。盧梭的政治哲學主體中無疑包含著顯著的民粹主義成分。他至少以其三套觀念,為民粹主義的成型和蔓延做出了最根本、最經久的貢獻。這三套觀念分別是:否定個人主義和社會分化的平等觀;訴諸大眾情感和貶抑抽象理性的浪漫主義;“公意”作為絕對權力支配一切的政治設計。可以說,幾乎所有業經充分展開的民粹主義,不管具備怎樣的具體形態,都以盧梭最初說明的這三個方面為基本屬性,都以謀求社會平等、抒發大眾情感和實現“民意”統治為實踐綱領。
總之,民粹主義是一種與精英主義相對立的平民主義。但這里仍需略微探討民粹主義研究者始終關注的一項重大且基本問題——民粹主義(平民主義)和精英主義的關系。民粹主義毫無疑義地反對精英主義。當然,民粹主義者反對精英政治并非完全沒有道理。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其傳世之作《政治學》中提出了與貴族政體(正宗政體)相對的寡頭政體(變態政體):如果是少數人統治國家,但這些統治精英們總體上比較節制,不是貪得無厭,治理國家比較有分寸,就是貴族政體。但如果統治精英們變得極其貪婪,絲毫不顧及多數普通民眾的利益,貴族政體就蛻變為寡頭政體。可見,當今歐美民粹主義者確有足夠充分的理由批判和反思在全球化金融體系中占支配優勢的貪得無厭和不負責任的部分精英。與此同時,民粹主義對待精英政治的基本態度、立場卻是它并不容納或者寬容精英主義,相反甚或敵視精英主義,信奉平民主義對精英主義的壓倒性勝利。亞里士多德同樣注意到民粹主義現象。他在《政治學》中如此提出,共和政體(正宗政體)中,盡管統治國家基于多數人的意志,但這種統治兼顧了多數人和少數人、窮人階級和富人階級的利益,否則共和政體就蛻變為平民政體或者暴民政體。
二、歐洲民粹主義勃興的重要誘因、
主要根源和具體表現
當今歐美民粹主義的盛行被認為是民粹主義的第三次浪潮。荷蘭國際政治學家卡茨·穆德刊載在美國《外交》季刊2016年11/12月號一篇文章即以“歐洲民粹主義的浪潮”為題,該文指出若干重大刺激因素助推民粹主義運動步入歐洲政治的中心舞臺。
按照穆德的揭示,恐怖主義襲擊、難民危機(或曰來自伊斯蘭世界的難民潮)和經濟危機被認為大致構成了當今歐洲民粹主義勃興的重要誘因。首先,最近數年,在歐洲發生的接踵而至的恐怖主義襲擊給歐洲公眾造成了異常深刻的心理沖擊、精神震撼和隨之引發的強烈憤怒。對歐洲人來說,自冷戰終結以來,他們的安全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脆弱。其次,由于中東若干威權政體的垮臺和頻仍戰亂(特別是敘利亞內戰連同美國打擊“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持續和升級),歐洲國家還遭受難民危機的苦苦折磨。大量穆斯林難民的涌入引起了歐洲保守勢力和很多公眾的嚴重恐慌。第三,歐洲還深陷肇始于美國次貸危機的歐美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嚴重困境。歐洲大部在經濟、金融領域困難重重和表現糟糕。這場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惡浪有其更深刻的心理和思想的沖擊。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在2008年10月初華盛頓的一次會議上提出,金融危機是“大災難性的”,其意義不亞于蘇聯崩潰,因為它使得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自由民主制度的所謂優越性變得嚴重不確定,人們開始大大懷疑這些是不是應對世界嚴重問題的最好辦法。
經濟全球化的重大弊病、歐洲社會結構性變遷連同歐洲政治精英的治理失能被很多研究者確認為構成當今歐洲民粹主義勃興的主要根源。首先,經濟全球化固然給歐洲國家帶來重大裨益,但也導致嚴重的問題:最近三四十年,西方國家內部貧富差距顯著擴大、經濟不平等大為加劇。當經濟不平等程度很高時,民粹主義更易于興起。其次,歐洲發達國家早已步入后工業化時代。去工業化和民眾大幅放松對宗教教規的嚴守導致中左和中右政黨不再像過去那樣得到勞動階層選民和信教選民的有力支持。不僅如此,過去數十年間歐洲社會人口族群與宗教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新增移民加上不同族群出生率的差異,使得歐洲出現了白人族裔人口比例下降、少數族裔人口比例上升的現象。這里的少數族裔人口包含快速膨脹的穆斯林人口。歐洲人口的穆斯林趨勢甚至比美國更為明顯。僅從歐洲經驗上講,歐洲是以基督教為主導宗教的社會,往往難以有效同化或吸納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人口。即便在取得歐洲國家國籍之后,部分穆斯林人口仍然難以建立起基于公民身份的政治認同,他們往往把宗教認同置于國家認同之上。這無疑使得歐洲社會對日益增長的穆斯林人口產生了很深的群體焦慮。第三,或許更為重要的是,歐洲政治精英現今遠未也無能重塑國際國內治理體系或者體制來吸納或者包容全球化導致的可能紊亂或潛在收縮。今日全球化模式的一項主要特征是:經濟全球化(資本和商品的全球化)速度業已大大超過了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全球融合進程。由此,經濟的全球化與政治的全球化兩者之間的緊張加劇化。面對由歐美世界主導和設計的既有全球化規則和體制亟須改造甚或重塑的情勢,歐洲政治精英顯得無能為力。
