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云娜
【摘要】我國從古至今就具有“以詩教化”的教育理念,并成了我國的一種傳統教育方式。在當前的新語文課程標準當中,尤其注重彰顯出詩歌教學所具有的重要性。隨著語文教材中詩歌所占的比例持續提升,在這樣的教學發展趨勢下,怎樣有效地開展詩歌教學,重點是要科學合理地采取詩歌教學的策略。當前的語文教學實踐充分顯現出詩歌教學的有效策略是朗讀、背誦詩歌,以及融入情感進行真實的感悟與體驗,并在教學中合理運用。
【關鍵詞】詩歌教學;美育;鑒賞;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詩歌教學的意義
我國早在春秋時期的《論語》中即有記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此為我國古代對詩歌所具有的作用較早地進行論述的作品之一。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發展趨勢下,素質教育獲得了全社會普遍的重視。在語文教育中,應有意識地將詩歌教學置于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以此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全世界從古至今流傳下許多文采飛揚、雋永美好的詩歌佳作,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思想意識、情感體驗以及所營造的唯美的詩歌意境,都能夠給予現今的高中學生積極主動、健康向上的正能量。而具有實效性的詩歌教學,能夠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的語文素養與情感意識。為能夠貫徹落實新課標理念,高中語文課本(人教版)就重點強調了對詩歌單元的安排。在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即為現代與當代中外經典詩歌為主的單元內容,這樣的教材安排,就讓詩歌成了緊密聯系初中語文與高中語文的紐帶。在高中語文第三冊中有兩個古詩單元內容,涵蓋了從我國春秋時期的《詩經》到唐詩與宋詞,具有較多的詩歌。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課本中世界各國的優秀詩歌具有重要的地位,彰顯出詩歌在語文中的重要性。雖然當前較為注重對高中學生進行詩歌教學,但是這并非就能較好地體現出詩歌對教育學生起到了實效。在這個教育過程中,還需要體現出是否能夠合理運用教學策略的問題,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使詩歌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二、詩歌美育教學的策略
對于詩歌在教學中的作用而言,教學重點在于對詩歌的語言進行品味,深切地進行情感體驗,適當地傳授給學生相關的知識。而誦讀和鑒賞則是基本的教學策略,只有借助朗讀,才能深入感悟詩歌的真情實感。借助于背誦,來有效地積累學習詩歌的素材,并深入進行“融情入景”的鑒賞。學習詩歌必須首重誦讀,古人常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詩歌中,詩歌韻律與詩歌節奏是緊密聯系的,因此必須對詩歌進行多次誦讀,并從中體會出詩歌所具有的優美韻律與強烈的節奏,以此來感悟與體驗詩歌所具有的音樂之美。借助詩歌的“通感”,來深切感受詩歌所構建起的唯美的意境,并讓人們的心靈沉醉于“繆斯女神”的殿堂里,去領悟詩歌的豐富內涵與深遠的外延,從而獲得真正的關于詩歌的美感。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必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趣,讓學生能夠真情實感地進行朗讀,而想要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就必須較好地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人論世
被稱譽為儒家“亞圣”的孟子倡言“知人論世”觀,即想要深入了解詩歌的內涵,首先就要了解作者創作詩歌的歷史背景以及創作詩歌的心路歷程。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創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當時白居易被貶為九江郡司馬,這對白居易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只有了解這一點,才能較好地理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中所體現出的感傷情緒,讓學生在朗讀時,逐漸深入詩人的內心世界。
(二)進入角色
在經過“知人論世”之后,學生應進入角色,將自我幻化為詩歌中的一部分,認真細致地進行理解,深入進行領悟,并與詩人進行心靈的交融。如此一來,方可在朗讀過程中深入地感悟到詩人的內心世界,以此來深入地理解與掌握詩的內涵。
(三)有效地創設教學情境
由于當前許多學生會怯場,或是缺乏自信心,因而并不愿意去對詩歌進行公開誦讀。針對此情況,教師必須營造一種自由平等、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公開誦讀的良好平臺,使學生能夠真切地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另外,教師應開展好范讀,可以通過自身充滿真情實感的誦讀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能借助朗讀時,獲得一種美的心靈體驗。學生在“情感閱讀”中可以有效地對詩歌自身所具有的“美”點進行欣賞,而在遇到一些晦澀難懂的詩歌,則可先行背誦記憶,以此來深化對詩歌的了解,并經過深入的鑒賞,進一步理解詩歌的內涵。由于中學生具有較強的記憶力,因此可以背誦許多優秀詩歌,能夠有效地積累豐富多樣的素材。
在詩歌教學中,誦讀與鑒賞是兩項極其重要的方法。因此,教師在開展詩歌教學時,必須有效地落實誦讀與鑒賞的教學策略。誦讀是鑒賞的前提條件,鑒賞則是誦讀的持續深化,只有將誦讀與鑒賞進行緊密聯系,才能在詩歌教學中獲得較好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從而有效地提升良好效果,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安占海.高中語文課堂的美育教學探討[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6(11).
[2]喻文平.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美育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23).
[3]馬曉文.語文詩歌教學中的美育功能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5(3).
[4]成蕊.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詩歌審美性教學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40).
[5]沙俊才.基于審美教學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J].語文天地(理論綜合),2013(7).
[6]李春女.高中語文詩歌美育教學探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