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櫻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種特殊的雙向交流方式——師生之間的認知交流和情感交流。情感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認知交流的效果。所謂的“以情促知”,是指以積極的情感作為啟動和維持認知活動的重要動力,促進認知活動中各種活動的加強,鼓舞和推動著主體更有效地進行認知活動,學習和掌握有關的知識和技能。為此,語文教師必須善于挖掘,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以情促知,進而落實有效教學。
一、品詞悟情,潤物無聲
葉圣陶先生說:“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那就只看見徒有跡象的死板的符號,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作者的情感深深地蘊含在文章的重點詞句里。往往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就可以成為領悟蘊含在作品之中的情感的切入點。執教《出塞》一課時,筆者注重情感因素的激發,努力挖掘語言的情感因素,重點引導學生品讀“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未”字。教師先創設問題情景:“人未還啊人未還,將士們,你們想回家嗎?一夜征人盡望鄉,一個‘望字道出多少將士思歸的心,老師把‘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未字換成‘望,萬里長征人(望)還。這個‘未字你還可以用哪些詞來替換?”學生紛紛舉手:思、夢、想……教師又進行了啟發:“但是詩人卻沒有用你們說的這些字,就用了一個‘未字,為什么呢?不著急,好的字眼,是需要慢慢花時間去咀嚼的。”接著教師再問:“為何‘萬里長征人未還?”引導學生思考“人未還”的原因。學生討論后交流:因為匈奴還在不斷地入侵,將士們想留下來保家衛國;因為常年的戰爭回不去;因為將士們可能已經戰死沙場;等等。此時,教師相機出示詩句:1.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2.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3.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然后要求學生把這三個詩句讀一讀,想一想,從中感受到什么。這樣“以詩解詩”,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將士們很可能再也回不來了。這個“未”字不是表示時間長,而是說明永遠。這個“未”字,飽含著多少辛酸與失望。學生形象地領悟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和所流露的情感,認識到戰爭的殘酷,為理解“盼和平”打下基礎。就這樣,教師一步一步引領學生品詞悟情,有目的、有意識地把教師之情、學生之情、作者之情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蘊含在語言文字中的“情味”。
二、想象融情,悠然意會
古詩語言精練,寄寓了豐富的情感,這就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去展開想象,體會深遠的意境與豐富的情感。教學《出塞》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遠離家鄉保衛邊疆的將士們想念親人的相思之苦,筆者多方誘導,激發想象,既讓學生理解了古詩內容,體悟了從中蘊含的情感,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結合古詩內容,在屏幕上展現一幅邊塞夜景圖——皎潔的明月,遙遠的邊關。同時,播放凄涼的音樂《古琴曲》,營造氛圍。學生看著圖片,聽著音樂和教師聲情并茂的語言描述,仿佛置身于古詩描繪的意境中。其次,指導想象寫話。精心創設的情境,再現了古詩描繪的形象和意境,使學生感染真切的形象,從而喚起他們的想象。基于此,筆者啟發學生:此時,在這些將士們的家鄉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讓我們隨著將士們的思緒一起回到他們故鄉看看。在那里,你會看到很多美好溫馨的畫面。請同學們用一段話寫出來。學生想象寫片段,教師邊巡視邊提示:“可能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一家人在郊外賞花;也可能是在一個微風輕撫的夜晚,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談天說地。”氣氛的渲染,促使學生入情入境,借境悟情,一幅幅溫馨的畫面在學生的筆下呈現。這就為理解邊塞將士們的相思之苦埋下伏筆。再次,對比想象。通過想象,學生充分感受到沒有戰爭的日子,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和平場景。可是,等他們回過神來,回到文本,這一切美好的畫面都被戰爭打碎了。此時,筆者采用了對比的手法,進行引讀。
師:在這里,沒有青山綠水,沒有父母的絮絮關切,只有——生接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師: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與妻子的相親相愛,只有——生接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師: 在這里,沒有歡歌笑語,沒有與孩子的天倫之樂,只有——生接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師:將士們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作一個愿望,那就是——生接讀:回家。
震撼人心的引讀營造了課堂濃厚的情感氛圍,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學生邊誦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詩中的語言形象變得活躍、鮮明起來,也就更深刻地領悟到邊塞將士們的相思之苦。
三、描繪激情,誘發感化
情感具有感染性,具有擴散與泛化的規律,所以教師就要學會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使學生體驗文本所蘊含的情感。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感情真摯飽滿,加上一些適當的手勢動作和微妙的神態暗示,就會增強語言的感染力,點燃學生的情感之火,激發其內在的積極性,使其在娓娓動聽、情真意切的講述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執教《出塞》時,為了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在思想深處產生強烈的共鳴,筆者精心設計了教學語言。首先,教師用語言描述了一幅幅親人盼歸的生動形象:1.長亭外,寒風呼呼,白發蒼蒼的父母相互攙扶著,嘆一聲 —— 萬里長征(兒)未還。2.樓臺上,秋風瑟瑟,孤苦柔弱的妻子遙望著遠方,怨一聲——萬里長征(夫)未還。3.大樹下,芳草萋萋,無依無靠的孩子淚流滿面,喊一聲——萬里長征(父)未還。形象的語言讓學生的腦海中呈現出一幅幅鮮明的畫面,撥動了學生心靈的琴弦,喚起了他們對作品中形象的聯想和想象,感受到親人對邊塞將士苦苦的守望:千古以來,多少白發雙親、柔弱妻子、無依的孩子,他們對親人苦苦的守望,都只化作一個愿望,那就是盼望著將士們——回家。其次,感受戰爭的殘酷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和難點。為了讓學生有真切的感受,教師用低沉、悲憤的語調描述一幅幅戰爭圖片:1. 看!在一片驚天動地的叫喊聲中,無數將士攻向城墻。2. 一個一個將士被無情地擊倒。戰士們不得不含著淚從戰友的尸體上跨過,奔向那生死茫茫的戰場。3. 一場激戰過后,戰場上橫尸遍野,血流成河。4. 遠方的親人哪,別再苦苦相盼,我們從此生死相隔,此生不復相見。通過教師的語言描述,戰場的殘酷就展現在了學生的面前,激起了學生的情緒,他們深深體會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進一步加深對詩的理解和對主旨的把握。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宗旨,重視學生情感的誘發,必須充分開發和利用情感因素,把激情帶進課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促進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