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婧蕾
摘要:以互聯網、移動應用(Mobile APP)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的興起,深刻地改變了人們信息交流溝通的方式,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生存的方式和空間,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新媒體已經開始影響了博物館文化理念的傳播,也改變了博物館社會文化的服務和理念。本文試就新媒體助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作用及應用進行分析,探討新媒體可能對博物館發展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新媒體;博物館;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7-0217-01
1.博物館功能的發揮和新媒體的發展
博物館是知識密集型的文化教育機構,對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進行搜集、整理、保管、研究、展出為一體,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具有現代風格的社會公共文化機構。
21世紀的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革極為迅速,博物館必須靈活應變。博物館對人類具有重要意義。博物館從業人員需要進一步關注博物館的推廣普及和觀眾參與等方面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博物館使命、宗旨和任務的定義。近年來,我國博物館根據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調整博物館的功能和定位,不再只局限于物的收藏、維護和展示,而是強調與社會環境及地方發展之間的關系,博物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其功能定位發生了很大變化。逐漸從以“物”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經營方向,強調文物本身對人的發展和愉悅作用,如何使文物在展示過程中發揮研究、教育、娛樂等社會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博物館通過運用新科技和推廣活動等展示手法,促使觀眾進一步產生互動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同時,進一步擴大對地方文化的展示,扮演地方文化中心角色。
2.新媒體技術下的博物館社會教育
以互聯網、手機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傳播手段的興起,使博物館的日常運營和觀眾參觀出現了顯著變化。
2.1 空間和時間的延長。以往觀眾參觀博物館,是通過帶回一些宣傳資料或購買一些參考書籍來延續自身對博物館的體驗。而在新媒體時代,還可以通過微博(展品介紹、信息發布、有獎互動等)、微信(新聞推送、微信導覽等)、網上數字展廳等多種新媒體方式繼續與博物館“親密接觸”,使得博物館之旅的空間和時間都得到了延長。
2.2 受眾層次的豐富。傳統的博物館觀眾多為一些有組織進行參觀的青少年或有著明顯求知欲的參觀人群,而新媒體使得原先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人群(例如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捷、缺少假期、觀眾自身健康不佳等)完全無需實地來展館便可以體驗到博物館的文化魅力。
3.新媒體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運用方式
3.1 博物館活動信息的發布、搜集和評價。過去,博物館發布信息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博物館網站來發布信息,觀眾只是這些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在新媒體平臺上,公眾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具有主動性,可以與博物館互動交流,還可以進行討論。以往博物館的教育活動一般都是在傳統媒體,報紙廣播網站進行信息發布,在新媒體技術條件下,可以選擇微博、微信公眾號、網站、網絡媒體進行低成本高效應的信息發布。博物館還可以就各類活在微博微信、網上開展講解預約、網上觀眾意見調查等。
3.2 展品、展覽的介紹。通過登錄博物館網站或是進入微信導覽,就能瀏覽到展覽和藏品。新媒體的技術能還輔助舉辦展覽、講座及公共教育活動。比如在本人所在單位貴州民族博物館網站上就可以看到館藏精美藏品,門戶網站是博物館推介自身文化資源的名片,可以及時權威地發布博物館的各類信息,利用門戶網站還可以進行如網上預約、問卷調查等互動類活動項目。
4.博物館在科普宣教中提高運用新媒體需要注意的方面
4.1 很大一部分博物館人對新媒體概念及本質缺乏必要的認識和了解,存在著“新媒體就是新技術”、“新媒體就是新設備”等諸如此類的認知誤區,而忽視了新媒體“隨時隨地信息交流”的互動和聯網本質。 其次,也有一些博物館人擔心,新媒體平臺在與公眾互動過程中發表的言論會影響博物館權威、正統形象,且讓觀眾過多地參與難免會產生一些對博物館不利的質疑和詰難;另外還有一些年齡偏大、習慣于傳統博物館工作方式的人,對體驗、接受新媒體還需要一個過程。這些都決定了新媒體在博物館的應用有很多障礙要去跨越。
4.2 以受眾需求關注新媒體發展趨勢。目前,博物館新媒體的運用還處在起步或者初步發展階段,以微博為例,許多博物館微博的被關注度還不高,因此,博物館應該在觀眾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從公眾的視角去審定和提供博物館發布的信息。同時,博物館要致力于關注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及時更新發布手段,不斷調整自身以適應用戶的使用習慣和特點,并及時調整內部利用新媒體技術運作的側重方向,使新媒體真正成為博物館與公眾溝通的橋梁。
5.結語
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社會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不斷縮短博物館與社會、人與物之間的距離,讓博物館融入我們的生活。新媒體的出現,深化和豐富了博物館教育的觀念、理論、對象、內容和方法,我們積極借助新媒體的力量開展社會教育,讓新媒體成為博物館與公眾之間溝通的橋梁。無論是線上運用新媒體的宣傳創新、還是線下舉辦的傳統的各種講座、活動,其目的都是為了博物館更好的為社會提供教育服務。博物館需要緊握時代發展脈搏,接個本館實際,運用新技術,創新發展思維,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互補,促進博物館其他業務工作的開展,服務于社會公眾。
參考文獻:
[1] 博物館科普宣教工作中的新媒體技術運用——吳春霞《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分16以科學發展的新視野,努力創新科技教育內容論壇論文集》2014
[2] 博物館科普宣教工作中的新媒體技術運用——吳春霞《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分16以科學發展的新視野,努力創新科技教育內容論壇論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