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萍
摘要:美術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把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統一起來,實現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的有機結合。本文基于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各地逐步展開,在此環境下,就小學美術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作了淺探,本文旨在闡述在新的教育大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中人文精神應該如何培養,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使新一輪的小學美術課程改革走上一條良性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人文;美育;美術教學;美術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7-0180-01
傳統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出現了“重能力輕人文”的現象。而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和宗旨之一就是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人文藝術學科的美術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方面有著其它學科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各地逐步展開。那么在新一輪課改中,美術教育應如何積極面對?筆者認為,應重新審視其學科教育功能,確立新的教育理念,以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而本次美術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統一起來,實現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的有機結合。為達到以上目標,筆者認為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上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1.轉變教育觀念,提升教師自身認識水平
轉變教育觀念,加強人文修養,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也就意味著對美術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美術教師除了師德高尚,業務能力較強之外,還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為此,美術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加強人文修養。
首先,要建立注重學生生命發展的價值觀。教學應是一種以人的生命發展為目的的教學,它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蘊含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是對生命的一種終極關懷。有了這樣的認識,教師就不可能再以單純地繪畫技法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了。
其次,要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學生,力求創建民主、平等的教學氣氛,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體驗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寬容與關愛,有利于他們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學生在這種體驗中了解美術,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
2.鼓勵創新,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講,情感培養比多掌握一些具體的美術技能更為重要。道理很簡單,而少年兒童時期正是情感、態度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施教者我們必須要把握良機。因此,在美術教學設計中的目標設計首先確定的不是知識目標,而應是學生想象力、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3.改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3.1 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提倡自主學習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學生長期是在被動狀態下學習的,最終會導致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喪失,從而影響其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的形成。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和主體作用。試舉一個教學案例,在教學"小鳥找家"時,教師便可以在上課之初,簡要介紹本課的繪畫的主題思想,然后僅僅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思考漆黑的夜晚,哪里才能找到讓小鳥順利回家的光,從這個角度啟發學生,然后在具體的繪畫過程中培養學生樂于創作的情感。 具備樂于創作的情感,學生的能力自然容易得到提升。
3.2 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長期以來,學生多以單獨的個人學習為主,學生之間合作很少,如果長期處于個體過于偏重競爭的學習狀態中,久而久之,學生有可能變得孤僻、冷漠、自私。而合作學習使學生除了相互之間學到了知識外,還加深了彼此的情感,領悟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培養了合作精神。例如:在進行參觀動物園等方面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不同小組,要求各個小組分別思考動物園里可能會有什么動物,并要求他們畫出來并且不能重復。各個小組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一定會主動地積極開展交流,不僅可以使他們加深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他們互相之間的情感交流,為本課的教學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3.3 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精神。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和貶低了發現和探究,這種學習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和智力,壓抑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創設情境,通過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技能的發展,情感與態度的改變,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和開創精神。比如可以進行這樣的教學設計:一只小狗在寬闊的河邊,讓學生思考小狗怎么樣才能過河,讓學生把他們想到的方式畫出來(橋、船、甚至畫出飛機都可以),這樣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精神。
在新課程高揚人文精神的背景下,教師應改變教學理念,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充分發揮美術教育在培養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