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陽
摘 要:打造定位準確個性鮮明的景觀產品,提升用地品質與價值,同時引入新銳的生活方式對于商業、旅游等景觀品類尤為重要。本文針對設計理念定位與對應形態呈現的“斷層”現象,嘗試把景觀空間的塑造實踐模式應用在項目策劃、總體規劃、細部設計等每個環節,初步探索和討論行之有效的個性化環境設計工作程序。
關鍵詞:個性化設計 場所 創意 斷層 演化 車間研制
從雅典衛城呈現的“簡單的建筑和復雜的城市”,到我們當前正在經歷的,在柯布那里的“復雜的建筑和簡單的城市”,現代城市的趨同促發了對于區域個性景觀的反思。
創意理念是設計師在空間作品構思過程中所確立的主導思想,它賦予作品文化內涵和風格特點。景觀設計受到的公共建設規劃條例及各種不同階段工作環節的限定更多,跨專業交叉協作的范圍更廣,設計過程中考慮到基礎設施、生態設計等一系列非單一性建設目標的狀況日益突顯。許多傳統的景觀設計工作幾乎完全的是從基本使用功能角度去考量場地設計,對于差異性的關注度并不高。而目前,對于景觀設計理念的理解多被認為是給已有的設計成果一個貌似符合邏輯的理由,也有認為是策劃包裝的手法,即:為設計穿上一件“華麗的外衣”。因此,設計當中只有“高點”而沒有“落點”的情況比比皆是,景觀設計工作過程中頻繁地出現一些“斷層”現象:項目策劃與總體規劃的斷層;規劃設計與景觀設計的斷層;設計定位與細部設計的斷層。每個環節都成為“片段”無法良好延續上一工作環節的目標。景觀設計的創意理念與其他設計一樣,是形成設計產品的依據、構思的來源,作為設計思路是指導各個形態構造細部實現的重要因素,最終使景觀空間場所滿足豐富多元功能的同時又具備獨特的情景與“氣質”。景觀環境從本質而言是多元并充滿彈性變化的,個性化塑造就是對于它的響應與體現。
一、 景觀創意理念的內涵與作用
不同的設計領域都有其各自的創意理念。創意理念重在物質功能和人的情感考量,以及人和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之上,它以使用者的需求為起點,以積極的勢態探求改善生存和物質方式的有效構思和設想。在產品設計領域里,不同的創意理念導致同一功能產品的形態千差萬別;而在平面設計領域,個性十足的作品構筑了生活中的視覺盛宴。一直以來創意理念的獲取在整個設計流程里都是一個關鍵環節,是整個設計的核心思想。
景觀設計專業往上滲透于宏觀的規劃環節:需充分了解區位環境、區域規劃、建筑格局情況等因素,對接好項目的各項指標要求,把握總體規劃的基調與方向;項目策劃方面,景觀設計師可能要兼負“策劃參謀”的角色介入,對景觀場地活動進行調研,提出相對微觀、具體的建議;向下則滲透到可行性景觀空間形態的組合:需考慮豎向和細部設計的具體形式,把控設計構思與實施的關系。景觀創意理念從產生到設計實施會經歷相對更漫長的修正周期,與其他設計相似的是,在設計的起始階段,景觀設計概念是發散的:概念方案也可以存在兩個以上的待討論成果。在總體規劃的結構下,根據不同目標的關注問題的重心不同會產幾個不同的思路;景觀設計概念并非完全依靠邏輯和業主或政府方的需求和既定的指標推導結果,也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文字和數據概念呈現主體方案構想,它必須以成像形式演繹自身的內涵,在滿足同一個規劃目標與設計功能需求的同時,訴求方式和功能場所的演繹自然也會是多元的。
二、 創意理念的研制
景觀設計操作中的創意理念是以場地自身的具體資源與條件為基礎結合用地開發要求進行空間思考與形態推導,期間還會加插著項目設計之外的各方面限定,包括:項目運營方式、投資計劃等背景因素。在創意“研制”的過程就是探索場地的特質與基因的過程,是尋求并嘗試場所“適宜”度的實驗活動。
在景觀設計創作過程中,設計師會一般會考量項目設計中若干個關鍵因素的,繼而引導下一步的思考與推敲,在每一個階段都歸納對應的要素限定下一階段的模式,在同一個模式條件下,一般會發散若干個構思,并分別對不同的構思進行深化設計,確定“模型”的方式,經過場所經驗、信息疊加與不同層面的討論,對每一個構想的“打磨”逐漸形成相對完整的理念,細部概念隨之會更趨向明確,因此引用了“車間研制”的設計創作過程。
設計研制的考慮因素一般有以下三個:1.物件,即場地及已有構筑物、建筑及場地形態與地方文化“痕跡”,對這些形態空間語言符號進行篩選、概括、提煉、延續或演變,產生有意味的符號與“母體”結構;2.事件,即特定的活動。在滿足用地的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時,演化與場所定位相對應的活動,并以適合的小品、材質、細節配合烘托“主題”,使適宜的“故事”有條件發生,通過活動過程提升使用者各方面的綜合感受;3.樣本,即不同的設計流派,迥異的自然風景類型以及層出不窮生活理念,這些模式都被整理并儲備,如同工廠里的“模具”,創作時可以根據具體的設計需要選擇這些樣本,既定的模式以嵌套的方式限定啟發下一個層次的模式出現,景觀場地中的更多細節能夠有效地派生,這樣場地更有機會獲得明確空間形態符號。若干個設計構想經過更多實際因素的“推拉”,或排除或融合出“合適”的場景。適宜的景觀會滲透場景的個性和“氣質”,即具有更強的場所感。
