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瓊禹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7-0218-01
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小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途徑。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美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朗讀不是僅僅為了讀而讀,在課堂中朗讀教學應有目的、有層次地對學生進行訓練,而不是形式化的無效的讀。
1.教學實踐中的朗讀現狀
1.1 朗讀目的不夠明確。在課堂上難免陷入這樣的僵局:學生甲讀了學生乙讀,男學生讀了女學生讀,看起來課堂氣氛很活躍,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這樣的朗讀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導致學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學生也很難在朗讀中得到情感的共鳴。
1.2 朗讀指導機械匱乏。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課堂中比較長出現常見在分析、理解之后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語氣讀出來”,這類隔靴搔癢般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融導、練于一爐,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體。有時即使有指導也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蘊。
1.3 重讀輕閱,只讀不思。閱讀情感是建立在讀者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在“以讀為本”的強勢介入下,語文課上讀書的時間多了,閱讀量也大了,但不知不覺又陷入一種新的誤區:重讀輕閱,只讀不思,力求課堂亮點的生成。教師常常不遺余力,采用個別讀、輕讀、對讀、輪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唯獨缺少對文本內容的咀嚼、敲打。因此,學生的讀書僅是在語言文字表面滑行,游離于文本之外,難以切近語言,治靜于文本深處,朗讀自然成了一種擺設,抑或是包裝課堂的一種行頭。
1.4 朗讀形式單一無趣。與上面一個缺點相對,課堂中的閱讀也往往先于形式單一的境況中,朗讀以全班齊讀或單個學生朗讀為主,這樣的單一形式容易忽略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問題,不利于朗讀水平的提高。也有這樣的情況:自己講得多,學生讀得少,為了抓緊上課的 40分鐘,拼命提問、講解,學生很少有讀課文的時間,最多開始讀一遍,中間讀一遍,結束再讀一遍,這樣讀了三遍,學生的朗讀能力并沒有得到訓練與提高。
2.讀中悟情,情中促讀的幾點策略
為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也為了教學循序漸進地展開,我把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分成四個階段:初讀、細讀、品讀、評讀,這和心理學中的心理發展過程正好相符,從感知中品味,最后學以致用,運用到閱讀和寫作中去,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2.1 初讀——感受簡樸單純的意境。初讀是朗讀的初級階段,目的在于初步激發學生興趣,感知課文內容和重點,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如《最后一分鐘》這一課,在導入后就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地、有目的地讀課文,在初讀中掃清字詞障礙后,學生能夠體會到最后一分鐘帶給我們莊重神圣的感受。
2.2 細讀——體會美妙深遠的心靈。細讀就是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反復朗讀咀嚼語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點,體會其中的課層含義和思想感情。
結合講讀過程進行朗讀訓練,如《最后一分鐘》的第一小節,(1)指名讀課文,并理解這一節主要講了什么?(2)作者把香港比作了什么?擬人化的寫法有什么好處?(3)這一段怎么讀才能讀得好呢?指導停頓和重音,并練習朗讀,這樣指導,學生在理解句子內容和重點詞語意思的過程中訓練朗讀,初步學習了現代詩的朗讀方法。
2.3 品讀——品味悠揚不絕的余音。品讀是高層次的讀,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評、欣賞作者用詞造句,深篇布局、精妙之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品讀欣賞,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如《梅花魂》這一課,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作者通過幾件事來寫外祖父的思鄉之情?為什么“我”弄臟了墨梅圖之后,外祖父會那么生氣?通過讓學生反復品讀外祖父的話,體會外祖父對墨梅圖的珍惜和對祖國的眷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品讀欣賞,體會到作者借梅花表達外祖父的思鄉之情這種借物抒情的方法。
2.4 評讀——給予至簡至誠的欣賞。學生朗讀完后,教師要及時發現他們的不足,適當點撥,給予鼓勵,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導他們逐漸實踐中掌握朗讀的規律,學會朗讀的基本方法。評讀在于教師,其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提高朗讀水平,評價時要切實針對每一位學生的朗讀情況,正視他們的差異,激發學生的朗讀激情,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因此,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同時要注意評價語言的生動性、情趣性,促進每個學生健康發展。
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有賴于教師正確、積極的指導,只有通過教師們精心的指導,學生們的刻苦練習,才能真正在語文教學中展現它的藝術魅力!以讀悟情,以情促讀使學生真正愛上朗讀,從朗讀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