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遠光
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高級中學
有效的歷史教學,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主要目的,培養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精神和創新精神,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塑造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歷史教學要注重能力培養,有效提高學生的能力
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主要目的,因此,歷史教學必定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我在歷史教學中比較注重以下能力的培養。歷史想象力、語言的表達能力、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和動手能力。我在歷史教學中,常誘導她們如何思考問題,引發她們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舉個例子,我在講祖國統一大業的進展這一節的臺灣問題時,設問:你認為臺灣能否回到祖國的懷抱,為什么?這個問題很有吸引力,學生們的興趣來了,她們開動腦筋認真思考,積極討論,接著,很有表達自己看法的欲望了。有人認為不能統一,因為有臺獨分子的存在,有美國的破壞等等。有人認為能夠統一,因為祖國的強大,因為有“一國兩制”等等,這樣既吸引學生,又鍛煉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在講到岳飛抗金的時候讓學生辯論岳飛是不是民族英雄?學生們從正反兩方面搜集材料,表達看法,積極辯論。這樣可以鍛煉她們的表達能力、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北師大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課破解彩陶之謎,給學生創造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人型陶罐——什么事情使這個小女孩有這樣的表情?小口尖底瓶——這個汲水用的瓶子為什么做成這樣?如果你用這個瓶子到河里汲水,會出現什么奇妙的發現?為什么?舞蹈紋彩陶盆——彩陶盆上人們手拉手的圖案,體現了當時人們的什么樣的生活情景?人面魚紋彩陶盆——彩陶盆上為什么要刻上這些神秘的圖案,這些圖案象征著什么?在這里,學生們可以大膽想象,想象力得到充分的鍛煉。至于動手能力,只要用心指導,效果也是不錯的。講了破解彩陶之謎后,我組織學生進行一個手工制作——制造陶器,從選擇泥土到制作過程給予必要的指導,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既提高了興趣又得到實踐的鍛煉,感受了真實的歷史。高一教材(岳麓版)中講到五四運動時,我讓學生以當時一外國記者身份,寫一篇關于五四運動的報道,使學生置身于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感受活生生的歷史,充分考察了學生比較綜合的歷史素質。
二、歷史教學要注重創造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 教師要敢于創新
學生的很多行為和習慣會受到教師的影響。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必須要求教師有創新意識。有些歷史教師不停地發揮自己口才的習慣,這種習慣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必須加以改變。要避免在課堂里要改變以講述為主的方式,給學生思考、表達、表演的機會。教師的授課不能老是沿襲傳統,也應該有一個創新。比如在導入這一環節中老是運用復習導入法,就不能給學生創新的感覺。聯系鄉土知識導入,講故事導入等往往更具創新性。教師的創新必然會影響到學生的創新。比如,高一教材(岳麓版)——《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導入:我首先放出幾個人物的圖片(彼得大帝、列寧、斯大林、葉利欽、普京),讓學生對比幾個人物中俄國不同的社會性質,感受俄國歷史的變遷,然后從列寧中引入對其所領導的十月革命的學習。這種方式新穎,一上課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2. 積極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以學生為主,創造機會給學生展示。學生討論、表演歷史故事、辯論等都是能夠培養學生主動性的好辦法。同時,作為教師,要經常創造一些學生創新的機會。比如,在講岳飛抗金時,我組織了一場討論:岳飛忠于宋高宗是不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逐漸分成兩派,一派認為不能說岳飛愚蠢,因為,在以前,臣忠于君是理所當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派則覺得岳飛的行為是一種愚忠,不可取。兩派鬧得不可開交。最后,我在指出前者看問題注意到一定的歷史背景的同時,也大力肯定后者的一種創新精神。表揚后者有自己的立場,有反抗的意識。并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懷疑的精神,不惟書、不惟師。高一教材(岳麓版)——《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課中,我讓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自由辯論:雅典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還是虛假的民主?學生們的熱情高漲,踴躍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使我驚嘆的是,學生的思維還是很開闊的,很多發言涉及的范圍很廣,已經超出歷史范疇。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