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要】閱讀教學中,學生在理解文本蘊藏的意境及內涵時往往存在困難,教師需要緊抓文本語言進行有廣度、有深度的適度提問,讓學生展開想象,從而產生言意兼得的知識內化。
【關鍵詞】課堂提問;語言;意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在現有的小學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上課很隨意,要么重用華麗的課件,要么一讀到底,要么依舊填鴨式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現成結論……如此種種教學現象,不僅教學效率低下,而且抓不住閱讀教學的根本。崔巒老師曾說:“一是內容太多、太雜,老師駕馭不了,無論‘西瓜還是‘芝麻統統要撿,‘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教學過程太繁瑣、太復雜,內容多、重點多、環節多。”那么課堂上如何才能夠刪繁就簡地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思考,從而達到多角度、有創意的創造性閱讀呢?筆者認為課堂提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而有效的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三度”。
一、抓文本語言,提問要適度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一個有詩意的語文課堂,如果缺少了教師穿針引線、恰到好處的提問,只會是一鍋亂粥。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立足文本語言,適時點撥提問,積極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的“攔路虎”。
如在教學《荷花》一課時,學生認為文中“挨挨擠擠”一詞是“擁擠”的意思,這僅僅是停留于文字表面的理解。教師得幫助學生開啟自主思考的引子:文中的“挨挨擠擠”不但寫出了荷葉的擁擠,還寫出了荷葉的什么特點?學生思索片刻回答:“挨挨擠擠”還寫出了荷葉的茂盛。由此可見,學生對“挨挨擠擠”的理解更加深入了。接著教師又問:生活中見過挨挨擠擠的現象嗎?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出“挨挨擠擠的螞蟻”“挨挨擠擠的灌木”“挨挨擠擠的鴿子”……這樣,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就更加到位了。
另外,在課堂上適度地提問有時具有“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點睛之效。如教學課文《鄉下人家》,教師便可圍繞文章的中心句來提問:作者為什么說“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學生細細品讀文本,那一幅幅和諧樸實、詩情畫意的農家風光縈繞心頭,作者對鄉村生活既向往又熱愛的情感也就浮于眼前了。
二、拓文本意境,提問有廣度
在閱讀教學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對文本蘊藏的意境進行正確感知是很重要的,只有這樣學生相應的閱讀目標才能達到預期。然而,文本的意境常有一定的隱藏性,不是學生直面語言文字就能感悟到的。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善于通過有廣度的課堂提問,巧妙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想象性拓展,在知識的內化中言意兼得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
怎樣有廣度地進行課堂提問呢?筆者認為教師的提問要從文本的不同橫切面著手,由現象到本質,有主有次,有理解有分析,有綜合有評價,力求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參與中嘗到成功的快感,進而產生更多更洶涌的進取心,這樣良好的課堂效應便水到渠成了。
如在教學《早春》這首詩時,其中一句“草色遙看近卻無”學生不太理解。如若教師洋洋灑灑地跟學生講述此句涉及的物理知識,只怕會更加混亂。這時,可以聯系學生生活的實際經驗提問:同學們見過剛插完秧苗的稻田從遠處看是什么樣子?近處看又是什么樣子?平時有見過的學生就會回答:從遠處看秧田一片綠油油,走近之后會看出秧田里的秧苗是稀疏的。又如教學《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時,有的學生的思考能力跟不上好奇心,所以對文中的自然規律未能體會。教師可通過以下問題促進學生深入文本,體驗情境:1.當眼看那只出來偵察的幼龜即將被嘲鶇啄食時,向導為什么若無其事地回答“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2.文中“我們”的做法對不對?3.幼龜最后的結局說明了什么?
縱觀這樣的課堂,教師通過多變的切入點準確進行廣度提問,符合學生的思維規律和心理特點,疏密有度,大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思維,自然就拓展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文本意境了。
三、循文本主旨,提問有深度
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在理解文本時經常難以深入文本,透視內涵。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提出:“只有當詮釋者被(文本)主題推動著,在主題方向上作進一步詢問時,才會出現真的對話?!痹诮虒W中,教師要根據學情,拋出有深度的提問,促進學生對文本主旨的指向性感悟。
學生在學習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課文《凡卡》時讀到:“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幾個小伙計到教堂做禮拜去了,就從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筆尖生了銹的鋼筆,摩平一張揉皺了的白紙,寫起信來?!边@句時并沒有什么特別關注,其實此處是作者的點睛之筆。教師可以這樣引導:“一小瓶”墨水、“一支筆尖生了銹”的鋼筆、“一張揉皺了”的白紙……作者的這些描寫是無意的嗎?是多此一舉嗎?學生的思路隨著教師拋出的提問墜入情感深層,集體聚焦這個存在感強烈的小細節,仿佛置身凡卡準備寫信的情境中,感受到了作者之所以細心刻畫這些書寫用具的簡陋,是為了烘托出凡卡學徒生活的艱辛和這封信的珍貴。教師遵循文本主旨的有效性提問把學生從“一言帶過的歪胡同”帶回了“感悟文本主旨的正途”。
著名哲學家薩特曾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币虼?,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有廣度、有深度的適度提問,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課堂學習中,對文本進行由淺入深的探究、理解和掌握,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海峰.例談閱讀教學中學生文本誤讀的應對策略[J].河北教育教學版,2012.
[2]朱小勇.以“誤讀”引領學生有效解讀文本[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