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廣州市江南外國語學校
一、研究背景
語文課堂教學中,篇幅長的文章容量大,教學耗時長效果低的困境由來已久。教師往往花上幾個課時細致講解,再練習鞏固,費時多效果也不明顯。課下,教師更要花上幾倍的時間精心準備,一邊精心備課,一邊趕進度搶課時,而同一篇文章學生學得越久,也學得煩躁,再回頭一看,要點一堆,重點難點也是遍布各處,重點太多易忘記,考查檢測,難度太大不會做。久而久之,越是長篇的文章,部分學生越不愛學,老師也就越不愿講。文章有長短,這是常態,知識有深淺,也是合理。我們要提高教學效率,就是解決教學實際的重要問題,要贏得了時間,更能拿效果說話。否則,學習再多,記錄再多,也會消化不了。
教,必須從學出發。將心比心,我們也能理解學生,學習各科的“鴨梨山大”。而且,語文也是周課時最多的學科之一。語文的難點要盡可能在課內消化解決,教師形成自己個性化的解讀經驗,才是雙贏的保證。
二、具體實踐
三維簡圖導學,就是本人在教學方面的一個新嘗試,以下的一些做法以人教版初中魯迅作品教學為例,是因為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人教版教材中的篇幅長度和難度系數都是居于前列的。
(一) 疑點入門:以疑促思,以疑促學
1. 細讀文本,發現疑點
《故鄉》是魯迅一篇經典作品,文章有6000多個字。第一步,閱讀環節,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嘗試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地方,說說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用意在于通過學生自主閱讀自己去發現課文的疑惑點和學習難點。這個環節不等同于內容概括和理解分析,還需要同學們自己發現問題。不過,學生也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些同學找的問題恰恰正是課文的難點、重點;有些同學提出的疑惑看似無理,實則有疑,更是值得探究。如一位同學抓住文字表面上的矛盾之處“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和“仿佛也就如此”,似乎說不通,這正是文中需要重點解決的一個難點。有一位同學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閏土的銀項圈哪去了”,大家都笑了起來,大多數同學覺得這問題太簡單了,這是小說中一個看似很普通的情節,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小的疑惑,反而更容易被忽略了。還有一位同學提到的疑惑竟然是跟楊二嫂的嘴唇有關的,書上說她年輕時她是薄嘴唇,后來再相見時, “嘴唇也沒有這么薄”,年齡大了,怎么連嘴巴也變了,按常說,人年齡的變化跟嘴唇的厚薄本是一點也沒有關系的,孩子們的眼睛真是太犀利了,這個小細節我們按常理是無法解釋的。正是對文本的細讀,學生們發現了一些可疑之處,學貴有疑,疑處見心,這才是符合孩子們童心的理解。
2. 解讀文本,分析疑點
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提出“本色語文”的教學觀,基本內涵之一就指出“語文本源——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為根本目的”。閱讀文本,貴在有疑。有時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也是符合學生心理年齡特點的,《故鄉》中,學生想到閏土小時候一個那么重要的物品銀項圈,怎么在他最小的孩子水生身上也沒有了呢,有人小小聲笑了。于是,我們展開討論,想出很多種可能,有人說可能被賣掉了、也有說當了、丟了或者被偷了。在辯說和思考中,學生們慢慢理解了,更看到了答案背后一個個心酸的故事,認清了小說中人物的悲劇性——要不是生活的窘迫,何以連這樣一個重要的物件都會舍棄呢?學生看到了閏土命運的巨大的變化,對他更多了一些憐憫,這樣就對閏土這個人物的理解又更深了一步,而啟發點,只是一個同學的小疑惑。跟楊二嫂的嘴唇厚薄有關的這個小細節,我們按常理的說不通的,經過激烈討論后,同學們結合這個人物的特點,分析了她這點變化的幾種可能:一是“我”的錯覺,對她印象的不好;二是她變了,啰嗦不止,看起來像變薄了;三是樣貌性格發生改變所產生的視覺效果。討論的結果不一樣并不重要,而是在這樣一個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更深入了解了她身上所發生的變化,感受到楊二嫂這個人物的性格隨著時代變遷所發生的改變,更體會了“我”對她的情感發生的變化。
激發孩子們的語文學習興趣,正需要這樣一個悅讀的學習氛圍,激活學生想象力,激發學生求知欲,在疑中有學、疑中有知,疑、知、學形成新的聯系,不斷豐富了學習內容。
(二) 重點引航:精心預設,靈活生成
1. 教學預設,有痕于心
