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文
廣州市南沙區崗城小學
立根這片沃土,浸潤著學校文化傳統,我校確立了“石文化教育”。我們從自然之石出發,走進“文化之石”,走近“理念之石”,并把石、石文化、石精神融匯在日常的教育行為中。玉汝于成,學校正以嶄新面貌走在“區域影響力的優質學校”道路上。
一、土與石孕育學府精神
珠江流水中的金洲崗,在滄海桑田的地理變遷中,日積月累,集沙成洲,繼而成為洲之脊,水之托。但是,世界所有的泥土都離不開石頭。肥沃的土地,身后曾經是堅硬的巖石。奇石林立的金洲崗是校園獨特的風景。置身其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大自然遠古的神秘,也憧憬到我們美好的未來。
在我校的辦學傳統中,可以看到前輩從日常柔軟的生活中不斷探尋風骨的追求。這就是柔軟和堅硬,泥土和巖石的辯證法,也是學校歷史的主線。仔細琢磨,我們從中可找到石頭的堅固,石頭塑造出的各種具象,石頭后面蘊藏的各種精神,比如美好、堅毅、相互支撐,等等。
為了把南沙區教育局提出的“基礎教育國際化”這一宏大敘事與學校歷史對接,我們選擇了從石頭出發,重新打量我們腳下的泥土和石塊,全面了解石頭文化的內涵,深刻思考石頭所蘊藏的精神品質。
這是一次“尋找石頭精神”之旅,也是一次尋找“教育精神”之旅。我們發現,崗城小學的過去,曾經在教育中觸及過許多深刻問題,有一些還真誠地實踐過。比如,教育聯系生活的探索,學習自主性的探索,活動課程的探索,等等。從“石”出發,最后回歸到“石”,“石以載道,石品育人”。自然之道,其理互通。我們要做的,就是明道釋理,踏實踐行。
二、石文化凝聚特色教育理念
從“自然之石”到“文化之石”,再到“理念之石”,每一次的“石頭”的嬗變,都是人的精神升華。我們最后確定“石文化教育”,也是對學校傳統和辦學特色的升華,其中流動的正是我們的教育理想和追求。
“石文化教育”,運用的是哲學所說的“比喻語句”,其實質是指用“石的精神”去滋養學生,把學生塑造成具有“石頭一樣精神”的人。
那么,“石文化”具體所指是什么呢?簡單來說,我校從中尋找到這樣四個特征:第一,擁有頑強的毅力,能抗擊外界的各種打擊,堅如磐石。第二,有責任擔當。小可鋪路,大可擎天。第三,做最好的自己。金石玉聲,是自然最美的聲音。第四,互相支持,團隊合作。鋪路建房,修橋筑城,石頭互相支撐,不計位置高低,共同完成任務。
“石文化”的光輝,就是人性的光輝。因此,我校明確了“石以載道、石品育人”的辦學理念。并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概括出“鍥而不舍,金石為開”的校訓,“有教無類、點石成金”的教風、“樂學巧學、水滴石穿”的學風、 “崗城鋼成、眾志成城”的學校精神。
三、特色課程滋潤學子心靈
“石文化教育”理念指導下的課程建設,方向明確,特色突出。我校重新梳理了課程清單,明確了三大課程體系。潛在課程,注重繼承和弘揚原有的“石文化”,并把學校的各種物質形態、制度形態納入到潛在課程范圍,充分發揮其“潤物細無聲”的課程功能。活動課程,力求做到精細化、系列化。
學校編寫了主題為“賞石”的校本課程。以“賞石”為藍本,學生利用晨會、午會、班會及課堂,選擇其中內容,或閱讀有關“石”的經典詩文,或欣賞“石”的藝術品,或觀看有關“石”視頻,或制作“石”的手工藝品。學生在形式多樣的“石文化”中,感受石,理解石,欣賞石,最后感悟石與人生。
開展“石以載道”的相關主題教育活動。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深入挖掘金洲崗上“石”的歷史淵源,以“賞石”來探究石的品格和分類。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如系列講座、專項探究等,把石品文化的烙印深深植根在每一個學科教學之中。
開展“石文化教育”特色的班級文化建設。每班以“石品”為主題來開展系列活動,經常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和校情教育。堅持開好“兩會”(晨會和班會),精心組織主題班隊會。以培養優秀的品質為出發點,激勵學生發憤圖強,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綜合素養。
學校建立“五色鉆”評價體系。以“品如玉、志如石、心如海、行如水”為標桿,開展五“品如玉的禮儀之星”“心如海的博愛之星”“ 志如石的好學之星”“行如水的探索之星”等評比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良好的行為習慣、廣泛的興趣愛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形成石品育人的良好風氣。
建立“石文化教育”教育專題網站。利用校園網為師生及時將活動信息及素材上傳,為師生深入學習和研究“石文化教育”的和諧校園創設互動平臺。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