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玥
摘 要: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在生活中汲取大量的素材,形成獨特的民族特色,在傳統音樂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形成與其他民族具有差別的音樂,促進了中國音樂的發展。為了更好的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本文分析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現狀,并且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特征以及傳承與發展的措施進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深人們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促進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保護民族民間音樂。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 特征 傳承 發展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類具有鮮明特征的音樂形式,并且在長期的積累中慢慢的發展,盡管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在發展的過程中經過了很多的波折,但是其精髓還是傳承下來。社會在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社會文化精神,民族民間音樂基本上集合了一個時期、一個國家、一切思想的精神內涵,最能夠比較清晰的反映出當前社會的文化特質。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起步比較早,所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歷史發展時期。
一、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現狀
民族音樂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習俗和生活狀態,并且可以展現出當地居民的特征,是在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特色,是與其他的傳統音樂有明顯的差別,在我國的傳統音樂中民族民間音樂占據重要的地位。中國音樂的歷史悠久,并且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點。所以,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已經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陽春白雪》、《十面埋伏》都是經典的民族音樂。
然而在民族音樂發展的過程中,其進展是比較緩慢。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多民族文化被人們忽略,人們更多的是追求經濟建設,在信息化技術發展的環境下,人們對傳統文化接觸比較少,從而導致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形式單一。
而且在民間音樂中,很多音樂的分支并不能很好的傳承,甚至出現了斷流的問題,很多音樂形式已經不復存在。在音樂教育領域,不能實現民間音樂傳承的效果,在流行音樂的充斥下,民間音樂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從審美理想、審美方式等方面,中西傳統音樂和流行音樂在美學審美觀上截然不同。西方傳統音樂:西方的音樂審美強調主觀意識,忽視音樂表現之外的美感;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強調自然美、現實美、思想美、教育美。流行音樂:中西音樂形態漸趨融合,尤其是在歌詞創作和和聲運用方面。流行與各民族元素逐漸融合,特別是在民間音樂改編和戲劇音樂融入等。
二、民族民間文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影響
1.社會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很多開始忽略傳統文化,將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拋擲腦后。人們更喜歡關注一些新鮮的事物,更加喜歡速食文化,很多經典的作品被拍成了電視劇的形式,失去了原作的內涵。
2.影響
速食文化也講究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要在文化中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為了防止人們過度的追求物質,而輕視了精神生活,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在速食文化的沖擊下,也形成了一部分民間音樂與現代音樂融合的產物。在社會快速經濟發展的情況下,我國各類形式的音樂是可以相互融合的,他們可以給聽眾帶來不一樣的享受,并且將所要傳達的思想帶給觀眾,給觀眾積極的影響。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人們心目中民族民間文化的缺失,導致人們的審美觀念有待于完善。
三、民族民間音樂的時代特征
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是處于不斷的汲取的階段。新時期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在中西音樂思想文化的指導下,重新審視音樂相關成果與行為,借鑒優秀的經驗,繼承和創新我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藝術文化,滿足新時期人們對于音樂藝術的精神需求,如戲曲、民歌等。
1.即興性
正如我們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理解的那樣,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主要包括民歌、曲藝和器樂等。這類音樂的數量大,而且內容呈現出多元化特征,僅僅是山歌就被分成不同的類型,有山歌,有小調,有花兒等,在這些民族民間音樂的名稱中,音樂的即興性非常的強,人們可以在音樂中感受到當地居民樂觀的特征。
2.流變性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所以其流變性特征非常的明顯,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國的各項文化事業也實現了長足的發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也隨之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在我國的歷史背景和傳統文化根基的基礎上實現了各類文化的創新。在民族音樂中的號子中,其是一類在勞動中吟唱的歌曲,在不同的地區都有流傳,音樂的發展是隨著社會文化的進步而不斷調整和完善。如在寧夏和青海地區山歌的流傳以口頭文學的形式來演繹,我國民間音樂的發展和流傳的中,實現了不同文化思想和音樂審美的融合。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的最深的根基就是在人民群眾當中,如東北的二人轉,民間藝人把大量的東北民間的生活特色和習性融入到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創作之中。
3.地域性
我國的少數民族眾多,而且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形成了鮮明的文化差異,所以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會呈現出地域性特征。每個民族的音樂都是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下完成創作,并且對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風俗進行介紹。在藏族、維吾爾族等,他們的音樂非常的奔放,因為當地人的性格非常的豪爽。這些人長期在草原上策馬揚鞭,形成的音樂風格豪放不拘。江南一帶,當地的民歌非常的溫婉,顯示了當地的煙柳風情。我國中原一帶的民歌一般是慷慨激昂為主。不同的地區由于其文化背景具有很大的差異,所以音樂的風格和特征差異也比較大。
4.生活性
