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金美
品德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活動的體悟學習,對于知識內容本身的掌握,學生不難做到,但是,將知識化為能力,達到知行合一的目標卻不容易,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更不容易做到。基于這種現狀,筆者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將中國傳統文化《弟子規》中淺顯易懂的內容與品德教學進行微整合,讓其相輔相成,以求讓學生學以致用,達到知行合一的目標。
一、融知,厚實品德課堂的底蘊
品德教材的內容層層推進,螺旋上升,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優良品德融在其中。《弟子規》依據《論語》編寫,涵蓋了《論語》《三字經》《千字文》等相關內容,言語流暢,三字一句,兩句一韻,接近白話,易于學生大聲朗讀。錢文忠教授曾說,《弟子規》是一種文明,所講述的內容是我們今天所迫切需要的。因而,將《弟子規》中的相關內容融進品德課堂中,可以豐厚品德課堂的底蘊。
以《讓愛住我家》為例。
(一)導入融知
1. 播放《弟子規》視頻片段:出必告,反必面。
2. 結合課文中的內容“小實踐”,思考你會怎么愛自己的家人。
(二)評價融知
1. 小品表演:我在家的一天。
2. 學生評價,教師評價,點出“出必告,反必面”。
(三)小結融知
教師再次用《弟子規》中的相關內容小結全課:出必面——(生接)反必告。
以上案例是基于當下父母們最擔心的安全問題,用“一詠三嘆”的方式進行推進。課始,播放《弟子規》小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尊老愛幼的和諧氛圍;課中,小品表演呈現生活中的例子,實現教育生活化,讓學生在評價的思辨過程中明理、導行;課即將結束時,師生合作,將內容再度整合,強化學生在課中所學,同時,豐厚了課堂本身的底蘊。
二、導行,鞏固品德課堂的成果
1. 晨誦時間,道理記心間。全程育人是當下重要的育人模式之一。一日之際在于晨,晨讀時間就讓學生學習淺顯易懂的《弟子規》,重點強化與品德教學相關的內容,并在學中操練,將講授式變為體驗式,讓學生邊學邊牢記道理,為導之以行做準備。
以《老師,您好》為例。
現代禮儀引入,比較出示: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師:古代文明人和你們一樣,非常尊敬老師,他們的做法和我們有什么不同?
生:路遇長,疾趨揖。(學生做了個作揖的動作)
師:對極了!(師生共演)情景表演:作揖(古代版)_________敬禮(當代版)
《老師,您好》一課中的“規則貼”中有提示:早晨上學見到老師,說:“老師早!”課間見到老師,說:“老師好!”放學了,和老師說:“老師再見!”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很容易接受尊師敬師的理念,但是,卻會因為貪玩而忘記該有的禮節,因此,晨讀課上,將《弟子規》中的相關語言進行反復誦讀,并在背誦中表演,在表演中分享感悟,從而將道理牢記心間。
2. 午休時間,玩耍中體驗。午間休息的時間比較長,這是品德體驗鞏固的最佳時機。將品德課上和《弟子規》進行了微整合的內容進行導行實踐,讓玩耍時間成為孕育優良品行的土壤。如學完《上學的一天》,先民主選舉產生第一輪“班級文明標兵”(四名),然后教師對第一輪標兵進行培訓,而第二輪標兵就由第一輪標兵進行培訓。當有同學的課間行為不文明或玩耍中不安全時,“班級文明標兵”就將“寬轉彎,勿觸棱。稱尊長,勿呼名。路遇長,疾趨揖”作為勸解標準。通過“班級文明標兵”的換崗培訓,并在培訓傳承中,讓教育的范圍由點及面,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讓學生真正將腦海中的知識儲備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3. 晚省時間,整理中實踐。低年級學生放學時,容易因為體力不支而顯得懶散,忘帶作業、亂丟東西等壞習慣就隨之而來,此時將品德課上的相關內容與《弟子規》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整合,便是實踐育人的知識內容了。
以《我自己來》為例。
師:鈴聲響,放學啦!
生:快整理,不拖拉!
師生(齊):小書包,自己理,作業本,不忘記。桌椅正,地面凈。
師:小朋友,整隊啦!
生:小書包,肩上背,步從容,立端正,興沖沖,把家回。
在整理學習用品和整隊的時段,加入這樣的《弟子規》相關語段或者類似于《弟子規》的兒歌進行行為鞏固,目的在于讓學生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實踐中不斷強化鞏固,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知行合一,提升品德課堂的效果
“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預備”,這是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觀點。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成長與發展主要依賴教育引導,而且教育引導要突破教室空間的束縛,自然延伸到課外、校外、家庭、社區。另外,讓低年級兒童在生活情境中克服困難、轉化矛盾的過程就是受教育的過程。因此,教育和生活應該呈現一體化的態勢,教師理應將各個空間整合銜接起來,讓學生真正實現知行合一,從而提升育人效果。
1. 教室外,處處有良師。品德課與其他課程相比有更大的拓展性和靈活性,需要圍繞學生的真實生活展開,引發學生有效體驗,促進道德品質優化。因此,品德課的教學空間更為廣闊。早上,校門口的電子大屏幕上就循環播放《弟子規》,讓學生在進校的第一時間就受到《弟子規》熏陶;傍晚,大屏幕上會出現白天表現好的小朋友的隨機小視頻,圖文并茂,用《弟子規》中的語言或類似于《弟子規》的語言來表揚圖片中學生的優秀行為,讓榜樣成為教育的力量。這就把教育畫成了一個圈,實現校園育人無死角。
2. 家庭中,時時有良言。家校合作是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品德課堂中的行為習慣教育如果和家庭教育緊密聯系起來,就會更高效,而通過《弟子規》中的語言,讓家校教育口徑一致,就能讓教育效果更為有效。比如:在教學完《我自己來》之后,就要和家長進行溝通,將“冠必正,鈕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的信息傳遞給家長,并讓家長用這樣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這樣,家校統一口徑,就將家校育人畫上了一個圈,避免了“5+2=0”的教育悲劇。
3. 社會上,刻刻有禮儀。在校外,我們的學生就是一名小公民,因而可以利用春游、秋游、社會實踐等活動在校外檢驗他們的行為習慣,而《弟子規》仍舊可以成為檢驗和提升的名片。比如:學生春游、秋游時因為分享而發生矛盾時,“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就是用于疏導的相處之道。在校外,我們借助社區工作人員、公園管理人員、路人之手分發“講文明,有禮貌;步從容,立端正;冠必正,鈕必結”等評價條,實現全員育人的目標,也讓學生能收獲“當文明小公民”的喜悅。
陳鶴琴先生曾說:“只有了解兒童,才能教好兒童。”《弟子規》中的內容淺顯易懂,如果我們取其便于學生朗讀、記憶、導行的內容來融入我們的育人過程,即讓品德教學與《弟子規》的部分內容進行微整合,適切把握兒童發展的規律,引領他們學習與成長,那么也不失為一條育人新路徑。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啟源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