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
【摘要】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自身因素、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因素共同構成了后進生產生的主要因素。教師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應當認真分析后進生產生的原因,有的放矢,采取積極的轉化對策,促進后進生的轉化和發展。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后進生;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指出:“現代教育應當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貫徹落實素質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關注每一名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后進生的存在,影響和阻礙了整個班級的發展。從根本上講,對于每一個班級而言,后進生都是普遍存在的群體。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地分析后進生產生的原因,立足實際的教學條件和教學內容,對后進生積極地進行轉化,影響和改變后進生,最終達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目標。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后進生產生的原因
所謂后進生,是指在班級中學習成績差、紀律差和行為習慣差的學生。通俗易懂地講,后進生是指部分不求上進的學生,傳統的說法叫作“差生”。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后進生產生的因素很多。以下筆者主要從學生自身的因素、家庭教育因素以及學校教育因素三方面闡述后進生產生的原因:
(一)學生自身因素
從哲學的觀點解釋:內因是事物發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內因決定外因。由此可見,對于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后進生的產生,學生自身的因素應當是主要因素。筆者在語文執教的過程中發現,絕大部分語文學習成績欠佳的學生,都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學習習慣差、態度差,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能很好地自我調節。容易鉆牛角尖,對語言的學習缺乏耐心和信心。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逐漸落后,最終淪為后進生。
(二)家庭教育因素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生活基本都是“家—學?!眱牲c一線,接觸社會的時間較少。而家庭教育作為小學生的第一教育,對于學生的影響極大。縱觀絕大部分后進生的成長環境,不難發現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如粗暴、溺愛、不聞不問等,都是影響孩子成長的不良因素。尤其是對于農村地區的孩子而言,父母離異、外出務工等,都會讓很多小孩子如同“孤兒”一般,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關愛和管教,從而讓孩子養成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和行為態度,進而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為名副其實的后進生。
(三)學校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構成小學生的兩大教育主體。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也是影響和產生后進生的重要因素。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對優等生表現出明顯的喜歡,對成績欠佳的學生表現出厭惡或者是漠視,這都會讓學生從心理上有受傷之感,讓學生形成自卑的心理,最終會導致學生厭惡語文的學習,學習成績難以得到有效提升,最終形成后進生。
二、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后進生的轉化對策
俗話說:“心病終須心藥醫,解鈴還須系鈴人?!贬槍Ξ斍靶W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后進生產生的原因,筆者認為,要想實現后進生的轉化,需要從學生自身、家庭以及學校三方面入手:
(一)教師積極引導,促后進生自我轉化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部分后進生之所以語文成績不好,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缺乏語文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在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應當采取積極的引導對策,鼓勵和轉化后進生。首先,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樹立語文學習的信心。這種信心的樹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讓學生認清自己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指導學生不斷克服困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其次,教師應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懂得如何預習、復習、聽課,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外積累等,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然后,教師還應當立足學生的學習現狀,指導學生學會建立學習的目標,如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讓學生通過學習目標的確定,為自己的語文學習指明方向,最終擺脫“后進生”的稱呼。
(二)創新教學模式,實現后進生轉化目標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學模式,是教師教學的責任和使命。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要想實現后進生轉化的目標,教師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首先,轉變傳統的教學態度,積極實施情感教育。從根本上講,情感教育是轉化后進生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地鼓勵和引導學生,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教師的一句鼓勵和肯定,都會激發學生無限的學習動力。其次,教師還要善于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的選擇上,盡可能地照顧到每一名學生,避免“部分學生吃不飽、部分學生吃不消”的教學現狀出現,最終促進后進生的轉化。
(三)家校聯合,充分發揮家庭的育人功能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強化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這種溝通交流有兩個層面的含義:首先,要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實際表現,以便于更好地實施管教。其次,教師和家長的溝通,有利于提升家長的教育水平,促進家長教育理念的轉化,充分發揮家庭的育人功能,為促進后進生的轉化奠定基礎。尤其是對于農村地區的小學,家長的育人功能基本是缺失的,因此,農村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師更應當強化和家長的溝通交流,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為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而言,后進生的存在,影響了班級的整體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立足于后進生產生的原因,采取積極的轉化對策,不斷轉化和改變后進生,促進班級的全面發展。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經驗,立足語文教學中后進生產生的因素,分析在新課改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后進生的轉化對策。
參考文獻
[1]曾中秋.小學語文教學中后進生的轉化對策探討[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