在課堂中,老師要心中有數,心中有底,更要心中有料,“當得了孫悟空,拿得住小猴子”。“板書是精心設計和靈活運用的相互結合”、“有痕與無痕結合,預設與生成結合,標準答案與學生回答相結合,是新課程板書藝術的特點”,我非常認同尤立增老師在板書藝術方面的這些見解。三維簡圖也是主張板書設計符合有痕與無痕的結合。老師在課前要進行教學設想,這就是“有痕”,這包括板書的設計,何時用,怎么用,痕在老師心里。而在教學中,老師又要讓學生盡可能的展示他們思考的精華,正是通過他們的思考,老師才能在黑板上信手寫來,這就是“無痕”,“雖經錘煉雕琢卻不落痕跡” 。
2. 無痕而學,靜待花開
教師要善于引導,而不是只是簡單的操作課堂,要給予學生更大的思考空間,這便是“無痕”。《阿長與<山海經>》這篇作品寫了我和長媽媽相處的過程中許多件事,作品也有3000多字,而且內容概括也正是這篇文章的一個教學重點,我們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情節概括,故事長,看似抱怨牢騷式的敘述背后是發自內心的對長媽媽的愛的感恩,這個環節中敘述斷斷續續,又似是長媽媽在講故事,因而情節概括還是需要非常強的綜合能力。在準備環節我就想到了答案是不可能唯一的,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我不能給學生標準答案,所以引導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在無標準的答案中去整合形成有價值、有深度的思考,這樣才能更好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和達成學習效果。在設計準備時,我就沒有給學生提示,只讓學生進行相關事件的回憶和聯系,從人物常態的身份地位、習慣癖好、性格特點幾個方面去思考,進而和學生分析整理出人物的性格。孩子們從身為保姆的長媽媽身份低微,感知到長媽媽的熱情善良,至于人物的不拘小節的瑣碎,其實也是點滴的補充,不影響對她的整體理解。
(三)亮點總結:歸納提升,語文才有新活力
消除思維慣性,語文之花才能在學生的心里綻放。亮點的總結即便姍姍來遲,也是完美收工。為了盡可能讓每一篇文章都能給予學生獨特的體會和深入的理解,教師需要小小的改變和創新。總結作為課堂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提升文本,也深深體現著語文的魅力。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嘗試使用多樣化的亮點歸納形式,如通過一字串聯、感悟抒懷、對比呈現 、反思立意等一些方法來歸結全文,完善提升。語文應該閃耀著一種詩性的光輝,抒寫生命的感性、寄托文學的自由。以下是一些課例的三維導圖的呈現。
《風箏》的三維簡圖:
疑點入門:我的思考(問題1、問題2)
重點引航:看風箏——憶風箏——議風箏
憶風箏:少時(折斷風箏——精神虐殺)中年(未能補過——永恒悲哀)
亮點總結:手足親情,蕩漾在“為了弟弟有出息,我蠻橫毀壞風箏”的憤怒里;蕩漾在“我急于補過,而終于無可補救”的悲哀中;蕩漾在“小兄弟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的心靈里。
《雪》的三維簡圖:
疑點入門:我的思考(問題1、問題2)
重點引航:滋潤美艷——江南的雪——追求:美好的理想
升騰閃爍——朔方的雪——不屈的斗爭
用戰斗創造一個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亮點總結:南國的雨,是愛還是冷漠;江南的雪,是快樂還是孤獨;朔方的雪,是希望還是絕望。
《阿長與<山海經>》的三維簡圖
疑點入門:我的思考(問題1、問題2)
重點引航:身份地位(低下)——習慣癖好(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性格特點(淳樸無知,熱情善良)
亮點總結:瑣瑣碎碎一個人,真真切切一樁事;一件事、一輩子、一生情,逝者長矣,來者深追;深切懷念————由衷祝福。
《故鄉》的三維簡圖:
疑點入門:我的思考(問題1、問題2)
重點引航:美麗的故鄉——變:蕭索的故鄉(人已淡,景已非,情更疏)
四、成效反思
三維簡圖導學,立足于教學的實際,從學生的疑點出發,激發學生的探知欲,從而實施教學。疑點入門、重點引航、亮點總結的三維簡圖導學,活躍學生思維,注重對學習效果的提煉升華。變繁為簡、整合思路,注重教學過程的推導歸納,實現教學重難點的轉變,把復雜的文本轉化為思路清晰、一目了然的思維簡圖,形成形象記憶,讓學生能有直觀形象的認知。在實施三維簡圖的導學過程中,我也發現除了有效的教學環節,如何解決學與練、如何讓學生內化等相關教學問題也一直存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如何能讓學生真正提出更多問題,是我在下一步要更多探索和思考的。雖然困惑始終存在,因我從無數教學的前輩們身上也看到,只要教師大膽革新,打破常規教法,解除不必要的課堂約束,課程就是經驗,學生就是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便是探索的意義所在。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