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英
摘要: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企業技術技能加速進步更新,高職院校功能定位需更加清晰。在互聯網+的時代下,要求高職院校要更密切產學研合作,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在合作過程中,企業項目如何在課堂中能行之有效值得我們研究。
關鍵詞:校企合作;課堂;可行性
一、校企合作的現狀
1.學校的現狀
十三五期間,根據高校全面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對照《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不斷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經濟新常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需要,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教學標準體系,健全教學質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推進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在企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高職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作用更加明顯,重點服務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國家經濟建設步入新常態,在互聯網+時代,要求高職院校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
2.企業的現狀
企業在升級式轉型中要求從低端產品為主轉向中高端產品為主,這就要求企業加大創新研發力度,提升自己產品的個性化標志,對設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
二、校企合作項目在課程中出現的問題
在《浙江省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實施方案》提出推進教學改革和課堂創新。深入推進高校課堂創新行動計劃,重點強化課堂教學創新的政策導向,促進教師更加重視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在滿足學校基本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校藝術設計專業在課堂中引入校企共建項目。在具體運作過程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許多共建項目績效不如人意,存在很多問題。
在體制方面,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緊密聯系的體制機制尚未完全形成,辦學活力不足;校企合作的內容、形式和途徑有待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仍要繼續深化,“雙主體”育人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產教融合還不能完全適應發展的需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體制機制仍不夠完善,影響校企合作深度。
在管理方面,高校傳統的習慣、自身的慣性和惰性導致內部管理效率偏低,學校治理水平亟待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民主化還存在薄弱環節;校內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
在師資方面,教師以教學為主,脫離了行業信息,使得教師社會服務能力不強,影響社會服務內容、數量和水平。企業項目運行是一個長期高效的過程,要求教師花更多課堂之外的時間和精力來延續企業項目的運作,單純通過課堂時間無法保障項目實施的有效性。
在學生方面,學生參與社會設計工作項目的實踐操作機會較少,學生對設計的理解常常是一種理想狀態的為設計而設計,對市場的需求現狀等知之甚少,缺乏對實際問題的認識,具體工作的操作能力不夠。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無法體現設計上的藝術、技術、經濟三者統一的原則,導致了藝術構思與實踐相脫節的天然鴻溝,與設計行業對專業設計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三、校企合作項目在課程中運用的對策
1.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項目
支持行業加強對本行業高職院校的規劃與指導,從企業對人才需要和訴求出發,結合課程開發的互動模式,拓展校企合作企業。在建立校企合作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出適合長期發展的項目要求,通過項目的實施,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并努力實現人才培養和人才使用的有效對接。
2.建全完善的校企合作管理體制
校企合作項目開發的互動模式中,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推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強行業指導、評價,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強調企業項目專家的指導作用。
學校層面,教師是項目開發的主力,管理整個項目開發的過程,需完善對教師的激勵機制,提高教師的項目能動性。學生是項目開發的執行者,要求學生能根據行業對專業能力的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設計能力。企業層面,主要是企業專家的作用,能為項目開發提供崗位技術標準和企業技術要求,并為項目開發工作中的細節問題提供咨詢。項目專家的開發能力決定項目開發的每一個環節能否達到具體要求,這也是影響項目開發成果的重要因素。
3.提升校企合作項目的有效性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強化特色、樹立品牌,加強校企合作項目的長期有效開展。
(1)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校企合作中充分發揮企業的重要作用;推動校企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技術服務和產品開發中心等,切實增強職業院校技術技能積累能力和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以產業為紐帶,推動專業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銜接,人才培養鏈和產業鏈相融合;積極探索培養與中國企業和產品“走出去”相配套的技術技能人才。
(2)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探索“教育+實訓”的培養辦法,大力提升教師專業技能。落實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和定期見習制度,推進教師行業企業“訪問工程師”培養,深化實踐教學、專業能力提升。
(3)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搭建校企之間信息化交流平臺,力爭讓企業一線的生產過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實時傳輸到學校,使企業專業人才將新技術、新工藝等資源與課堂教學內容相結合。著眼于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結合于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廣泛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同時提高教師資源建設能力和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
(作者單位: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