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提高教育質量,民辦高校開始嘗試構建教師發展中心,通過對現有教師發展中心的建設情況入手,分析其職責,功能及對教師專業提升的積極作用,并針對其發展的不足,提出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民辦高校;教師發展中心;專業發展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民辦高校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而民辦高校的教育質量及可持續發展問題也隨之受到普遍關注。如何提高教育質量歸根結底還是與一線教師有著密切關系,于是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升成為了民辦高校和教師自身努力的目標。為此,民辦高校開始嘗試構建教師發展中心,以提高教師專業職業能力,促進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其中,上海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中心的建設和發展效果較為突出。
一、調研上海市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中心
為了解民辦高校教師發展中心的情況,對上海民辦高校教師發展中心進行了深入調研。該中心于2014年1月依托上海師范大學成立,聚集了上海市20余所民辦高校,主要職能包括制定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計劃,實施民辦高校“強師工程”培訓項目,開展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國際交流,為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各類服務和決策咨詢等。其中,“強師工程”培訓是該中心的主要特色之一,包括新教師培訓、教師教學技能培訓、教師科研能力培訓、學校管理崗位教師培訓、“雙師型”教師專業類培訓等。每年以各培訓項目為載體策劃各類民辦高校教師技能比賽,根據民辦高校辦學特色及在校生學習特點,研究民辦高等教育的特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切實提高上海市民辦高校的教學質量。此項目的實施和開展得到了上海市委的大力協助和扶持,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2014年為例,上海市民辦高校教師參與境內培訓1690人次,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1%;境外培訓421人次,攻讀學位共計198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8%。另外,在教師培訓方面,可以說上海市民辦高校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通過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導,有組織有計劃的實施方案,充分調動了高校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培養一批 “雙師型”教師,切實提升各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我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
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我校也在努力嘗試用新的理念和方式開展工作。2010年9月,由教師培訓科發展成立了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掛靠教務處。主要職責包括: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師風建設放在教師教學發展的首位,強化師德師風教育,特別是學術道德,學術規范在教師培訓中的內容。
開展教師教學能力培訓。以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為目標,改革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開拓教師學術視野、提高學術創新和科技創新能力、增加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項目培訓。
開展教學咨詢服務。通過組織校內校外教學名師、優秀教師開展教學專題研討、搭建教學網絡示范平臺等,集中優質教學資源,形成共享機制,為學院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為學院相關職能部門教育教學政策的制定、實施、評價等方面提供咨詢服務。
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著重研究課程的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推廣學院在教學改革方面所取得的實踐經驗和成果,同時開展教師發展研究,促進不同學科專業教師間的交流與經驗分享。
開展教學資源建設。建設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網絡示范平臺;建設教師提升教學教法相關理論與模式的交流平臺;開設精品課程、資源共享課程、網絡課程等優質教學資源,做好教學素材、教學資源庫建設及維護;鏈接教學名師、優秀教師博客。
開展教學質量評估。會同人事處、教務處、質量辦等相關部門,加強對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學能力、教學效果等考核、檢查、評估和交流,同時開展教學評價研究,為學院建立教學數據庫、撰寫年度教學質量報告提供數據。
三、研究結論及啟示
綜上,我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從中心的組織形式、活動內容、制度化建設及可持續發展方面還有待于加強和完善。通過對國內外“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調研,并針對我校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發展現狀提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一)理念先導,以人為本。
基于民辦高校教師流動性大的特點,更應該加強“愛國愛校”、“以人為本”的理念,增強凝聚力。為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可定期開展覆蓋全體的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切實了解教師的需求,提出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通過提高教師待遇或福利,激發其積極性。
(二)優化教師培訓模式,加強學科競賽。
民辦高校在教師培訓方面主要存在幾個問題:制度不健全,缺乏整體培訓規劃;培訓模式單一,不能適應教師的培訓需求;資金投入不足,缺乏有針對性高層次的培訓等。因此,我們應該以教師培訓為切入點,將教師學習和組織學習完美結合,加強教師與教師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協作,邀請有經驗的中外教師、專家,以及中外企業管理一線的高級管理人士參與培訓和講座,鼓勵教師“走出去”,到兄弟院校、企業參觀學習。如高級課程進修、國內外訪問學者、校際項目合作等,讓培訓成為一種提升自我的方式,吸引教師主動參與進來,提高教師的素質既是提高教育質量。還要重視青年骨干教師的中堅力量,幫助骨干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能,提升教育教學的科學理性思維、問題意識和課題轉化能力,開拓科學的教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
此外,還可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技能競賽,激勵教師參與其中,互相交流與學習。目前,我校開展的教學技能類競賽活動主要是“說課”,活動形式相對單一,并且因專業性質不同,其效果也差異較大。通過調研上海民辦高校教師發展中心的實施模式,可借鑒以下幾個方面:為實現大賽的公平性,首先應將參賽類別進行劃分:青年教師組(教齡在五年及以下)和骨干教師組(教齡在五年以上),并分別下設“常規教學”和“實踐教學”兩種比賽類別。“常規教學”主要指執教課程屬性為A類(基礎理論類課程)或B類(理實一體類課程);“實踐教學”主要指執教課程屬性為C類(實驗、實訓等實踐類課程)。教師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報名,并由所在學院推薦。
其次,從比賽內容上應注重考高校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與實訓教學技能,包括相關的教育理念、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內容。專家(校內或校外)將根據參賽教師的“教學設計”(教案和說課)與“現場教學”兩部分表現給予綜合評分。
(三)構建信息交流平臺,形成網絡學習共同體。
搭建教師專業發展的信息交流平臺--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微信公眾平臺,不僅可以及時公告培訓信息和教師發展的相關內容,進行校內教師的溝通交流,還能與兄弟院校加強聯系,定期進行經驗分享與交流,形成“網絡學習共同體”,就某一專題進行研究和討論,通過建立學習型組織,受訓教師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教學實踐、發展個人的教學實踐技能和相關知識、提升個人的教學實踐能力。
(四)規范管理制度,實現可持續發展。
完善教師教學評價制度,創新教學評價體系,應以激勵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目的,強調教師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民主參與和自我反思。規范教學管理制度,建立監督機制。民辦高校在管理上普遍存在問題是缺乏健全的監督機制。無論是行政人員還是教學人員都應一視同仁,有相對應的監督體系,這樣才能保障教學有序進行。另外,為順利開展教師培訓工作,還應加大對教師發展中心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放眼世界,用長遠的目光對待教學工作,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和評價標準,期待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實施并發揮輻射作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制度化建設研究——基于日本FD制度的視角(編號:W2015190)》以及“十二五”高校外語教學改革專項課題《基于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FD模式研究與實踐(編號:WYYB150175)》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賈可,陳濤. 論民辦高校教師發展中心在提升教師素質方面的作用[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7(2):33-35.
[2]董汝萍,袁年英,張浩.民辦高校教師發展中心建設的實踐探索[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36-38.
[3]徐雄偉.上海市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與實證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4:130-138.
[4]呂春燕.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1(11): 73-75.
作者簡介:牟海濤(1984-),女,遼寧大連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日語系副教授,日本語言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文學碩士,主要從事日語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