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惠興+盧巨軍
廣州市花都區花城街羅仙小學
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小學數學教改實驗的一個重要方向。這就需要我們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精心預設問題情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問題源于生活實際。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興趣,更容易打開思維的閘門,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應該有意識的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要養成事事、時時、 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二、引導主動探究,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發揮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主動大膽地猜測、推測,用科學方法去探究問題,從不同角度去尋找解題思路,引導學生自己獲取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想方法,主體意識在主動探究中增強。主動探究可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理解問題。第二步:選擇一個解決方法。第三步:嘗試解決方法。第四步:檢查答案。第五步:反思自己做了什么。當然,以上五個主動探究的步驟,并不是一個接一個地直線式進行的,其間有反復、有波折。應該依據具體的情況靈活地運用解決問題的策略,適當地突出或削弱某一個步驟,以便更有效地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注重聯系實際生活,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實生活中包含著許多數學問題、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我們的教學應該挖掘這些素材。只有當問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價值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如:在教學“分類和整理”這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有四個家庭一起去郊游,每個家庭都是一家三口,分兩組來做游戲,他們可以怎樣分呢?問題一提出,學生認真思考,最后學生一致認為最好的兩種分法是:1. 按大人和孩子分,2. 按男女分。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 上述例子,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不僅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也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數學問題。
四、注重實踐操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知識較多是抽象的, 而學生面對的又是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還有很多數學問題是以現實生活情境的形式呈現的。 因此,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光靠教材是不夠的,這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逐步感悟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不斷增強數學運用意識。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盡量多地提供給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提供豐富的材料,使他們親身體驗成功與失敗,探討尋求結論的過程。
五、引導反思評價,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才是數學教學的真正目的,才能適應問題的千變萬化。而組織學生對解決問題過程與方法的反思評價是形成數學思想和策略非常關鍵的一步,也是過去教學未能重視的一環。在探求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不同的方法和結果,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允許他們發表意見,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問題解決后,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比較多種答案,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學會分析自己解題途徑是否最簡捷,推理是否嚴謹,如果問題解決的方法失敗了,那就要部分或全部地重復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有效地評價問題解決的成果,有助于學生的發展性成長,能促使學生真正地提高數學技能。
我們要轉變教育思想,提高教學意識與水平,深入研究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構建數學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更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成為“自主而主動的思想家”,從而享受思維的新奇,收獲創造的樂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