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霞
封開縣南豐鎮中心小學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眲邮植僮鳎梢允箤W生獲取大量的感性知識,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主動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通過觀察、推理等發現對象的某些特征或與其他對象的區別與聯系,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數學教學中動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它是求知的外在表現,它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
但是,由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低年級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形成了一對尖銳的矛盾,因此,許多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適當增加演示操作教具、學具的教學方式。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設計了去春游的教學情境。把6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同學,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學生很快就擺好了。然后我再問“把7個梨平均分給3個同學,會怎樣呢?”這樣一問,學生興趣盎然,紛紛拿出學具來擺一擺。學生通過擺學具,很容易發現多出了一個梨。在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觀察、分析、思考,引出了“余數”的概念,理解了“余數”的含義。由于余數的概念是建立在學生的動手操作、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有豐富感知和表象做基礎,“有余數的除法”的概念形成就水到渠成。
二、動手操作,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可見多動作操作,能發散學生的思維,達到創新的目的。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教師要設置讓學生參與動手操作的情境,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給他們操作學具的機會,通過動手擺一擺,拼一拼,體會操作、探索、發現答案的樂趣,在思維的發散過程中萌發創新的靈感。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想一想,怎樣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再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通過剪、拼、平移、旋轉等操作,把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自主探究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動手操作,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成功與否,學習效果如何,取決于全體學生的有效參與程度,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積極思考的情境。把枯燥的數字、符號、抽象的概念公式變成具有實用性、愉悅性的材料。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特長,提高素質,使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無形的引力。讓學生產生一種新奇的感覺,進而產生一種主動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平均分》時,我先進行一場學生喜愛的拔河比賽。一組3人,一組4人,并對4人組取得比賽的勝利進行表揚。這時就有許多學生舉手發言了“老師,這樣不公平,這一組是3人,另一組是4人。”“那你覺得怎樣才公平呢?”我接著問。學生說:“兩組的人數同樣多才公平。”在學生說出“同樣多”的基礎上,我再提問:“每份分得同樣多,你能給這樣的分法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嗎?”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平分”、“公平分”“同樣分”……“平均分”的概念也就很自然地展現了出來。這樣,將學生自然地帶入求知的情境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探索新的知識做好鋪墊。
然后我再出示例題“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分一分”。讓學生操作學具,根據自己的想法分一分。有的每份先分1個,每份再分1個,直到分完為止。有的每份先分2個,每份再分1個。有的用乘法口訣一算,三六十八,直接每份分3個。這樣的教學讓每個學生親身經歷分的過程,對最后不管是哪種分法,每份都是3個這樣的答案給予了肯定。并通過比較發現,第3種方法是最簡便的。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在多種感官協調合作下獲取知識。化解重點,并突出了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