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秋
IT行業的開放經驗可以復制到傳統采用專有平臺的汽車行業。
“感覺就像是人類在開車一樣。”在試乘完英特爾和德爾福基于奧迪 SQ5車型合作研發的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后,一位試乘者如是說。這是5月在美國加州圣何塞首屆英特爾無人駕駛研討會期間發生的一幕。
在整個試乘過程中,這輛車的最高時速約為 60 公里。“不同于之前所體驗的無人駕駛,這輛車在空曠的道路上信心十足,敢于加速,不會在探測到行人和車的時候過于謹慎地停下。除了方向盤自己轉動有些神奇之外,沒有太多其他感覺。這或許正是給無人駕駛體驗最好的評價。”
在這次研討會期間,另一輛無人駕駛車寶馬7也揭開面紗。它是寶馬、英特爾和Mobileye最近開發的40輛寶馬7系無人駕駛測試車中的一輛。這40輛車于今年上路測試,為即將于2021年量產的高度自動駕駛車和全自動駕駛車鋪平道路。
“激進的日程表”
雖然試乘者評價較高,但乘用車的商用落地進程還需幾年時間。
“目前來說,乘用車業界整體在2級,但還是有一些在3級。”英特爾無人駕駛事業部副總裁兼自動化解決方案部門總經理 Kathy Winter說。這個部門是今年1月剛剛成立的,全權投入無人駕駛領域的部門。
這里提到的無人駕駛分級,是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提出的,從L1到L5共5級。其中2級是汽車多個功能自動化,司機的手腳可以在特定時候離開控制,但仍要為汽車安全負責。而L3是在特定路段,如高速路上,汽車可以開啟無人駕駛并為安全負責,但仍需人在某些情況下接管。
從量產時間表看,大部分車企在2020年量產L3級產品,很多廠家在2023到2025年之間發布L4、L5級產品,但也有一些比較激進的廠家說,可能在2020年就實現L4和L5。
英特爾無人駕駛事業部中國區市場總監徐偉杰觀察到,業界公司在無人車上有著不同定位。百度和谷歌直接就做L4、L5高度自動駕駛車和全自動駕駛車,而很多傳統汽車廠家都在做L3。
“我們認為,技術上并不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徐偉杰說。
消費者的信心
“技術這塊肯定演進得非常快,我并不擔心。”Kathy說,“最大的挑戰來自消費者是否對無人駕駛技術有信心,能否接受。”不管技術發展得多快,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無人駕駛的發展進程。
Kathy提到Uber無人駕駛汽車去年12月在舊金山發生的一個故障——因為無法識別信號燈。這是汽車感知系統出了問題。
“在過去一兩年中,我們學到的經驗是汽車需要各種感官,就像人類擁有眼耳口鼻一樣。”Kathy說,“比如雷達、激光雷達、計算機視覺、GPS定位系統等。”
目前業界采取的方式五花八門的。如特斯拉幾乎全部采用攝像頭,也有企業采用了激光雷達。而Kathy希望企業先采用整合的感知體系。這樣,當一個系統出現問題時,汽車還可以應用其他系統。“當未來技術更加成熟,試驗完全成功時,也許會減少這些傳感器的數量,從而更加經濟實惠,同時又能保證安全。但就目前來說,我們更希望考慮周全,保證其安全性”。
現在,Kathy想做的事是能給消費者更多信心。這一方面來自技術保障,另一方面來自法律法規。“我覺得從2021到2025年,技術應該已就位。也許我們的行駛速度會變慢,但人們會覺得更安全,這也將吸引更多消費者。但一些規則、保險以及社會認知,可能決定著整個進程的發展。”
他提到一些車輛之間責任的問題。“雖然是無人駕駛,但到底是誰撞了誰,這個責任怎么去權衡、解決,確實是這幾年我們需要面對的,也是我比較關注的。”
“沒有人愿意分享秘密”
無車駕駛乘用車要商用落地,還有一個重要問題不得不提,這就是良性生態。Kathy坦言這是一個挑戰。“雖然在人工智能領域,大家做的每一件事都始于開放資源,但這在無人駕駛領域比較難——掌握無人駕駛技術更像是一場戰爭,沒有人想要分享秘密。”
怎樣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生態?
英特爾CEO布萊恩·科再奇從數據角度進行詮釋。無人駕駛汽車有三類數據,第一是技術型數據,包括汽車記錄周圍環境所產生的數據,像紅燈、路上跑的小孩……誰有最完善的技術型數據,誰就有最好的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算法,這些算法給予汽車自動行駛的能力。第二類是社交數據,像汽車的位置數據,車與車、車與物的交互數據。同樣,誰有最完善的數據,誰就能最大化地利用。最后一類是個人數據,包括乘客位置、在哪里停留過、乘坐的總里程數、喜愛的娛樂信息等,它來自汽車的內外部。這幾類數據都代表著獨一無二的商業切入點。
什么樣的無人駕駛生態讓數據良性循環?“坦誠地說,自動駕駛行業仍未定型。”科再奇說。他認為,行業數據的共享是挑戰之一。“沒有一家企業能設計出安全的全連接算法,這需要整個行業協同跟蹤。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需要更大的數據集,從而讓無人駕駛汽車在任何情況下保證安全。這也需要行業數據共享。”
英特爾與最大的物聯網標準組織OCF(Open Connectivity Foundation)正在定義開放和可擴展性物聯網平臺,主要解決車與車之間交互的技術平臺,業界能分享基礎信息。“對開放物聯網投資,會讓整個汽車行業騰飛。”
英特爾、寶馬和Mobileye也正在為無人駕駛建立通用開放平臺,包括3到5級無人駕駛技術,并向汽車供應商和能從中受益的公司開放。這里的Mobileye是一家計算機視覺與機器學習企業,在無人駕駛生態鏈上已建立廣泛合作。英特爾今年宣布將以153億美元收購它。
“當整個行業一起推動通用平臺發展時,能讓開發者快速、大規模行動,無人駕駛技術就會加速前進。這類似PC和服務器行業。”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兼無人駕駛事業部總經理戴佟森說,“很多喜歡唱反調的人認為,英特爾在IT領域實現快速擴展的經驗沒辦法在無人駕駛領域復制。同時,汽車行業也有很多人不理解開放式合作如何實現差異化。我理解這種質疑,但根據多年的經驗,我知道通用平臺和可預測的接口技術能有效解決問題,是推動無人駕駛向前發展的最快方式。”
除了推動通用技術平臺,在首屆英特爾無人駕駛研討會期間,英特爾對外系統地披露了公司從汽車到云的端到端方案。被稱為英特爾GOTM無人駕駛車的車內開發平臺,不只是一個車內超級大腦,支撐各種人工智能算法的計算和分析,還包括了5G,能連接到云和數據中心。英特爾也已部署了專門針對無人駕駛的數據中心,用于算法開發和訓練,理解無人駕駛數據移動和存儲的特殊需求。
英特爾也將與LG聯合開發和測試面向下一代汽車的5G遠程信息處理技術。預計5G 將于2018年第三季度推出標準,2020年左右商用化。
由英特爾收購了15%股份的數字地圖企業HERE,正利用英特爾測試車研發高清實時地圖利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技術,為汽車提供動態駕駛的道路和交通高精度信息。
英特爾還透露其參與了33個一級供應商、59個生態合作伙伴以及49個設計社區的無人駕駛車研發,目前有100個L4自動駕駛測試車輛采用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