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燕
佛山市順德區第一中學外國語學校
在初中歷史教學的流程中,學生的作業訓練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學生歷史作業訓練效果的高低,首先取決于歷史作業設計的質量高低。歷史課的作業,除了教科書明文編撰的的練習、問題,不可忽視的是任課教師對教材和教輔資料的篩選和從實際出發的自行設計。一組優良的歷史設計作業,能夠顯著提高歷史教學效果。
一、歷史作業優化設計的必要性
1. 傳統的作業設計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教育理念的期求。多年來,由于片面追求考試成績,我們初中歷史作業設計一直存在重復多、容量大、拘泥于抄抄寫寫、缺乏層次、布置隨意等亟待解決的弊端。因而作業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學生的精神負擔,學生失去了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長此以往,學生普遍不重視或厭學歷史。更為嚴重的,由于作業訓練加重學生負擔,又束縛了他們的思維,勢必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2. 歷史作業優化設計是新課標的要求。歷史新課標所倡導的主要理念是:要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遵循這一理念,作為歷史教育資源中必不可少的作業設計及其實施,必須改革,要更加提倡科學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成為一座激發興趣、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橋梁。
二、初中歷史作業的設計原則
1. 導學性原則。教師應當在作業設計中發揮主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自覺構建新課程作業的價值觀,努力提高自身的作業篩選或設計的能力。教師在作業設計時,應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盡量及時了解學生的作業心理、作業需求,認真篩選、改造、設計和評價每份作業。
2. 自主性原則。在教師主導下,我們努力發揮學生的群體作用,嘗試讓學生自主設計作業。有時,可選擇學生“得意之作”,讓其他學生解答,出題者評改;有時可讓學生相互考試,相互批改評析;有時還可以從中擇優加工編寫試卷組織測試;有時則評選“最佳編題”與“最佳答題”進行表彰,學生編題后又充當評價者,提升了自我價值。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師便能點燃起他們勤學好問、渴求知識的火焰。
3. 興趣性原則。要吸引學生自覺自愿學習歷史,教師除了在施教過程中生動活潑的講解歷史知識,靈活機動地引領學生研討歷史問題,還應在設計作業中創新,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因為興趣是調動學生自覺進行作業訓練最好的催化劑。
4. 協同性原則。(1)建立親子合作型作業。我校歷史教師設計了每次大考前對歷史知識點考察的親子型作業,編寫歷史知識提綱和問題并附答案,供家長和學生一問一答使用。這樣時效性強,孩子們也在家長的關注下快樂成長。(2)建立基于網絡環境的互動協作型作業。例如在七年級學習中國古代史的過程中,我們設計的作業為:了解和探究中國古代杰出人物及其貢獻。要求學生寫研究日記,在網上交流,并建議家長適當參與和監控電子產品的使用。學生們有的研究政治家,有的對文化感興趣,爭先恐后地歡迎其他人對自己介紹的人物或歷史觀點進行批評、點贊或評論,整個作業持續了近一年。
三、初中歷史作業優化設計的形式應該多樣化
1. 自主積累式作業。歷史知識的整體把握很重要。新編歷史課程要求學生全面準確掌握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現象及基本線索,注意歷史知識的聯系,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視角認識人類社會的演進。因此,學生在學習進程中要學會圍繞歷史線索自主積累知識,可由教師布置學生用復習日記的形式編寫某個歷史階段或某個專題的提綱、問題式思維導圖等。日記或設計稿要求突出教師講課的重點和自己未掌握的知識點。用這種作業設計,學生就不是消極地掌握知識,而是靠積極的努力去獲得知識。教師主要是負責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
為了保證積累性作業的效能,應注意課內知識的積累,變重“量”為重“質”, 避免“題海戰術”,力爭舉一反三、事半功倍。教師對作業要合理篩選,保證效果和質量。同時我們提倡學案作業。我校的歷史老師近十年分工合作,篩選了多本作業練習,分三個年級編寫了一整套學案,供課堂學習使用,比較精確地根據本校的歷史教學時間、教師教學進度、學生知識掌握程度,適當安排作業。
教師還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把作業分為識記、理解、運用等幾種層次。有時由教師指定,有時由學生自主選擇層次。為克服學生的惰性,老師應適時采取策略,鼓勵學生在作業量和難度上逐漸給自己加碼。
作業要“分類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例如學了八年級下冊,可以設計以下作業:
①分別寫出近代史上的三個不平等條約的名稱。(答案:《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②最后一個條約是在哪次戰爭后簽訂的?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答案: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③結合史料說說你的感悟。(答案: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等。)
以上作業,學生自選兩題。這樣的作業,由易到難,層層遞進。
2. 改造傳統性作業。例如枯燥的歷史名詞抄寫可以改為歷史名詞接龍比賽,不但學生的興趣大大提高,而且還能使學生的歷史名詞量滾雪球式的累積,在循環使用中得以鞏固。學生都說這個作業好玩。
3. 探究性作業。學習完七年級下學期《科學技術與世俗文學》等課后,學生對文學名著中的故事產生極大興趣,筆者適時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并對學生進行研讀方法和撰寫探究報告的指導。一份份富有個性的探究報告出爐了,學生的探究角度各具特色:有《我助曹操統一天下游戲設計》《孫悟空與豬八戒性格的比較》等。學生在完成這些作業時既接受了思想文化熏陶又積累了豐厚的歷史文化素養。
4. 想象性作業。由歷史課代表組織學生進行《赤壁之戰》課本劇的的創作與表演。學生積極報名,分工協作,設計臺詞,尋找道具,化裝。為了使表演更能被大家認可,全班大多數同學無論是否參演,都對課文再三探討。這樣的想象性作業極大促進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訓練了他們語言的觸覺和對歷史事件的感悟能力。
5. 實踐型作業。學完七年級上第1課《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后,筆者對學生說:“我們在課堂上了解了北京周口店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實中國還有許多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人文景點,下節課看誰知道得最多。”短短幾句話,明確了查找資料的內容。學生課后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到很多相關的課內外知識,如西安碑林、秦始皇兵馬俑等也已被列入了世界遺產預備名單。這樣,學生既提高了信息意識,更拓展了關注社會的視野。
6. 拓展性作業。學完科技革命后,筆者布置學生寫了一篇題為《我與科技革命》的文章,把學習知識和思想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學生文章,發覺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次作業真正體現了學以致用。
四、建立合理完整的歷史作業評價體系
進行歷史作業的優化設計,需要建立合理完整的歷史作業評價體系。評價旨在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歷史學習潛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為了創建優化的歷史作業評價體系,使之與作業的優化設計相互相承,教師應努力做到:(1)要及時有效批改地作業,必要時作評語性評價;(2)根據學生的個性、學習習慣和歷史水平等,給予不同的評價尺度和評價策略;(3)為了讓歷史學習進入良性循環,可適當引入學生參與評價的機制;(4)評價結果的展示也可以豐富多彩,以求適應初中生喜歡競爭、渴望尊重等心理特點。常見的有星級制評價、檔案袋評價、評價墻評價,對優秀作業給予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獎勵的評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與進步,獲得繼續進步的動力。
綜上所述,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大背景下,我們應當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盡最大努力創新作業的形式和內容,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歷史作業觀,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加速提高學生各種能力,使作業起到兼收并蓄的良好作用。教師在指導與設計作業中也能深受啟發,不斷提高自身的水平。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