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祥
摘要: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知識填鴨式灌輸階段,第二階段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階段,這種方式仍屬應試閱讀。新課程實施以后提出,語文閱讀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文本為中心開展,并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思考和實踐。提出了教會學生質疑,提倡學生提問;以文本為中心,促使多種對話關系的生成;教師要把握好詮釋的度,引導學生讀出個人見解等方法,明確了以學生為主題,以文本為中心的閱讀教學的意義。
關鍵詞:新課程;學生為主體;文本為中心;閱讀教學;實踐
一、問題的提出
回顧語文閱讀教學,它已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們成為系統傳授學科知識的消極、被動的執行者。第二階段中,“啟發式”教學是這一階段的焦點。教師們面對學生日益滋長的個性要求,認識到“填鴨式”的灌輸教學方式。對學生個性的壓制和與教學規律的悖離。啟發式教學方式的產生,本來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可惜的是,教師受程序化教學的影響太深,從“教學問題”的設計來看,教師仍舍不得教學中“教師中心主義”的印記,“啟發式教學”只是換湯不換藥的美麗的外衣。現在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根據新課程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筆者在實踐中同時發現這些問題:①學生提問重點無法突出;②課堂效率較低,一篇課文上了三個學時有時還不知所云;③兩極分化提早出現;④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如何在課堂中體現出來;⑤熱熱鬧鬧之后,學生基本的語文素質也不見進步,如錯別字病句等增多;⑥學生介紹所查資料,使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科學課等等。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筆者認為語文閱讀教學還是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文本為中心。
二、閱讀教學的新理解和實踐思考
新課程背景下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以人為本的閱讀教學。它一方面要發展學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應用、鑒賞、評價能力,重點是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這種閱讀教學,不能不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它要讓學生作為一個真正意義的讀者,主動參與閱讀,學會主動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
總之,這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文本為中心的閱讀教學是一種融合赫爾巴特、奧蘇貝爾接受學習和杜威、布魯納發現學習模式特點,體現蘇霍姆林斯基主體參與思想,結合語文教學的傳統和現狀,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充分調動學習者學習的主動自覺性,充分發揮學習者直接和間接的生活經驗、生活經歷和文化背景、文化積淀的,發展學生可持續發展閱讀能力和培養學生閱讀個性以及良好心理素質的教學方法。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文本為中心,讓學生真實閱讀,這個閱讀活動主要由“學生、作者、作品”構成一個活動整體,學生主動參與了閱讀,主動與作者對話。教師只是在學生想說出來又說不出來時,才適當給以了啟發,對學生干擾較少。另外,在閱讀中我想到的不是考試怎樣考,而是我要和學生一起快樂享受這個作品,心態調整得好。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一些,總之,通過一年多的實踐和思考,關于如何開展以學生為主體,以文本為中心的閱讀教學,筆者有幾點設想。
1.教會學生質疑,提倡學生提問
古代的閱讀教學,教師基本置身事外,那也并不科學,教師不應該是旁觀者,而應該是指導者,要指導學生主動與作者文本對話,完成真正的閱讀。
這一個過程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教會學生質疑。文本是死的,如何使文本“活”起來,就是要教會學生質疑,能找到與作者對話的關鍵所在。教師的做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從作者用詞反常的地方找問題,從作者強調的地方找問題;從作者故意前后矛盾處找問題;從概念或修辭處找問題等等,總之,是要提倡學生提問。
2.以文本為中心,促使多種對話關系的生成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努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在我們過去的一年中,我們在課堂上確實也較放手,比如把課堂提問的權力交給學生,不過事實上,有時候我們做老師的又往往在引導學生朝著自己預想的答案在回答,教師有時在表面上看似輕松,實質上在心里有些不踏實,擔心學生講不到點子(即我們自己的和教參上的理解),所以這種對話形式有時也是蠻虛偽的。從這個角度講閱讀仍是不真實的。
最好的做法是以學生主體,以文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一種“我一你”的對話關系,對話中敞開自己的心靈。處在這種關系中的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應該:總之,“讀”是學生讀,讀的對象是作品(作者);“問”是學生問(包括學生發現作者之問),問的對象主要是文本。
3.教師要把握好詮釋的度,引導學生讀出個人見解
現在我們有些教師以為只要是讓學生講就是以人為本。導致該講時不敢講,或者學生講得不妥當時也不敢批評,以致使某些課文的閱讀幾乎成了漫無目的的“野餐”,師生們把文本的語言、人物等材料,按名人的視界,捎去自己的觀點,各說各的,失去了評價的客觀標準。這種閱讀看似真實,實質是過度詮釋,走向了另一種極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閱讀中千千萬萬讀者又會賦予文本以新的生命。這樣今天重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又有一種新意,令我們教師都覺得耳目一新啊。但不管怎樣,作為初中語文教學,我覺得還是不宜過分張揚,以避免夸夸其談。
三、實施以學生為主體以文本為中心的閱讀教學的意義
1.充分體現閱讀教學中對學習者個性的尊重,促使人的主體性得以發揮
新課程教育是把每一個學生尊重為主體,充分尊重發揮每個學生的主體l生的教育,這種教育是有主體性、新穎性、多向性、多元性、開放性。主體性指向于人、自然、社會內在和諧統一的整體主義視界,它尊重人的個性差異,使每一個人個性健全發展。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促使閱讀教學創新化真實化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我們在閱讀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文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給予了充分的實踐機會,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其閱讀進入更深層次。
3.促使教師角色轉換,真正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學生不必唯唯諾諾地期待著從教師的口中吐出“判決”的“圣言”,也不是一張等待教師畫圖的白紙或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他們在與教師的探討中學習閱讀的方法,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閱讀,說到底就是閱讀者與被閱讀者進行心靈交流不斷追問生命意義的過程。而只有真正認識了生命的意義,自己的個體生命生存發展能力才會不斷地成長。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建立平等民主的關系,將使學生明白:知識是手段,生存、發展能力的提高和生命的發展才是目的,掌握知識是要為自己的生命發展服務。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興國鄉中心學校)