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宇
摘要:同課異構是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強力推進課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通過"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可以引發參與者智慧的碰撞,長善救失,取長補短,以探索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樹立"輕負擔,高質量"的典型,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政治教學;同課異構;提高;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7-0016-02
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教學也是如此,不同的教師,在處理教材的方式上、在突破重難點的手段上、在語言表達的風格上都大相徑庭,由此,作為教學創新的“同課異構”應運而生。
同課異構,顧名思義是由多人次根據學生實際、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師自身的特點,對同一教材做出不同的處理,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相互比較、吸收、變革、創造并最終得到提升,使得教育教學資源達到最優化。在“同課異構”中,“構”是核心,是靈魂;“異”是變化,是發展。“同課異構”要求教師精心研究教材,潛心鉆研教法和學法,以便各顯風采,各具特色,為集體研討提供很好的研究平臺。它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總結教學經驗的一條有效途徑。在實踐中,發現"同課異構"不僅貼近教師的教學實際,有利于構筑校本教研新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動的內涵,而且它在資源共享的同時,關注于人與人之間的思想觀點的融合,傾向于一種力量的感召,這樣更能引領教師專業發展。開展好"同課異構"活動,對教學和教師的輻射功能不可低估。
這個學期,桂林一中高二年級政治組承擔了一節市級研究課,駱老師主動接受了任務,經過考慮后決定選擇《實踐在認識發展中的作用》這一框題。這一框題內容多,處理教材的難度大,在教學時間的分配上也較難把握。剛巧本校正要舉行"群體研修課"競賽活動,王老師代表政治組參加比賽,于是決定讓兩位老師采用"同課異構"的方式,上同一框題的內容,這樣既可以相互促進、有可以在教法上有所比較,從而更好地完成市級研究課的任務。二位老師先分析了教材,確定了教學重點和難點,討論了大致的教學流程,然后各自做好教學準備,通過同課異構的方式開展交流活動,依據課程標準及教材特點,采用不同的構思、不同的切入點,采取的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自行設計課堂教學,設計教學環節,構思所用材料,然后全組集中進行集體教研活動。兩位老師通過自己對教材的不同理解和教學方法的不同設計,“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較好地展示了不同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以及不同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使聽課者真正感受到教學藝術的魅力。
王老師的這節課娓娓道來,帶領學生進入情境。首先是從“學生實驗”導入的,在三個玻璃杯中分別裝入不同的液體,先讓兩個學生上臺觀看,問他們是否知道液體的味道,后經過品嘗準確道出其味道,從而引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然后分別用不同的實例引入不同的觀點。比如,用神舟五號到神舟十號以及“嫦娥一號”的圖片和事例講解“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用臺灣大選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由于課件制作精美、講解環環相扣,所以教學效果良好。
駱老師的教學風格與王老師完全不同,在教法上敢于創新,她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抓住一個社會熱點——改革開放35周年,以此為主線,把“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四個知識點有機地串聯起來,以一個事例貫穿全課,簡單明了、中心突出,別有新意。駱老師在課前把學生分成四組,分別布置調查任務,第一組調查小崗生產隊18家農戶秘密承包土地的經過。第二組調查我國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的政策。第三組調查在改革開放理論指導下的大事紀。第四組調查家鄉桂林改革開放后的巨大變化。學生活動豐富多彩,課堂上教學手段多元化,采用了"課件演示""教材質疑""展示成就""暢所欲言"等環節,極大活躍了課堂。"暢所欲言"這一環節尤為精彩,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參與熱情高,參與度廣,紛紛對比了桂林市的巨大變化以及自己家庭生活水平的變化,使學生在主體參與,合作交流,探索發現等多種學習活動中成為學習的主人。
通過兩節課的對比,筆者對“同課異構”在教學的設計上又有了新的認識。同樣兩節精彩的課,由于引領者教學設計的切入點不同,課堂所呈現的精彩點也不盡相同。王老師親切和藹的話語,如徐徐春風吹開了學生緊鎖的心門,投入到學習中來;駱老師干脆利落、沉穩大方的風格讓人耳目一新。兩位教師均嘗試采取了多種輔學模式,如教師展示課件、播放視頻,學生觀看圖片、識讀地圖、貼示意圖、導游介紹、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輔助教學,打破了傳統課堂以教師講述為主的"一言堂"局面。這樣的課堂變得既生動,又高效。兩位教師的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環環相扣,有切合學生知識特點的,也有貼近生活實際的,激發了學生很高的參與熱情。駱老師的教學設計,更能緊扣教學目標,對學生的發展更有促進作用。同課異構,一一對照,其中的精彩可見一斑。
課后,兩位教師都進行了教學反思,均感有所不足。王老師的課存在事例太多,課件太多,使學生們近關注課件而忽視了課本,對“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這一環節講解得不夠透徹。駱老師的課雖然新穎,但容量太大,如關于改革開放的政策的列舉太多,學生活動過多,教師在知識點的銜接上不夠自然。同樣沒有很好地處理"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這一環節。兩位教師的共同困惑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這兩點中的兩個小要點,是否需要一一分析,感覺如果面面俱到,本框題內容講不完。而如果不一一分析,是否講解得又不夠透徹。這也是所有上過這一框題內容的老師普遍存在的疑慮。
盡管如此,通過兩節課的對比,進一步領略到"同課異構"的意義:①資源共享。在“同課異構”的活動中,執教教師在課前是資源共享者,在展示時又是設計思維和課堂能力的競爭對手,課后又成了互相鑒賞,互相學習的發展共同體,教師關系更加密切。②激發潛能。在壓力的促使下,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增強,他們盡已所能精心備課,努力展示自己的優點。③相互借鑒。聽課教師則在對不同教師教學中的設計理念、操作方式、教學效果中進行比較思考,通過評課,結合教學工作實際,在有意識習得他人經驗的同時,對自身教育教學現狀作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思,取長補短,形成各自的教學風格。
此次教研經歷,使筆者深刻地體會到:“同課異構”作為一種教學研討形式,為廣大教師搭建了一個暢談教學思想、交流教學設計和展示教學風格的平臺,是一種有效的教研方式。在活動中,無論是對于執教者還是聽課者,都受益匪淺。作為執教者,不但能在課堂教學的大舞臺上盡顯所能,而且還可以在相互的比較和學習中,充分認識到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等方面與他人的差異,從而達到優勢互補、相互切磋與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作為聽課者,不但能從幾位設計者智慧火花的迸射中有了對教學活動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而且還能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進行教學反思,從而有效地促進了教師專業化成長。這種收獲如果沒有親身的經歷是不能體會到的,因此,在以后的備課、上課中,筆者將更加深入地鉆研教材,用好教材,并努力嘗試著從更多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選擇出最優最適合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同課異構”對于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的確意義巨大。一句話:“同課異構”教學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