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榮



【編者按】學生只有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生成屬于自身的新認知、新體驗與新收獲,而且要經歷充分的分享與交流才能展現出它們最大的作用。如何在課程教學中確保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讓學生樂于交流分享,相應教學環節不浮于形式?本期話題圍繞經歷知識形成,敢于分享交流,打造新型數學課堂展開探討。
學生只有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確保生成屬于他們自身的新認知、新體驗與新收獲,而這些是學生能夠,也樂于進行分享交流的堅實基礎。本文將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中的分數、毫米(分米)、倍、四邊形等概念的教學為例,闡述如何引導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一、鏈接生活,借助生活前概念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概念
三年級上冊是小學階段首次教學分數概念,這是在學生認識了整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從整數概念到分數概念,是學生數概念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引導三年級學生掌握分數概念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整數(自然數)是表示物體個數的數,但在分物時,如果只有1個物體(比如1塊月餅),但要平均分給2人,這時每人分得的月餅數量就不到1塊,生活中一般說成“半塊”;如果平均分給3人,就說每人分得“小半塊”;如果平均分給4人,就說每人分得“半塊的半塊”。生活中所說的“半塊”“小半塊”“半塊的半塊”是學生學習分數的生活前概念,分別對應1/2塊、1/3塊、1/4塊。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確定分數初步認識教學的基本路徑,即創設分月餅的情境,引導學生先借助生活前概念分別表示將1塊月餅平均分給2人、3人、4人后每人分得的數量,然后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數學的再創造,要求學生用數分別表示“半塊”“小半塊”“半塊的半塊”,進而教學分數各部分名稱及分子、分母的含義。這樣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建立在熟悉的生活前概念之上。
在分數概念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比較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由于受整數大小關系的影響,一開始,不少學生會錯誤地認為1/3大于1/2。這時,同樣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借助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和分析。比如,可以將1/2理解為兩個人平均分一塊月餅,每人分得的那一份月餅的大小;可以將1/3理解為三個人平均分一塊月餅,每人分得的那一份月餅的大小。這樣,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樣一塊月餅,吃的人越多,每人吃到的就越少”被及時激活,進而學會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二、引導創造,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
三年級上冊要教學長度概念毫米,這一概念是學生在二年級學習了厘米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厘米概念學習時,學生可以借助生活前概念進行學習。但毫米概念的建立,則需要借助已有的厘米概念。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用厘米尺(教師需要給學生制作只有大格的尺子)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和厚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動手測量,并記錄長度。交流時,產生問題:“寬比18厘米長一些,又不到19厘米,厚1厘米都不到,怎么辦?”然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讓每一位學生都經歷將1厘米平均分成10份的過程,進而認識到其中的1小格是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毫米。這樣教學,不同于直接借助刻度尺告訴學生毫米概念的接受性學習方式,而是引導學生經歷再創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數學概念,更重要的是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培養了動手實踐的能力。
學習了毫米后,學生還要學習分米。教材直接告訴學生“10厘米是1分米”,再讓學生“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教學時,不能到此為止。教師可以借助課件演示用長度單位米測量物體的長度,發現結果不是整米數,于是將1米平均分成10份,讓學生明白將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再用分米單位測量,結果也不是整分米數,于是將1分米再平均分成10份,產生新單位厘米。同樣,繼續量,繼續分,產生毫米。讓學生經歷上述過程,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長度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系,使得學生的認知具有繼續延伸拓展的張力,也為后續認識小數做好準備。
三、抓住本質,探索概念教學的最佳路徑
三年級上冊要學習“倍”的概念。這是學生在學習了乘法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倍”不同于乘法,不是一種運算,而是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一種關系。分析教材,概念教學的路徑是:胡蘿卜有2根,紅蘿卜有“3個2根”——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胡蘿卜有2根,白蘿卜有“5個2根”——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5倍。從概念學習的角度分析,教材這樣編寫值得商榷。要教學“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這個新的概念,只舉一個例子,將“3個2根”表達為“3倍”,顯然無法實現“列舉有關概念的多個例證,并準確把握共同的本質屬性”這一概念教學的基本要求。教材接著教學將“5個2根”表達為“5倍”,容易使學生產生錯誤的認知,將非本質屬性“2根”誤認為概念的本質屬性。所以,教材編寫的教學材料和教學路徑并不是“倍”概念教學的最佳選擇。
我們在教學設計時,創設了如下的探究活動:如圖1,觀察前兩幅圖中第二行圓圈個數和第一行圓圈個數的關系,把第三幅圖中第二行的圓圈畫出來。這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需要學生觀察、思考,找到前兩幅圖中第二行數量與第一行數量之間的關系。在“倍”概念教學前,學生熟悉的是兩個數量的“和”或者“差”的關系,因此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時,有學生會想“第一幅圖中,第二行比第一行多2個圈”“第二幅圖中,第二行比第一行多4個圈”,因此“第三幅圖中,第二行比第一行多6個圈”;還有學生只看第二行數量之間的變化規律,認為“第三幅圖中,第二行有9個圈(比前一幅圖的第二行多3個圈)”。當然,也會有學生從“倍”的角度來把握第二行和第一行數量之間的關系。
反饋交流時,教師引導學生先反饋從“比多少”的角度畫的情況,再重點反饋從“倍”的角度畫的情況,交流“為什么這樣畫”。并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三幅圖中蘊含了一個共同的秘密,你發現了嗎?第二行圓圈個數是第一行的3倍,是怎樣看出來的?”通過思考、交流,學生找到共同點:第一行都是“1份”,第二行都是同樣的“3份”,這就是倍的本質屬性。
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每個框里可以畫幾個?”讓學生認識到1份的數量可以不同,但每1份的數量要同樣多。教師可以繼續追問:如果第二行拿掉一份,現在第二行的圓圈個數是第一行的幾倍?增加一份呢?
上述教學,先通過列舉概念的多個例證,使得學生準確把握了概念共同的本質屬性,而且在觀察、思考、創造的過程中,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四、多重體驗,讓概念理解更深刻
多重體驗是小學生概念學習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由于中低年級學生抽象理解能力弱,概念學習(特別是幾何概念的學習)需要充分借助直觀,借助動手實踐,通過多形式、多途徑的體驗,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概念。
三年級上冊要學習四邊形這一幾何概念,教材沒有給出四邊形的定義,而是要求借助豐富的活動,達成直觀認識的目標。教學時,可以采用以下三個層次的數學活動。
1. 找一找:把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圈出來。通過辨認,讓學生初步認識四邊形,知道四邊形的特征:有四個角和四條直的邊。
2. 畫一畫:在點子圖上畫出幾個不同的四邊形。通過動手操作,畫出形狀大小不同的多個四邊形,從而去除非本質屬性,建立四邊形的概念。
3. 數一數:圖形中一共有幾個四邊形(圖3)。這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學生要準確數出四邊形的總個數,既需要依靠四邊形概念的清晰程度,還需要依靠有序思考的方法。
通過以上多樣化、有層次的數學活動,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清晰化。同時在概念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的空間觀念、數學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前面所述的分數概念、長度概念、關系概念(倍)的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充分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外,同樣需要安排多重體驗活動,以幫助學生及時內化概念,達成深刻理解。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