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文
2016年12月,“省百千萬工程”高中理科名教師培養對象在臺灣進行了為期15天的教育之旅,一路觀察,實踐參與,感悟體驗,討論比較,且行且思。臺灣教育強調適性教學,即以學生為中心,配合學生個別差異與需求,考慮學生背景知識、學習準備度、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風格、語言、性別和文化等因素,從教材內容、教學過程、結果評量與課堂環境等四個方面進行調整,或提供替代的選擇方案,以滿足所有學生需求。臺灣高中以多元選修課程使大多數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能力特質進行學習,做到因材施教,達到“適性發展”的目標。
一、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生涯規劃教育
高中是學生面臨的人生第一個十字路口,也是社會人才分流的第一道閘門。對于一個高中生來說,最大的“成長的煩惱”莫過于自己是誰,想干什么,可以做什么。在學生性向尚未確定之前,臺灣高中往往通過各種試探來了解學生性向。正因為如此,學生進入高中后便與學校輔導緊密相連。生涯輔導是輔導機制極為重要的一環,它由職業試探活動、生涯規劃活動、就業輔導活動及升學輔導活動組成。高一新生入學后,學校通過興趣測驗、人格拼圖測驗、自我了解問卷、多因素測驗、生涯與興趣量表等各種測驗評量,來了解學生潛在志向。通過測驗解釋,協助學生整合信息、探索自我性向,經由選課輔導讓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并加強學生職業性向的探索。臺灣高中開設了“生涯規劃課程”,讓學生了解自己、學習如何依據自我特性擬定生涯計劃等。同時還設有“職業試探課程”,目的是使學生初步了解各個學程的課程規劃、未來升學或就業進路。這兩種試探課程的開始,都是為幫助學生明確性向。
高雄中正中學成立家長志工團隊,組織校友“回娘家”對學生進行生涯教育。中興大學附中組織學生進行教育旅行,在各種交流活動讓學生認識自我;在教學實施注意學科的精熟學習及升學輔導,使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長;在學生輔導上,讓大量的畢業校友回來向學弟學妹介紹大學情況,并請相關家長介紹自己目前從事的工作特點。像這樣的教育,對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二、跨領域、跨學科課程
臺灣普通高中十分重視跨領域 / 學科課程。課綱中明確提出:各類型必修和選修課程,可采用“跨領域 / 學科專題”的形式開展,以強化學生統整、探究、應用與表達能力,每位學生跨領域 / 學科課程的學分不少于4個學分。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內在需要、著眼于“適性揚才”是課程整合的根本價值追求。從參訪學校開設的情況分析,我將臺灣高中開設的多元選修課程分為四類。
1. 以某一學科為主,其他學科融合介入
以福誠高中為例,《精彩一堂課》選修課程由數學科統籌規劃,融入游戲,進行跨科整合。從不同角度看幾何學,結合“纏繞畫”藝術、閱讀與攝影,還有化學藍圖、顯微鏡下的世界、硅藻排列規則、星象與圖像等,還帶入碎形與遞歸數列,Scratch上機實作,將幾何學應用在不同領域中,給學生不一樣的感受。高雄市福誠高中課程《校園親善大使》透過繪本提升學生的美感與了解多元文化,提升學生學習英語之興趣與閱讀力,培訓學生能對外國學生來賓進行校園導覽。與之相關的學生素養有:科技信息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還有多元選修《跟著小英去旅行》,以社會科為主,融入歷史、地理、公民等科目;多元選修《科普閱讀》以自然為主,融入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科。
2. 以某一生活背景為主題,多學科整合
福誠高中的《食品安全與生活》選修課程,以國中(即大陸的初中)自然科課程為基礎,統整并銜接生活經驗與高中課程,配合相關實驗、實作設計,將學科知識融入生活,強化“做中學”,讓學生認識食品安全、消費者權益,借社會科課程認識立法原則、議事行為等,進一步評析食品安全相關社會議題,并提出觀察、探究與看法,最后形成《食品安全與消費》報告。衛道中學課程《福“蝶”衛道》結合環境教育,啟發學生對生活環境的觀察、關懷和維護,以校園生態環境及美麗蝴蝶生態觀察,引出系列課程,包含:蝴蝶生理生態、棲息地環境(以臺灣中部地區為例),與蝴蝶相關的物理及化學基礎知識,還有東西方蝴蝶意象與經典文學,從感知到抒發,從觀察到研究,配合寫作表達訓練的多元課程。
3. 圍繞某一目標開展多學科融合教學
福誠高中開設的“從種子到餐桌”多元選修課,圍繞推廣節能減碳及手作課程,達到自己種、自己做、自己食的目的。課程進行中,學生利用在校園內的枯木、修剪后的樹枝及木工坊所產生的廢料,建造一座柴燒窯,并結合家政及工藝課程,教師教導學生制作手工窯烤面包、匹薩及木食器。課程整合了自然、社會、家政、國文等6個學科,實現了更大范圍的學科統整。課程目標針對的學生素養是“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系與團隊合作”。
4. 主題式多元選修課程
中興大學附中特色課程《社會科學研究》,教師帶領高二社會組同學,將科學方法運用于各種社會科學相關主題,進行問題導向學習、小組討論與問題解決。授課方式有別于追求標準答案的傳統教學,而是以“翻轉課堂”的概念,培養學生針對特定社會科學概念或議題,系統性收集、分析及批判文獻的能力,并帶領學生主動尋找研究問題、形成研究題目與展現研究成果。
鑒于國中與高中英文教材落差甚大,學生常因調適不佳而學習意愿低落,故福誠高中的教師活化教學,整合跨領域知識,使學生在有意義的情境下用英文。《故事英文》選修課程包括了三年的課程,第一年是英文,第二年是英文+美術+信息,第三年是表演藝術。同時借英語電子書創作及戲劇展演,融合肢體與聲音表情,培養具有文藝素養、創意活力及嫻熟應用英語的新世代人才。
臺中衛道中學的選修ESL主題式課程《學生全英語報告“細胞分裂”》有機整合了英文、生命科學、資訊等科目;《走在文明與戰爭的絲路》跨域整合區域地理、世界史、經濟與法律等科目,以培養學生梳理史學脈絡的能力、養成地理視野的能力、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三、啟示
從臺灣學校的課程設置及設計理念可以看出,“跨域整合”課程的研發與實施的主要關注因素有:(1)基于問題解決;(2)基于學校特點與本地文化特色;(3)各學科的綜合載體;(4)相關概念間的關聯;(5)主題單元的組織;(6)學習資源整合;(7)活動項目設計;(8)靈活的課程安排;(9)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多元選修課程巧妙地聯系真實世界,融教與學為一個有機整體:一方面注重從學生的生活背景、社會發展的現實狀況等方面對教材加以拓展和補充,或使之延伸,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網絡資源等;另一方面整合人力資源,教師不再是獨立的工作者,而是在與學生、其他教師、高校學科專家和課程專家的合作中更好地理解課程計劃,并參與完成課程計劃。同時在跨學科整合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開放性的分析和論證、批判性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不斷強化。
臺灣中學的校本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團體活動時間和彈性學習時間四類課程,各有特點、功能互補,構成統一的整體:加深加廣課程側重于“拔尖”,“補強性課程”側重于“扶弱”;多元選修側重于個性的張揚、知識的整合運用;團體活動時間側重于社會責任、團隊精神、國際視野的培養。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