通過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分析,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和通俗音樂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曲風非常的活潑和靈活。與通俗音樂進行比較,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旋律更加的悠揚,如今有很多的流行音樂借助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精華之處,形成了中國風的音樂。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主要是在人們勞作的過程中產生,勞動號子就是在人們的勞動生產中產生,其節奏和人們的勞動節奏可以搭配在一起,形成一種韻律的美感。在《川江船夫號子》中,整首音樂的節奏都與人們的勞動節奏搭配和諧,而且節奏的變化明顯,此起彼伏,形成了多樣化的節奏,表現出人們戰斗的緊張感。《見灘號子》主要是描述戰爭的場面,對戰斗的緊張局面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傳達了戰士們樂觀的心態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下灘號子》和《水平號子》主要是采用舒展的旋律來展現人們享受生活的狀態。
5.音律美
我國民族音樂的音律之美,其主要體現在音樂的韻律上。例如在《二泉映月》這首曲子中,帶給人們非常唯美的感覺,并且形成了感傷的情懷,在曲子的最后展現出一種憤怒之情,將人生的世事無常展現在人們的面前,無論是在情感的描述還是節奏的表達,形成一種哀傷的情感,反映了中國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可以呈現出自律美,將觀眾可以帶入到一個新的高度,使人們可以徜徉在音樂的海洋中。
四、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演變中,要將其精華提煉出來,將一些糟粕的方面摒棄。并且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中,要堅持開放的態度,不能全盤的吸收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發展中,應該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從而使人們在健康向上的環境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為作曲者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他們可以為人們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音樂形式。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流行音樂在樂壇上成為主流,導致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不能受到人們的重視。所以,我國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發揚中國民族民間音樂。
1.跟隨時代的腳步,吸取新的精髓
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創作的過程中,一般都是采用口頭創作的方式,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新鮮的事物開始形成,傳統文化在多元化文化的沖擊下,其影響力在不斷的削弱,隨處可見的音樂器和流行音樂,導致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出現局限性。所以,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中,應該通過完善創新的方式,確保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與其他類型的音樂可以協調的發展,展現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獨特韻味。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并不代表著我們要故步自封,僅僅維護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而排斥很多新的類型的音樂,我國應該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在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保護的同時,也應該結合新的文化藝術形式,豐富發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
2.與學校教育結合,進行有意識的傳播
在長期以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方式都是自發的,沒有形成特定的方式,在民間組織形式下,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進行傳承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傳播方式的實效性非常差,所以,我們應該有意識的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從而促進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現在,很多主要的傳播途徑是以學校為傳承的陣地,在這個基礎上,老師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的為學生講述一些知識,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講述給學生,這樣學生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了解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創作背景和相關的知識,并且可以深入了解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目前,很多學校的教學設施非常的完善,所以,應該結合這些先進的設施進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宣傳,形成完善的傳播體系,從而以講課的形式呈現,是中國民族傳統音樂的重要的構成實現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在教學實際實踐應用方面:要不斷的對新時期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理論加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指導開展對應的音樂活動、音樂教學實踐,鞏固和完善相關理論研究;通過對新時期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對比分析,借鑒西方優秀的音樂元素,并推動和優化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通過對新時期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分析,全面把握我國音樂的民族特色,并緊扣新時期的時代精神,培養出優秀的民族音樂人才。
結語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形式的分析,對中華民族產生的影響非常的深遠,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我國的民族音樂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必須要傳承經典的民族民間傳統音樂。
參考文獻:
[1]吳鵬. 新時期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復合化和可持續發展研究[J]. 貴州民族研究,2016(2):77-80.
[2]劉帥. 新時期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J]. 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43.
[3]李朋朋. 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研究——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J]. 中國教育學刊,2015(11):136.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