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榮
【摘要】筆者總結近年來的語文教學經驗,結合文言文教學實踐中遇見的典型問題,本著教學相長的原則,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間段,教師、學生兩個角度對高中文言文教學模式做了以下探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國學日漸升溫、傳統文化備受重視的大背景下,文言文教學已經成為傳承國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長期以來,文言文的教學形成了“老師全文翻譯,學生昏昏欲睡”的模式,老師著力于逐字逐句串講,以文言文翻譯為己任,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記筆記背筆記的地位。“課前頭疼,課中心累,課后全忘”的教學困境,使得學生視古文為陌路,教師視古文教學為窮途,所以探索文言文教學的新模式已經迫在眉睫。筆者總結近年來的語文教學經驗,結合文言文教學實踐中遇見的典型問題,本著教學相長的原則,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間段,教師、學生兩個角度對高中文言文教學模式做了以下探究。
一、課前預習引導模式
根據以往經驗,教師對于學生會有課前預習的要求,但由于預習引導不足,學生對于課前預習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對課文詞匯的讀音注釋上,預習大多數流于形式,更談不上預習效果。
(一)教師角度
在新課開始之前,教師應在上節授課結束時提醒學生進行新課預習。新課預習的重點在于設定新課預習目標,如在學習《過秦論》前,可以提出思考題“賈誼何許人也”“了解秦朝的滅亡之路”等;在《過秦論》之后,《鴻門宴》之前,可以提醒學生從“秦亡之后”思考,了解歷史,然后提出復述“鴻門宴”典故的預習目標等。就教師而言,應在預習環節做好引導,抓住學生興趣點所在,設定預習目標。
(二)學生角度
重視常見典故及經典名句,可以在老師指導下每天學習一個典故,可以是成語,可以是俗語,也可以是經典詩句。如通過學習“圖窮匕見”成語典故,預習《荊軻刺秦王》課文;學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預習《鴻門宴》課文;學習“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預習《勸學》課文,等等。這樣的預習方法一方面可以達到預習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學生寫作積累大量素材,為學生寫作打下基礎。
二、課中互動交流模式
課堂永遠是教學的中心陣地,作為該陣地的雙方—學生和老師的溝通交流是教學的核心,是高效率教學的重要途徑。
(一)教師角度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老師不是用來講書的,尤其不是用來逐句逐句地翻,把文言翻成白話的。他的任務在指導學生精讀。”轉變思維和方法,從填鴨式講授向互動式交流轉變,從枯燥無聊課堂向快樂興趣課堂轉變。文言文教學需要更多的耐心、時間和精力,所以對于教師有更多的要求,比如上課不能一味求快,要循序漸進、諄諄教導。除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的傳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這樣,才能舉一反三,使得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獲得更多自信、提升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更好地迎接高考。
(二)學生角度
變被動為主動,從單純的“聽”“讀”向“說”“寫”轉變。以往的文言文教學以“聽”“背”為主線,教師全包全攬,逐字逐句解釋翻譯;學生邊聽邊記,一不留神便昏昏欲睡,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差。在互動交流模式中,“聽”“說”“讀”“寫”被賦予新的含義。“聽”包括聽原文朗誦、聽老師講解、聽同學討論、聽百家之言,聽的過程可以促進學生感知,激發文言文學習熱情;“說”包括說文解字、說原文翻譯、說文章主旨、說作者故事等,說的過程可以增強學生對文言結構、語法的熟悉度,鍛煉學生語感;“讀”包括領讀、范讀、慢讀、默讀、配樂詩朗誦等,讀可以糾正發音、熟悉通假字,豐富課堂氛圍,提升授課效果;“寫”包括抄寫、聽寫、默寫、仿寫等,寫是學以致用的直接歸宿,對文言文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課后教學相長模式
《學記》在其有關教學原則的論述中寫道:“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的辯證關系:教與學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學”因“教”而日進,“教”因“學”而益深。然而根據授課經驗,大多數時候,一旦教師授課結束、學生脫離課堂,學習即告暫停。課堂學習固然重要,但僅僅靠課堂45分鐘來達成整個學習目標,顯然是不可能的。課堂提供了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平臺,同時也為教學相長提供了可能。
(一)教師角度
從課堂中來到課堂中去,在一節課結束后應及時總結授課難點、學生興趣點、備課要點等,然后進行歸納并應用到下一節課程教學中。尤其是在預習引導模式的前提下,許多學生可能關注到與老師不同角度的知識點,這可以為老師的教學技巧提供多種思路。還可以在一個階段教學后,如單元教學之后,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語料和語感,有了對語言進一步理解的基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文言文中出現的重要語言問題加以歸納和總結。整體把握“文”,自古有幾種比較好的方法:一曰“誦讀”;二曰“觀其大略”;三曰“不求甚解”。特別是誦讀,對理解“文”、感知“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學生角度
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后一般需要一個對知識點及方法的消化過程,所以課后復習是非常關鍵的。作為學生,“溫故而知新”的課后時間能夠使得學習效果事半功倍,也能讓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成就感,是文言文學習的關鍵一步。
當然,在整個文言文授課中,培養興趣是第一步并且貫穿于文言文教學始終。無論是課前預習的引導,還是課中互動的交流,或是課后的教學相長,都無一例外地蘊含著對文言文學習興趣的培養。文言文教學不僅肩負傳承國學文化的使命,還承擔了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的重要任務。明白了這一點,文言文教學的境界或許會有新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高原,吳支奎.課堂互動的社會學分析及優化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5).
[3]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