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芙蓉
摘 要:實施精準扶貧是我國農村扶貧開發方式的重大創新。黨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建立精準扶貧機制,深入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本文從甘肅省慶陽市金融精準扶貧工作角度入手,在開展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慶陽市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現狀,在總結工作經驗與成效的同時,指出了當前制約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金融扶貧;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F830.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7(5)-0064-03
一、慶陽市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現狀
慶陽市是甘肅省唯一的革命老區,屬六盤山貧困片區,為國家扶貧重點地區之一。總面積2.71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66.47萬畝,約占慶陽市總面積的16.39%。全市轄7縣1區、116個鄉鎮、1261個行政村、896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65.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4.19萬人,占84.47%。截止2017年3月末,慶陽市貧困人口17.42萬人,貧困面7.59%。金融系統精準扶貧對口幫扶行政村68個、2106戶、9477人,其中貧困村31個、貧困戶1126個、貧困人口5628人;參與精準扶貧人員1462人,占系統從業人員總數的34.98%。各金融機構認真落實中央、省、市各級精準扶貧政策,努力通過金融精準扶貧“信貸+”模式,積極解決貧困村實體經濟組織和貧困戶的生產資金和金融服務需求,有效發揮金融對精準扶貧工作的助推作用。
(一)金融精準扶貧政策疊加出臺。近年來,人行慶陽市中支引導轄內各金融機構研究制定金融精準扶貧具體實施意見或辦法20多個,精準實施“雙聯惠農”、“牛羊蔬菜”、“精準扶貧”、“金橋工程”、“易地扶貧搬遷”等農戶貸款,及“惠企通”、“果業通”等小微企業特色扶貧信貸產品,全面推進金融精準扶貧工作。先后制定、推行了金融支持精準扶貧工作示范村、金融支持精準扶貧主辦行制度和“降、讓、貼”、“一對三”(即“行對村”、“行對企”“行對戶”)等精準扶貧工作措施。
(二)農村金融服務觸角延伸到邊。截至2017年3月末,慶陽市市級銀行業金融機構11家,基層金融機構380個網點,從業人數4477人。全市涉農金融機構共設立助農取款服務點1772個、轉賬電話3291個,全市1261個行政村的平均保有量分別為1.41個和2.61部。金融網點、金融支付、農村助農取款服務點、轉賬電話、便民服務點等現代化支付機具布設加快,金融信息等金融服務覆蓋所有行政村,貧困村和貧困人口都納入現代化金融服務之中。
(三)金融扶貧資金投入規模加大。截至2016年底,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642.04億元,同比增長9.74%。其中各項涉農貸款余額達412.85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64.30%;農戶貸款余額達214.58億元,同比增長4.38%;全市各涉農金融機構發放的各項精準扶貧貸款余額為205.11億元,同比增長26.42%(詳見表1)。
(四)金融服務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一是積極創新金融信貸產品。全市各金融機構結合自身信貸管理特點,加大產品創新,競相推出了適合貧困戶的雙聯惠農、食蓄草業等不同類型信貸產品,深受貧困戶歡迎。二是積極改進信貸服務流程。各金融機構積極向上級行爭取信貸項目,加強信貸政策宣傳,提高辦事效率,有效縮減了信貸時限。三是切實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為有效解決“排長隊”、“等服務”問題,各金融機構均實行了網點轉型和系統升級改造,在營業網點設立了客戶理財室、高柜區、低柜區、客戶等候區、自助服務區,配備了專兼職大堂經理和排隊系統,對前來辦理業務的客戶進行有效的分流疏導,提高了臨柜業務的處理效率。各家金融機構加快了農村自助機具的布設,網上銀行和電話銀行客戶也不斷增多。據統計,截至2017年3月末,全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共安裝布放ATM機1006臺、自助查詢終端、存折補登機等其他自助查詢終端500臺,POS機10047臺,特約商戶9538個;累計發行各類銀行卡633.75萬張,信用卡26.47萬張,人均持卡量為2.94張,極大地方便了農民群眾辦理金融業務。
二、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的制約因素分析
(一)農民脫貧致富的途徑單一。一是慶陽市生態脆弱,自然條件惡劣,境內溝壑縱橫,土壤貧瘠,氣候干旱多災,全年平均降雨量在480-660毫升之間,且呈現出“南多北少”的差異化分布。作為典型的農業城市,農村人口比重大,貧困人口眾多,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于種、養殖業,但因水資源匱乏,嚴重影響種養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二是多數中小企業主要從事初級產品粗加工,產品科技含量低,無技術支撐,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產品市場知名度不高,競爭力不強,且多為家族式管理,缺乏產業化帶動能力。三是一些貧困村和貧困戶積極主動脫貧的意愿不強、措施不多、干勁不足,不找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二)金融扶貧信貸風險控制難。金融精準扶貧的商業屬性決定了金融信貸資金并非無償。一方面,受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滯后的制約,涉農金融機構很難全面、及時掌握貧困村和貧困戶信貸需求和信貸運行過程中的相關信息,無法跟蹤貸款扶貧對象的信用和風險狀況。另一方面,由于宣傳不到位、信息不對稱以及部分農民認知能力有限等原因,將金融扶貧信貸資金等同于政府扶貧資金,還款意愿降低。加之,農業生產具有弱質性,容易受自然災害影響,導致農民收入不穩定,還款來源得不到保證,導致金融機構扶貧類貸款信貸風險頻發。調查發現,某縣部分涉農金融機構于2013年開始集中投放的“雙聯惠農”3年期貸款,2016年3月份已到期應收回524戶、4505萬元,實際收回361戶、3190萬元,收回率僅為70.81%;2017年3月底應收回1124萬元,收回836萬元,回收率為74.38%,均未達到要求的95%以上。
(三)金融精準扶貧缺乏聚合力。目前各金融機構在開展金融精準扶貧工作上往往是單打獨斗,對項目選擇、風險評估、機具布放各自為陣,很難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往往形成一些貧困村和貧困戶信貸資金堆積、一些貧困村和貧困戶出現信貸盲區、一些賴債戶重復貸款,或“甲貸乙用”的問題。金融機構與政府部門關系也有斷層現象,金融機構雖有開展精準扶貧的意愿, 相關部門配合不力,遇到金融機構信貸項目組織、核實、管理和貸款回收、貼息等具體工作時,往往存在嫌麻煩、怕擔風險、怕擔責任等消極行為,挫傷了金融機構扶貧的積極性。