大多數歐洲國家議會中都有民粹主義政黨的代表。他們中大部分都是右翼(盡管并非都是激進右翼)勢力,其余很多則是左翼勢力。民粹主義政黨在歐洲六國——希臘、匈牙利、意大利、波蘭、斯洛伐克和瑞士議會中發展勢頭最為迅猛,控制著議會議員席位的最大份額。其中,匈牙利、意大利和斯洛伐克三國中,民粹主義政黨在最近議會大選中發展之勢可謂高歌猛進,而民粹主義政黨在匈牙利的發展情勢最引人注目。該國執政黨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和最大的反對黨“更好的匈牙利運動”俱為民粹主義政黨。現今歐洲的民粹主義者近乎推翻了歐洲精英共識:歐洲一體化進程、多族裔社會、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等等。盡管就總體而言,民粹主義龐雜難辨,但仍可大致做出如下非常籠統歸納:其一,反歐洲一體化的民粹主義。這類民粹主義強調國家主權至上,反對主權讓渡,由此懷疑且拒斥歐盟。其二,反移民的民粹主義。這類民粹主義同頭一類民粹主義緊密相連。毋庸置疑,歐洲國家越來越包圍在穆斯林移民潮里。無論在法國,還是意大利,反穆斯林移民潮都表現了政治文化相當強烈顯著地朝民粹主義、本土主義、民族主義方向轉變。其三,反緊縮的民粹主義。部分歐洲國家,特別是南歐國家和東南歐國家深陷債務危機而難以自拔,財政緊縮和反對政府干預經濟,則被認為是擺脫目前經濟困境的一大新自由主義藥方。然而,這類民粹主義主要關注社會不公和貧富分化,認為財政緊縮只會損害窮人利益并由此極力反對緊縮。他們在希臘和西班牙顯得尤為突出;其四,“兩不像”民粹主義。這類民粹主義在政治光譜中,既非左翼,亦非右翼。例如,意大利的“五星運動”,他們高舉環境保護、反腐和反現存精英體制的旗幟。
三、歐洲民粹主義對當今歐洲社會的影響
民粹主義的后果具有嚴重的不確定性。中國國內外眾多政治學者確有理由對整個世界范圍內的民粹化傾向憂心忡忡,普遍擔憂民粹主義的崛起可能會對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國內政治制度和國際秩序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首先,民粹主義對歐洲思想觀念結構造成很大沖擊。歐洲民粹主義政黨的崛起強化了民粹主義思想在歐洲社會的蔓延趨勢。民粹主義蔓延的一種重要表現就在于它作為一種思維或話語方式已經滲透到了歐洲主流社會中。例如,把政治競爭對手描繪為精英代表而把自己塑造成人民的真正代表,這已經成為主流政黨詆毀對手的慣常方式。用穆德的話說,至少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民粹主義已經成為西歐民主政治中的一種常態,并且成為一種“時代思潮”。
其次,民粹主義危害歐洲社會的經濟發展。民粹主義是現代化和全球化的產物,然而它卻內在地具有深刻的反市場、反現代化和反全球化傾向。當今歐洲的民粹主義亦如此。民粹主義者通過政治集權和政治動員,往往能夠在短時期內迅速調動社會經濟資源,從而使經濟明顯增長。但從長期看,民粹主義政權最終都無一例外地會嚴重損害國民經濟的發展。
再次,民粹主義政黨的崛起對歐洲既有政治結構造成很大沖擊。盡管民粹主義對現存歐洲國家政治體制亦即代議制民主持有詆毀立場,然而它卻充分利用代議制民主體制以發展壯大——通過民主選舉,謀求乃至實現議席突破,從而沖擊了歐洲既有的政黨結構,尤其是主流政黨在既有政治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在很多歐洲國家出現了一種新的政黨結構:來自右翼和左翼的民粹主義政黨成為其重要構成。當然,在歐洲發達國家,當今民粹主義極可能會受制于民主法治的約束,其傳統的負面作用會最大限度地弱化。然而,同樣必須指出,民粹主義通常會撕裂社會,危害社會團結。民粹主義情緒往往會導致民眾普遍的“仇富”、“仇官”和“仇外”心態,造成普通平民與社會精英、外來移民的對立。從理論上講,不同選民群體之間的政治分裂容易導致更多的政治沖突。選民政治的分裂被認為包含階級分裂、宗教分裂、族群分裂等。歐洲民粹主義會導致歐洲白人與少數族裔之間、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開放主義者與民族主義者之間政治分裂程度的提高。由此政治分裂清晰可見。當然,民粹主義也不至于大到危及歐洲的民主政體從而導致歐洲國家民主政治的崩潰。
最后,民粹主義對歐洲一體化進程和歐盟的團結造成威脅。英國脫歐派的勝利對歐盟造成的打擊不容忽視。主張脫歐的民粹主義勢力頑強地存在于法國、荷蘭、丹麥甚至德國等歐洲國家。例如,荷蘭自由黨黨首海爾特·維爾德斯、法國國民陣線領導人瑪麗·勒龐等民粹主義勢力代表都極力主張脫歐,并呼吁本國實施脫歐公投。還有,民粹主義通常會助長極端民族主義。歐洲內部反移民、反難民、反穆斯林的聲音愈益高漲,以至于“伊斯蘭恐懼癥”已經開始在歐洲蔓延,這顯然有損歐洲多族裔社會的發展。
(作者單位:晉軍,中共南京市委統戰部;杜捷先,解放軍73617部隊)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