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高校開展“三走”活動的重要意義,分析當前高校開展“三走”活動的現狀,從著力全面覆蓋、提升活動吸引力、構建長效機制三方面為高校開展“三走”活動提供方法和途徑參考。
【關鍵詞】高校 “三走”活動 課外體育鍛煉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C-0010-02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要“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為更好地落實會議精神,2014年1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學聯四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的通知》,決定從2014年開始,在全國高校范圍內全面啟動和廣泛開展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以下簡稱“三走”)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以此來更好地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激發體育鍛煉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提升身體素質,并從中磨煉堅強意志、培養良好品德和拼搏精神。這一活動的發起,引發了各地各高校對課外活動的反思,如何開展活動,怎樣讓活動更具參與性等問題擺在面前。筆者從闡明高校開展“三走”活動的現實意義入手,分析“三走”活動發起以來高校課外體育鍛煉的開展情況,并提出開展“三走”活動的方法和途徑,以期為高校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開展課外體育鍛煉提供參考。
一、高校開展“三走”活動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的未來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增強大學生體質,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則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大事。
(一)高校開展“三走”活動,是增強大學生體質的重要手段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的迅速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被網絡、游戲、手機等“綁架”,并逐漸演變成上課“低頭”、宿舍“蝸居”一族。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報告顯示,成年人的身體素質中的握力、背力、坐位體前屈、縱跳等指標平均數均低于2005年。2015年發布的國民體質監測報告顯示,和2010年相比,全國男生(19-22歲,本科階段)的速度、爆發力、力量、耐力和柔韌性等身體素質指標全部下降,高校學子視力不良率達86.5%,“眼鏡族”的數量在不斷擴大。作為國家民族的希望,大學生亟須改變,而“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這樣的活動則是改變大學生學習生活狀態、增強其身體素質的一個重要形式和手段。
(二)高校開展“三走”活動,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僅是需要良好的學業,更需要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健康,而健康的身體是健康心理和良好學業的基礎和保障。在高校開展“三走”活動,就是為了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努力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品德和拼搏進取精神,從而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三)高校開展“三走”活動,是構建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途徑
高校體育文化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重要的育人功能,但卻常常不受重視,國內高校體育活動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使得體育文化建設普遍存在缺乏特色、缺乏內涵等問題。四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在高校中開展“三走”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則是給了一個信號,把加強課外體育鍛煉列為一項國家大事,可見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受到重視的程度。各地區各高校按照通知要求,積極開展“三走”活動,則必然會不斷創新活動形式,不斷提升課外體育鍛煉的吸引力,并在活動中不斷總結凝練,形成各高校自身特色,從而不斷深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使其更具區域特色和文化內涵。
二、高校“三走”活動的開展現狀
自“三走”活動通知下發以來,各地區各高校積極開展活動,活動開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多數學生能參與活動,但部分學生主動性不強
大學生“三走”活動開展以來,得到了學生的廣泛知曉(知曉率達90%以上),而且大部分學生也能參與到活動當中。由于當下的大學生處在一個網絡全覆蓋的時代,他們習慣于將課余時間用在網絡獲取知識、網絡社交、網絡娛樂方面,盡管多數學生參與到“三走”活動中,但其實部分學生的主動性并不強,并未形成良好的課外鍛煉習慣。
(二)活動已大面積開展,但部分活動缺乏吸引力
當前全國開展“三走”活動的高校已超過2300所,各類“三走”活動累計超過62萬余次,活動已經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中,也掀起了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的熱潮。但在開展“三走”活動的過程中,活動主要以傳統體育類項目為主的競賽方式開展,致使活動的實踐載體不夠多樣、新穎,活動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加上部分地區高校經費的投入不足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活動的參與度,部分活動流于形式,未能取得良好的活動效果。
(三)有一定的活動成效,但未形成長效機制
自“三走”活動開展以來,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大學生積極參加鍛煉、養成鍛煉習慣的意識,從而起到了幫助大學生提高身體素質、磨煉意志品質的作用。但客觀來說,高校在開展“三走”活動過程中缺乏長效機制,主要原因為部分高校在開展活動過程中落實的力度不夠,存在應付的現象,從而未能形成“三走”活動的長效機制。
三、高校開展“三走”活動的方法與途徑
分析了“三走”活動目前的開展情況,結合活動本身,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開展“三走”活動的方法和途徑。
(一)擴大活動范圍,著力全面覆蓋
1.加強示范引領,帶動學生參與。示范是最好的教育,在高校開展“三走”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參與其中,并與在校學生互動,與學生一同運動,能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同時學校可以邀請比較有名的體育名人、名將等到校進行講學,教授學生相關的健康運動知識,并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這對學生也是一個極大的鼓舞。積極尋找學生中的運動達人,通過宣傳學生中的運動達人,樹立學生自己的榜樣,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外鍛煉中。
2.注重興趣導向,發揮學生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興趣,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在開展活動前要深入調查、分析研究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一些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從而吸引學生參與。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由學院、班級、團支部、宿舍等組織開展,將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在活動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將參賽單位設置成人數較少的小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使活動真正體現出群眾性來。
(二)堅持內外兼修,提升活動吸引力
1.充分發揮社團作用,豐富活動形式。目前國內各大高校均成立有學生社團,并且社團基本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成立的,形式多樣,有著廣泛的學生基礎。因此,在開展“三走”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高校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高校的一些體育社團(如太極拳、舞龍舞獅、武術、自行車等)一方面能豐富“三走”活動的形式,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此外各地區高校還可以結合本地區的一些傳統文化項目開展活動,從而在豐富活動形式的同時,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
2.活動與教育相結合,豐富活動內涵。將愛國主義教育、公益教育等融入活動當中,提升活動內涵。一是利用重要的紀念日五四青年節、“一二·九運動”、國慶節等開展課外體育鍛煉紀念活動,通過體育鍛煉活動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二是將活動與公益相結合,如南通大學杏林學院“三走援童·暖冬行動”,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從而教育學生感恩社會、回饋社會。
3.充分利用新媒體,豐富活動載體。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學生更加關注新媒體,因此高校在開展“三走”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線上著重于宣傳與氛圍營造,線下著重于活動的開展與落實。同時充分利用已有的一些運動軟件,如“Nike+”“益動GPS”“樂瘋跑”“微信運動”等,讓大學生主動地記錄自己的運動情況,在豐富活動載體的同時,引導和帶動大學生主動參與到運動中。
(三)加強制度建設,構建長效機制
1.加強制度建設。要確保活動的順利開展,保證活動的質量,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為基礎。因此,在開展活動之前需要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做好頂層設計、制訂出詳細的工作計劃。在體育課為第一課堂的基礎上,將“三走”活動列入高校第二課堂建設中,完善該活動的第二課堂學分,以制度來確保大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當中。
2.構建長效機制。高校要高度重視“三走”活動相關工作,指定相關部門牽頭組織建立科學有效的考評機制,通過學校內的多部門聯動合作,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同時,研究學生的需求,開展活動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加強對大學生體質狀況的跟蹤調查,及時收集相關數據,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形成相關數據分析報告,確保活動科學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秦宜智同志在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推進會上的講話[EB/OL]. (2016-02-25)[2016-12-10].http://www.rdgqt.org.cn/ldjh/content/2C97F9F2AB6A0BC5E050007F01001EAE.html
[2]陸克珠.高校體育文化建設引入舞龍舞獅文化的可行性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3(6)
[3]王媛媛.用公益的力量為“三走”助跑——以南通大學杏林學院“三走援童·暖冬行動”為例[J].社會視點,2014(24)
【作者簡介】易姍姍,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