(四)扶貧信貸資金風險保障乏力。一是政府風險保障措施落實不到位。在支持金融機構投放扶貧貼息類貸款政策落實力度上,隨著貸款開辦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小甚至終止。調查發現,慶陽市某縣部分涉農金融機構于2013年開始發放“雙聯惠農”貸款,之前由省財政全額貼息,期限3年;而2015年之后財政則只貼息50%,且期限降為一年;于2014年8月開辦“草食畜牧業貸款”業務,此項貸款在2015年6月前執行7.38%的年利率,由省財政和縣財政分別貼息4%和1%,農戶僅需承擔2.38%的利率,而2015年6月以后雖利率由之前的7.38%下降到6.3%,但省財政不再貼息。個別財政貼息類貸款承貸金融機構至今未到得政府的財政貼息資金補償。二是保險扶貧基本缺失。當前金融扶貧過多強調銀行信貸支持,忽視了保險扶貧,保險對扶貧產業和項目跟進少,扶貧產業和項目抵御價格、市場和各類災害的能力不強,扶貧項目和投入風險大。
三、推進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的建議
(一)充分發揮產業扶貧帶動作用。建議政府針對當前農民群眾脫貧致富渠道、方式單一的現狀,積極構建“政府+銀行+企業+農戶”的協同發展模式,由政府部門按照“1+20”的精準扶貧工作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提供相關政策支持,大力發展養殖、林果、蔬菜、小雜糧等多元化產業項目,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金融機構應認真落實金融精準扶貧示范村建設要求、精準扶貧主辦行制度,以點帶面,不斷整合現有金融資源,優化信貸結構,切實加大對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各類農村經營主體和農戶的金融支持。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等農村經營主體應立足主業和自身優勢,積極擴展上下游產業,帶動當地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就業。貧困戶在政府政策、致富項目、金融資金、企業的全面支持與帶動下,樹立脫貧致富信心,結合自身實際,找準發展產業,與其他農戶和企業抱團發展,改變貧困現狀。
(二)不斷強化扶貧貸款的風險控制。一是加大金融精準扶貧宣傳力度。大力宣傳金融機構精準扶貧信貸資金的有償性,強化農戶的法律意識。二是大力推進信用工程建設。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優勢,切實重視和加大信用鄉(鎮)、村和農戶建設,建立良好的金融精準扶貧信用生態環境。三是加大扶貧信貸資金投放、回收考核力度。設立政府扶貧類貸款風險保證基金和考核獎勵基金,對金融機構精準扶貧中形成的不良貸款,按一定比例進行補償;對金融機構當年扶貧貸款增量按市場占比給予獎勵;對既脫貧又守信用的貧困戶給予獎勵;把各級政府清收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情況納入年度目標考核之中,加大不良貸款清收力度。四是出臺“貼費保險”政策。由保險公司開發扶貧保險產品、創新扶貧保險服務。由政府比照“貼息貸款”出臺“貼費保險”政策,為扶貧產業、扶貧項目和貧困戶生產提供必要的“貼費或免費保險”。
(三)切實提高政銀精準扶貧凝聚力。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離不開金融機構的通力合作。一是突出政府扶貧主導作用。政府要明確支持的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群體,建立扶貧項目庫,做好扶貧特色優質項目、重點發展產業的推薦工作。對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精準扶貧提供政策支持,大力維護金融債權,全面調動金融機構精準扶貧工作積極性。二是凝聚金融機構精準扶貧合力。政府、金融監管機構、司法部門與金融機構要形成精準扶貧合力,全力推進扶貧工作。人民銀行分支機構要靈活運用再貸款、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扶貧信貸支持力度。各金融機構要建立精準扶貧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機制,把金融精準扶貧和普惠金融結合起來,定向精準支持貧困村發展特色產業和貧困戶就業創業。政府和司法部門要堅決打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確保扶貧貸款的完整和合理增值,形成良性的金融扶貧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白雪艷.金融支持地方精準扶貧的探索——以永登縣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為例[J].中外企業家,2016,(10):66-66。
[2]蓋永和,孔令儒.金融精準扶貧要完善“信貸+”[N].金融時報,2016-3-21。
[3]胡東生,精準扶貧戰略與金融創新支持模式探究——以福建省三明市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為例[J].福建金融,2015,(10):
39-43。
[4]蘇暢,蘇細福.金融精準扶貧難點及對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4):23-27。
[5]徐玉鵬,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實踐與探索——以古浪縣為例[J].甘肅金融,2015,(12):54-56。
[6]許愛萍.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難點與對策分析[J].中國商論,2016,(11):95-97。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of the Targeted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Qingyang City
ZHENG Furong
(Qingyang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Qingyang Gansu)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major innovation in the way of the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s clearly call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the deep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guous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argeted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Qingyang city in Gansu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pot, the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argeted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Qingyang city,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the effec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main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targeted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Qingyang c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Qingyang; investigation
責任編輯、校對:續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