另外,設計理念是設計成果是否“適合”與“優良”的一個邏輯判斷基礎和思路源頭。當“概念方案”階段結束以后,接著是“方案設計”階段,再進入“擴初設計”階段等的一系列緊湊的工作環節。如果不強調概念設計階段的共識,原創的主導性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削減,最初的構想有可能被無道理地推翻,由于目前行業沒有系統的規范標準和指標能進行合理的引導,業主的訴求有可能隨時間推移、個人經歷的變化等原因要求更改設計,工作可能會陷入不斷的“圖像修改”當中,直到工程實施的最后時限,“斷層”現象也容易在此階段產生,背離了設計的預期的目,項目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打折扣。
創意理念是從可視形態到特定的想象情景中不斷交互、重疊出來的意識產品,而“車間研制”的操作嘗試探索一個有利于設計創意理念的產生、呈現,為設計反思提供共同的評估“模型”,也為項目隨機變更提供后備方案和變更彈性的工作方法,初步探索戶外環境個性化塑造的可行性實踐程序。
三、 景觀創意理念設計—以深圳宏發“云溪谷”項目為例
該項目基地位于深圳寶安區龍眼山腳下,東與龍騰路相接,南銜接國道15,被龍眼山市區風景區環抱;西接創業路;北望石巖大道。占地23885平方米,區內建筑基本完工,是高層公寓屬簡歐風格,功能規劃框架基本確定。與其他地產項目不同,該項目概念方案階段呈現出創意理念的推導的過程,側重設計結果背后的“故事”展現,把景觀理念的分析、發散、歸納過程一一羅列。
首先,對底盤及建筑進行分析,并理出“現代設計的考慮”、“在文化社會里假根,從大自然里生長出來”、“生活模仿藝術”三個的原則與構思方向。然后列出六個社區綠地項目的經典案例,其中包括西班牙中心公園;丹麥建筑大師提格·L·安德森(STIG L.ANDERSSON)的社區庭院;荷蘭“概念素描作品”中長方形的花圃以及匈牙利谷德設計事務所(GARTEN STUDIO)的布達佩斯社區公園(UJBUDA PARK)。簡要地把現代設計“樣本”進行類比參考。以照片展示和簡短的文字進行概括陳述,例如“流動的弧形墻面和山丘”、“之字形角度和對比度的路面”、“隨機彎曲的花圃及墻”、“升高的矩形平臺及植灌”等關鍵模式。
然后車間呈報了三個初步的思路,包括:“重新演繹的起源”、“代表社會地位的現代景觀”、“文化自由中現代藝術”,即簡歐式 、現代都會、抽象藝術風格三種構思,對應的設計主題為:“現代古典園林”、“歐式深圳”、“夢中畢加索”(附以該理念的平面圖與場景圖作說明),雖然三種風格是迥然不同的,但同是在現代設計風格的上演生出來的樣式。
在“車間理念研制”中對三個思路再進行發散,把“現代古典園林”、“歐式深圳”、“夢中畢加索”、“熱帶山頂王國”、“彩鳳雙飛”五個理念分車間研制(對應的草圖與插圖對主題進一步詮釋)也是設計師對于各構思的縱向思考與深入探究的過程。場景局部細節均以簡略的象征性插圖和意味漫畫呈現,加上場景意象圖,進而明確設計的基調方向和模式,同時也留出了一定的想象空間。
在車間研制“決策”篇章中篩選剩下了“夢中畢加索”、“熱帶山頂王國”兩個主題繼續研發。“熱帶山頂王國”,場所語境為:“利用起伏的地貌的特征建造山景,捕捉熱帶山林的制高點”,“透過薄霧穿過溪谷,熱帶雨林從山邊漸入眼簾”,“成排的棕櫚樹下蜿蜒的鵝卵石小徑,臨近的溪流自山頂流瀉至谷底入口門戶”,“植根于山坡的城池堡壘彰顯屬于王者的領地景致”。場景模式為“熱帶巖石林里的山坡溪流”、“隱藏的方寸庭院”、“山頂瞭望”。
景觀概念結構平面以黑白素描的方式呈現,分別以“山坡”“河谷”“水流”三要素的形態模式 “組裝”概念方案。模式一,大自然山地的體現:尊重原有坡地,山頂形態特點,注意自然邊坡的處理;模式二,水流穿過山谷的情景陳述:長滿熱帶植物的河谷,隨著自然地貌彎曲蜿蜒跌水、溪谷線條;模式三,山間瀑布的動態景觀:景觀的焦點,戶外運動與喧嘩,自然熱帶的景觀。山體、河谷、水流三個被引用的景觀要素互相支撐和借助,這些模式并非孤立的詞匯和語句,而是“編織”在一起形成緊湊的邏輯模式網,在方案進一步擴展時,研制出來的模式語匯將進一步對設計各細部進行限定與啟發,景觀要素在模式語境下尋找到自己的“角色”與“姿態”。在共同的模式語言下,設計的產生、推進、深化、變更才存在共同溝通基礎,而嵌套式的推演方式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邏輯鏈,使創意思維能夠更全面、遞進地呈現。從方案平面布局貫穿到構造細部形成統一的形態語言系統,有效地創造屬于用地本身的可識別性景觀。
結語
在復雜多樣的建筑體下體驗式消費、景觀符號化的模式漸成主流,成為刺激了戶外環境個性化塑造的各方面因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發掘場所差異性潛力?與環境符號相關的因素在創作過程中被積極地引入到設計構想中,旨在指導設計思路、減少設計斷層,探索提高設計效能的途徑。
參考文獻:
[1]C.亞歷山大.我們的模式語言[J].建筑永恒之道,2004(6).
[2]柯林·羅.沖突城市以及“拼貼匠”的政治[J].拼貼城市,2015(1).
[3]唐納德.A.諾曼.產品的個性[J].情感化設計,2015(6).
作者單位: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