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崇澤
[摘 要] 在現今教學中教育技術的應用已是一種趨勢。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提供了方便,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擺脫了時間、空間等所帶來的麻煩,較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科學概念建構的實效性。
[關鍵詞] 現代化教育技術;科學;運用
在不久前,筆者有幸參加省里組織的“關于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運用”這一主題教育研討活動。觀摩了幾節有關教育技術主題的展示課,并聆聽了有關專家深度主題的講座。后期又對教育技術進行了一定的學習、整理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實踐,對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及意義有了一些粗淺的認知。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相關定義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含義
提到現代教育技術,經常容易被誤認為只是信息技術應用在教學中,或者是對簡單的信息技術和教育理論的疊加。早在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發表的西爾斯與里奇的合著《教育技術的定義和研究范圍》中就已經對教育技術有了較為完善的定義:“現代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與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 教育技術是需要教育者通過創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的研究和實踐。
(二)現代教育技術常見類型、手段
現今,課堂教學中常見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很多,但是相對較為常見、運用較廣的主要有以下幾類。
常用資源:相關音像資源,演示工具有多媒體一體機、實物投影、電子白板等,信息獲取工具有手持式技術、數碼設備、電腦、移動設備等,交流、分享平臺有QQ、微信、網站、博客等,其他包括信息化教學評價軟件、云平臺之類的概念解讀等。
二、 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科學教育教學中的運用
(一)正確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對于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很多人存在一定的誤區,覺得追求設備的購置、軟件的開發才是運用教育技術。事實上教師更應該關注的是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合理運用,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更好地幫助學生開展科學探究、建構科學概念。小學生年齡小,基本上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實物教材的同時,教師需要做的則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形、聲、色等多種感官的刺激,以及直接生動的演示,為學生創設愉快的學習情境,提高求知欲望,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培養學生正確的認知方法,能通過發現、探究等方法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和體系。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的價值
對小學科學教學而言,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與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相比存在一定的優勢。將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小學科學教育活動中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進一步優化了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起到促進與推動作用。
1.可以解決課堂教學中時間、空間、設備等帶來的困境
在小學科學教學內容中,有不少教學內容往往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往往會遇到部分探究活動開展效果不佳甚至無法開展的尷尬局面。例如“植物的一生”“動物的生命周期”“種子的萌發”等教學內容,一節課就40分鐘,很多現象是無法在課堂中觀察到的,需要學生課外進行觀察、記錄。此時,教師可以借助數碼相機等設備進行記錄和傳輸。比如在觀察種子萌發時,可以讓學生對種子萌發的全過程進行記錄。學生可以將學習成果上傳至個人或班級的網絡空間進行展示,也可以借助白板多媒體設備的熱點進行同步傳輸,學生可以對種子萌發的不同階段狀態進行呈現。
2.可以幫助教師突破教學重難點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緊圍繞教材的重難點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嚴格抓住教學的重難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深入分析。例如對于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演示工具的使用。多媒體技術是目前使用最為頻繁、領域最廣的一種現代化教育設備,具有多樣性、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等特點,對于小學科學的教學具有較強的作用性。真正的現代化教育技術則是根據每一堂課程的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適時地使用多媒體設備。例如在六年級《宇宙》單元中,很多教學內容是非常抽象的,僅僅憑借著學生模擬實驗還是很難讓學生很好地感受天體的運動所帶來的天文現象,教學重難點也很難突破。如果此時再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功能,進行形象逼真的模擬演示,將各個天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天體間的運動,感受日食、月食等不同現象的形成,在不知不覺中就突破了教學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
3.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望
在六年級微生物單元中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細胞或者水生植物的教學中,需要學生畫出或者文字描述出自己的發現。由于單臺顯微鏡同時只能供一個學生觀察,部分微生物移動速度過快,觀察困難,學生自身繪畫、文字表達能力不均等主觀或客觀條件影響,往往無法讓更多的學生很好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對于自己的發現有些學生無法很好地與他人分享,甚至因此而害怕交流。如何去突破這樣的困境?如何才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讓更多的發現得以展現?教師則完全可以借助手機、平板電腦等微焦設備群體觀察、記錄與交流。目前許多數碼設備均具有微焦功能,可以非常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曾觀摩過一位教師的一節課,在為每組學生配備一臺顯微鏡的同時,也為其配備了一臺平板電腦,學生可以將iPad架設于事先做好的框架中,通過平板電腦實現整個小組的同學都能同時進行觀察,還可以利用拍攝功能快速記錄下所觀察到的微生物,在匯報時也可以連接投影大屏將自己的成果盡情分享。整節課中學生的參與度極高、發現頗豐、交流甚深,學生在輕松而又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進行微觀世界的探索和學習。
(三)如何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服務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
怎樣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服務于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呢?首先,教師要對現代教育設備和技術有充分的了解,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具體在哪里,并能夠熟練使用。其次,要結合教學目標、學生程度等把握好一定的維度,找準技術使用的最佳作用點,合理運用。
現代教育技術有著一定的優點,在小學科學的教育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廣大教師不能忘記學生才是主體,沒有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都是白費。任何的教學都是在學生原有前概念的基礎上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對學生的了解,找準教學的起點,從學生對科學學習的進度出發,設計符合學生的教學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