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遠安+湯章愛
數學教材是數學知識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工具。教師在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摒棄以“教材為中心”的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根據學生的特點,用活教材,使學生在智力與非智力方面都得到發展。小學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遵循的原則是:“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苯處熢诮虒W中要根據教學實際,準確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有效開發資源,課前精心預設,課堂動態生成,有機地將課本的知識進行適當地重組整合。
一、變靜態為動態——引導學生“學數學”
在教學中,因各種條件的制約,課本中的教學內容往往是以靜態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而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知識的過程卻是動態的。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動態的活動為載體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把數學知識融入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覺得生動有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多提供探究實踐的機會,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親近數學,喜愛數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探究活動中學到方法,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質數和合數”一課,教材要求從1~20中找出每個數的因數,看一看它們因數的個數有什么規律,從而小結出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對于這個概念教材以靜態的方式呈現,學生既缺乏興趣,又難以理解,很容易把質數、合數的概念與奇數、偶數的概念混淆。因此,在教學中筆者以學生座號為例,以活動為載體貫穿整節課的教學:(1)為自己或同學的座號找因數朋友,從中你發現了什么?(2)認為自己的座號是質數的請到臺上來,并說明理由;9號、15號同學為什么不上來?(無形中向學生滲透奇數不一定是質數的現象)(3)你覺得哪個座號最特別,為什么?比賽:用“既……又……”造句。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基于上述活動很好地溝通了奇數、偶數、質數、合數間的聯系。可見,在數學教學中將靜態的知識以動態方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就可以將教材活化,使學生活學,給課堂帶來活力。
二、變抽象為直觀——引導學生“用數學”
數學學科具有高度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過程其實質是個思考的過程。數學教材是數學知識的載體,是師生教與學的中介,由于教材編排的特點,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往往被簡化,出現在學生面前的知識對于缺乏生活經驗的他們來說是抽象的;同時,小學生的思維特征決定了他們的學習與思考必須建立在直觀的基礎上,因此在教學中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善加處理、調整教材,對所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加工與改造,要積極創設有效的情境,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構建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有效課堂,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體驗數學的“生活”之味,感受數學的“抽象”之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有效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思考。
例如,在教學“圓柱表面積”一課,教材中的例題較為抽象,為了讓學生能準確理解圓柱體的表面積結合實際的求法,筆者就采用了直觀教學法。
師:老師手里有個易拉罐,請同學們做預算員,計算生產一個這樣的易拉罐,要用多少鋁皮呢?做出同學們帶來的各種圓柱體又要多少材料呢?
各學習小組在小組長的指揮下,各成員積極開展了分工與合作。
生1:老師手中的易拉罐有兩個底面和一個側面。所以,要計算一共要用多少鋁皮只要計算出兩個底面積和一個側面積,求出它們的面積和就可以了。
生2:也就是求這個圓柱體的表面積。
生3:要算出做圓柱體筆筒要多少塑料,只要算出這個圓柱的側面積,再加上一個底面積就可以了。
生4:因為這個筆筒沒有蓋。
生5:要算出做衛生紙里邊的硬紙筒要用多少硬紙板,只要求出它的側面積就可以了。
……
師:從大家剛才的討論中,你們發現了什么?
教師在把握教材實質的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成學生可以操作的具體活動,讓他們在具體直觀的教學情境中進行思考,使智慧得到磨練。
三、變枯燥為有趣——引導學生“悟數學”
當前課程改革提出“數學要體現生活性”,而這一特性更多的是體現學生的生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積極創設情境,讓數學根植于生活,設計各種讓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把教材中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用得上的有價值的案例,這對于學生能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例如,在教學“秒的認識”時,教學中筆者是這樣安排的: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鐘面,發現鐘面上有三根指針,分別是時針、分針、秒針,其中走得最快的指針為秒針。接著,展示鐘表課件,直觀演示秒針、分針的走動過程。讓學生觀察秒針的走動,認真聽秒針走動發出的“嘀嗒”音,輕聲跟隨秒針的走動數數,由教師組織學生用拍手、點頭、跺腳等活動來感受1秒的實際意義。教師再次演示課件,引導學生觀察秒針和分針,發現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小格,知道了“秒”和“分”的關系,即60秒﹦1分。最后,教師創設不同形式的活動來讓學生體驗時間。(1)聽歌估時間:全體學生面向后方,教師播放音樂;音樂響起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估30秒,估計時間到,就回頭看屏幕顯示的時間,誰正好看到顯示的時間是30秒,誰就是這次游戲的獲勝者,請獲勝者說說是怎樣估得這么準的。(2)請學生估計10秒時間能畫出幾張笑臉。(3)估計自己跳繩10次要用多少秒。(4)早晨起床穿好衣服估計要用多少秒。(5)做一次深呼吸要用幾秒。這樣讓學生離開鐘面的輔助作用進行再次體驗,進而形成初步的時間觀念。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全體學生對秒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概念的表象上,而是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理解了秒的意義,讓他們很好地體驗了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應用價值。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悟學習數學的價值所在,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師要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要從學生、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具體的教學過程,發揮出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時突出自己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政和縣石屯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