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蓉
我國語文教育學家蔣仲仁先生說:“就語文,朗讀最重”。的確如此,學習語文要重視朗讀,要重視學生語言素質的培養,這樣才能利于學生積累詞匯,深入理解課文,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中受到品德教育,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將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最終心愿。
一、朗讀現狀
相信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有同感,學生在朗讀課文時,要么讀得結結巴巴,要么含含糊糊,甚至還拉著一副長腔。搖頭晃腦唱讀,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影響學生語言素質的發展,而造成學生朗讀水平低下的這種現象的原因總體上是如下三點:
1.學生不愿意讀文。對于許多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基礎差,字詞積累貧乏,語感也不強,因此在朗讀時常遇攔路虎,讀起來就結結巴巴,很不自然,這就會導致出現朗讀笑話,引起大家的哄笑,久而久之他們的興趣就減退,越久就越怕讀且不愿意讀了。
2.學生不會讀文。從小學生低年級起,有的老師對學生缺乏朗讀的訓練或對朗讀的要求不嚴格,更有在課堂上不使用普通話教學,不作讀的指導,學生對文章不理解,體會不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讀文只是為了應付任務,久而久之,就導致了大部分學生讀文時讀得不流暢,說話時文不成句,寫文時想了半天,也難以下筆,學生的表達能力可想而知。
3.學生缺乏讀的膽識。人們在平時交流時都是講家鄉語言,說普通話的機會僅僅局限在課堂上,很少得到機會鍛煉,不敢進行大膽地讀,經常地讀,有感情地讀,長時間下去,就大大地影響了學生的朗讀水平。
二、盡心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針對學生的朗讀現象,我認為在學生讀文時,教師應以訓練為中心,對學生進行導讀,形成習慣后,再施予技巧,向能力邁進,盡力為學生提供朗讀的環境,提高學生語言素質。
1.讓學生明白朗讀的要求。一般來說,朗讀課文時,朗讀的基本要求是:正確流利,學習作者遣詞造句,語速應接近說話時的速度,讀出不同的語調,且注意停頓、輕重緩急,感情應自然貼切,如學習《凡卡》這一課文時,在學生領會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在朗讀“凡卡受折磨”這段時,以低沉、緩慢的語調,用悲痛、哀涼的情感朗讀,讓學生體會當時天冷,心冷,傷痛,孤獨的情境,這樣就收到了特別的朗讀效果。
2.朗讀的形式應靈活多樣。學生由于不會讀,導致不敢讀、不愿讀,要想讓學生喜讀、樂讀,那就必須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一旦對朗讀產生了興趣,就會自覺地、積極主動地進行朗讀練習和探索,學生有了興趣才喜歡讀,樂意讀。這就要教師在朗讀訓練中,將朗讀的形式進行多樣化、這樣才不會顯得單一乏味,才能激活學生的興趣及熱情,朗讀的形式有領讀、分合讀、個別讀、分解讀、輕聲讀、快速讀、表演讀、競賽讀、配樂朗讀等。至于一節課中選取何種朗讀形式,教師應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課文的特點,教學的設施而定,不可牽強附會地運用。
3.創設情境,調動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會激發起無窮的潛能,興趣的培養又是多途徑的。在朗讀課文時,可以通過創設美好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的興趣,從而達到激發“讀”的興趣。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一邊展示漓江兩岸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范讀,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边@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點有聲有色了。
4.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課文字里行間都蘊藏著作者的情感,也是學生情感的發言地。學生通過想象、聯想、能夠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因此,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要為學生創設課文內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入情、調動起他的想象、聯想、借助他們已有的生活經歷、經驗感受來理解體會課文的內容,也可以用教師描繪的情境,用圖畫展示情境,這樣學生入情入境,甚至進入角色,便容易“情動辭發”而讀出情感。如:在朗讀《靜夜詩》這首古詩時,學生們在幼兒園時都能背誦出來了,但都是一知半解的。我教這首古詩時,先引導學生讀古詩(邊讀邊聽凄涼的古箏音樂),了解詩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時值中秋佳節之際,天上月圓,人間團聚。而詩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頭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這種思鄉情,經過課文對照,學生們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朗讀面部表情就比較嚴肅了。并通過語氣的變換,朗讀時情景的融合,使學生了解作者一人在外的孤單的場面。通過我對當時情境的渲染,學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瀾,有了這樣的感覺,我在進一步的指導,就能通過學生的朗讀把課文的意境展現出來,從而讀得入情入境。
5.“讀后評議”是朗讀的良方。學生朗讀完后,教師要及時發現他們的不足,適當點拔,給予鼓勵,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導他們在逐漸實踐中掌握朗讀的規律,學會朗讀的基本方法。要讓學生了解,朗讀的好壞不是單純的語言技巧問題,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時經過自己刻苦的反復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好。
總之,激發興趣,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有效指導,提高學生讀的技巧;合理練習,鞏固學生讀的實踐.....使讀書訓練因素有效整合,讓學生盡可能的獲得朗讀的技能技巧,從而形成言語能力,促進學生語感形成,發展學生智力,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